李沁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中國文化開放政策的深入落實,以及和其他國家在文化領域合作的深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電影涌入中國市場。電影作為娛樂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柱,也越來越受到國內觀眾的喜愛。作為一門將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現代藝術,電影既承載了語言溝通的功能又承載文化現象。奧斯卡金像獎,全稱為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英文名稱:Academy Awards),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類型,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
關鍵詞: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翻譯策略
1. 引言
隨著近年來影視業的蓬勃發展,電影已成為當代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大眾媒體之一,以其引人入勝的情節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娛樂休閑方式。隨著經濟、文化娛樂產業的發展,高質量的電影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電影院欣賞國外電影,并通過這些電影了解和感受到異國文化風情,許多經典佳作因其精彩的劇情和優良的制作迅速地在中國流行起來,為中國觀眾們提供了一場場視覺盛宴,極大地豐富了觀眾的娛樂生活,這也讓影視翻譯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而片名作為一部電影的品牌和門面,是吸引觀眾眼球的點睛之筆,好的片名翻譯不僅是對劇情的高度概括,讓觀眾了解到電影的大致主題,還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片名的翻譯對于電影的宣傳和廣告效應至關重要。
筆者試圖從2019年奧斯卡獲獎電影片名翻譯區別入手,探討文化差異對兩岸三地電影片名翻譯的影響。
二.大陸、香港和臺灣電影片名翻譯的特點
充分理解片名并結合電影劇情是正確翻譯片名的前提和基礎,片名翻譯切忌逐字逐句翻譯,很多時候需要譯者的“再創作”,高度概括電影的大致情節,從而使觀眾有較為準確的預判,短短數字也需要體現文字之美,彰顯電影的藝術美感。
首先先通過以下表格對比大陸、香港和臺灣2019年奧斯卡獲獎電影片名翻譯差異化。
其中,斬獲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外語片三項大獎的Roma因為僅有一個譯名《羅馬》,故不在文本討論范圍之內。
不難看出,大陸較為多用直譯法。直譯即既保持電影片名內容、又保持其形式的翻譯方法,最大優點就在于保留了原片名的原汁原味。當源語與目標語在功能上達到重合時,這是最為有效的翻譯方法,也是最為常見的譯法。這幾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大陸譯法都基本用的是直譯法,在保證和劇情走向相吻合的前提下,注重形式的完整,盡量保留了原片名的字面含義。例如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Green Book》,大陸譯名直接譯成《綠皮書》,簡單明了,“綠皮書”也是貫穿電影的重要部分,因為電影背景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在美國南部地區種族歧視非常嚴重,于是這本針對于黑人旅游出行的指南“綠皮書”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了,書里詳細標注了黑人可以進入的餐廳和酒店。而電影里的兩位主角也隨著綠皮書所指引的路線展開南下音樂巡演之旅。
當然,在以往電影片名的翻譯中,大陸也采取了不少意譯的策略,意譯是指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如Ghost《人鬼情未了》、Tomb Raider《古墓麗影》、Scent of a Woman《聞香識女人》、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等,都是采用了意譯方法,使得翻譯形神兼備,獨具美感。
和大陸翻譯采用的策略相比,香港和臺灣的翻譯就顯得比較程式化了。香港譯者通常不會采用直譯法,常常對原作進行必要的再加工和再創作,在表述上帶有區域性語言的特征,往往極盡文字之效用,使用一些諸如“終極”“雷霆”“魔鬼”“戰警”“情陷”“瘋狂”“激情”等字眼,淋漓盡致地展現劇情中的暴力沖突或人物的愛恨糾葛,強調傳奇性、戲劇化的效果,以吸引觀眾眼球。例如Bohemian Rhapsody香港譯名增譯了“搖滾傳說”,The Favourite《爭寵》,觀眾馬上就能腦補一出TVB妃嬪間的宮斗大戲,Black Klansman《臥底天王》讓人頗易聯想到著名的香港“四大天王”,也算是非常有港式特色,不過這個翻譯版本卻忽略了電影的核心內涵,并不能很好地凸顯電影主題,弱化了電影自身的特征。如200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No Country for Old Men,港譯為《二百萬奪命奇案》,就模糊了電影本身想要傳達的主題,甚至可能會讓觀眾誤認為這是奇幻冒險類影片,而大陸譯為《老無所依》采用四字格,就與原名緊密貼合。
臺灣的電影翻譯和香港一樣喜歡創譯,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程式化,以戲劇化的表達抓人眼球,和香港相比多了一絲文藝浪漫清新的風格。如Green Book臺灣譯成《幸福綠皮書》,其實是有失偏頗的,不了解劇情的話,很可能誤以為這是愛情片,卻不曾想這是一部贊美在特定年代背景下跨種族友誼的劇情片。再如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臺灣譯成《藍色比爾街的沉默》也會讓人摸不著頭腦,因為原片名并未出現“藍色”字眼。無獨有偶,201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Moonlight臺灣譯名為《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也增譯了“藍色”。一直被影迷奉為神作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臺灣譯名為《刺激1995》,讓人摸不著頭腦。同樣的例子還有Sound of Music,臺灣譯作《仙樂飄飄處處聞》相比大陸采用直譯的《音樂之聲》可謂畫蛇添足,反而失去了美感,無法很好地承擔導視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兩岸三地由于歷史、政治、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外語翻譯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差異,電影片名的翻譯短短數字,便能把這種差異直觀地反映出來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對于譯者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思考的機會,體會三種版本語言之間的差異,感受不同翻譯方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差異。翻譯出雅俗共賞、老少皆宜且符合各自文化傳統、體現商業價值的譯名無疑是翻譯者努力追求的目標,希望兩岸三地的譯者能彼此取長補短,再創佳譯,共同促進中西文化事業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蔡進,夏宏鐘.從功能翻譯視角談大陸、港、臺英語影片名漢譯之比較[J].電影評介,2008,(21)
[2] 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
[3] 劉莉.大陸及香港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文化差異[J].電影評介,2008,(10)
[4] 司顯柱,田廣山.英語電影片名漢譯的創造性叛逆[J].當代外語研究,2015,(6)
[5] 蔡洪,吳文.香港、臺灣與大陸的電影片名翻譯比較[J].語言教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