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慧
摘 要:高職會計教育在現代已不能僅僅專注于技能的培養,而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以企業事業單位的需求為依托,轉向全面型人才培養模式。本文以會計專業方向課《審計理論與實務》為對象,闡述以往傳統教學的弊端與不足,以U8+軟件的特點為依據,提出教學改進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財務新技術;教學思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
會計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在實際操作中不僅要求操作能力,更需求扎實的理論基礎。尤其在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大量的日常、高頻、單一的工作都被寫入軟件,隱藏在“制單”、“生單”等按鈕之下。會計人員何去何從,作為會計專業教師又該如何把握新時代發展趨勢,更好地站在教學崗位完成教學使命,就成為今天專業教師需要研究的主方向。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會計專業作為十大專業之一,發展迅速,人才數量劇增。但會計行業人才形成“金字塔”樣式,基層會計數量龐大,頂層高端會計人才數量稀缺,而且現代企業會計信息處理已經幾乎顛覆了傳統模式,中小企業普遍使用如U8、K3等財務軟件,大型集團企業普遍使用NC、EAS、SAP等財務軟件,已經完全實現了財務信息的智能化處理。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金融行業等人才需求也轉向全面型、懂管理、會分析的人才,而不是只有技能沒有能力的畢業生。會計從業資格整的取消,也正是開啟會計“新紀元”標志。因此,根據現代財務新技術來搞透課程教學是當下專業教師的重要任務。
通過本人進入企業實踐學習,根據U8+軟件在企業中的日常應用提升、完善傳統課程教學的思路、方式,引入新的教學想法,盡量把最前沿的內容帶入教學。本人選取會計專業的《審計理論與實務》課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剖析日常教學中存在問題,并將企業財務發展現狀與日常教學相匹配,改善課程教學質量。
二、教學反思
以《審計理論與實務》為例,多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利用經典審計案例進行教學,雖然引入了相關真實案例,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目標不準確
《審計理論與實務》作為會計專業的方向課程之一,課堂教學最終應該讓學生學會什么,學習要達到什么深度和廣度,是讓他們能以審計助理人員身份順利完成審計工作,還是能在以后工作中能擁有走往審計項目經理之路的知識儲備?這些問題在之前教學中都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只有事先準確定位好教學目標,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缺乏開闊和宏觀的視角
在傳統教學中前期介紹審計的大致框架和流程,涉及被審計單位風險評估和風險應對的內容,也強調新審計準則系統引入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但由于理論內容難以形象講解,常常造成課堂上“教師講不盡、學生聽不進”的局面,導致學習完審計課程仍然不懂得審計的宗旨和核心內容。
3、教學內容后勁不強
由于審計課程教學內容更多地集中在錯報的調整分錄以及實質性程序審計底稿的填寫,根據未來不同的就業方向,審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后勁不夠強。企事業單位高層會計人員,重點關注的是企業總體財務信息以及審計大框架,避免出現重大錯報;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級審計人員也更加關注如何計劃好審計過程、把握被審計單位的整體財務狀況以便尋找重大錯報。
4、教學資源落后
由于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審計課程并沒有作為專業核心課,在相應軟硬件設施配備上有所欠缺,沒有相關模擬軟件供教師與學生使用,造成教師難講、學生難懂。
5、教學方式單薄
基于教學資源的缺少,在審計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以教學資料和審計工作底稿進行模擬,通過教師課堂教授、演示、討論等主要形式進行教學,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審計的課堂教學。
上述教學問題影響了學生審計理論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使得學生思路閉塞、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與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培養相悖。
三、教學改進措施
盡管在教學中引入了案例教學,但仍然難以讓學生對審計流程的具體運作有非常整體地把握和形象的認知。針對上述幾個問題,結合現代企業財務處理現狀,引入新的教學思維和模式,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使得學生在學會審計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掌握審計實務的基本技能。為此,提出一下幾點改進措施。
1、重新定位教學目標
審計課程不是一味地教會學生如何更正錯報、填寫底稿,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尋找錯報、學會判斷何為重大、能靈活運用審計程序,能在總體上把握審計的流程,更多的是讓學生體會審計、感受審計,學會分析和思考。
2、調動學生能動性,開拓學習思路
由于現代的財務信息處理已經變得更加準確和流暢,財務軟件為企業提供了信息“一條龍”的服務,只有真正了解什么原因會導致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才能更加開闊學生思路和加強思考分析能力來完成審計學習,而且往往出現重大錯報都為外部非財務因素造成,在財務人員進行確認時出現錯誤,而非企業財務人員計量、記錄、報告中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尤其在審計初期理論部分的學習。針對這部分的教學,以如下部分為例作為改進:
(1)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模式
現代審計的模式的轉變以及新審計報告的樣式都將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作為審計財務報表的一個重要依據,為此,將該思想貫徹在教學審計課程過程中。主要做法為:①學生分組之后按不同板塊尋找最近年度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為非無保留意見或內控自我評價報告出現重大缺陷的企業;②再找出對應財務報表審計為非無保留審計意見的企業;③匯總各組結果,計算出內部控制有效性差的企業其財務報表也存在重大錯報的比例。通過上述的過程讓學生理解內部控制對財務信息的重要性,并在整體上加深對審計關注點的印象。
另外,讓學生查找導致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整理相應導致否定意見的事項,分析、討論各事項對財務信息的可能存在的重要影響。
(2)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行業狀況、法律環境與監管環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審計單位性質;被審計單位對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被審計單位的目標、戰略以及相關經營風險;本審計單位財務業績額衡量和評價。該部分內容屬于風險評估一部分,針對寥寥幾句的描述,實際中該如何完成是“教師說不盡、學生聽不進”的,因此,以反向思維,通過選取被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為調查對象,按照審計底稿中部分內容安排學生對其進行調查,并與出具審計意見的基礎相互聯系分析。調查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