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貴州某高校項目能源站設計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闡述系統設計總體方案,并對該項目的運行節能效果進行分析。
關鍵詞:復合系統;能源站;節能
1 項目簡介
該項目位于貴州省內,總建筑面積約45萬m2,可容納15000余名師生正常工作。按貴州建筑熱供設計分區標準來看,該項目區域建筑氣候分區為夏熱冬冷地區,冬季多陰雨天,陰冷感嚴重,冬季室內熱環境舒適度十分低,如果沒有采暖設備,難以保證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作為新建校區,在遵循建設總體原則和達到建設人性化校園、綠色生態校園的前提下,應該考慮到校園建筑使用中人體舒適情況,即采用合適的空氣調節方式,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
為此,該項目使用能源站集中供冷供熱,取消單體建筑部分的空調室外設備,同時達到了美化校園環境,降低建設配電負荷,減少總體投資成本的目的。通過對比各冷熱源形式優缺點[1],并綜合考慮校內空調負荷需求、使用特點、初投資和運行成本,能源站采用地源熱泵+風冷熱泵負荷式冷熱源方案。
2 總負荷計算
本項目總建筑面積約45㎡,空調面積約為21萬㎡。如果空調系統為整個校區的全部建筑同時制冷或供暖,系統總體成本非常高?!秾嵱霉峥照{設計手冊》中的大學校園建筑物空調系統的同時使用系數僅為0.49-0.55。所以本校區采用錯峰運行,宿舍和公共教學樓交替運行。白天供能公共教學樓,夜間供能宿舍樓,優先開啟地源熱泵,地源熱泵達到滿負荷后開啟風冷熱泵運行,從而降低運行成本。
采用全年動態負荷[2],并參考同類建筑在該項目區域及氣候條件下,計算校內所有建筑物的負荷匯總,并考慮同時使用系數,根據最大時刻負荷選取機組總容量。
2.1 地源熱泵系統
根據校區總體規劃,結合能源站選址。選擇的打井區域可以是靠近能源站,且避開排水溝以及架空輸電線、電信電纜的分布,并不對校園林綠化產生破壞的大面積空地,同時為保證項目經濟性和安全性避開了回填土區。最終鉆設1500口雙U型室外熱源井,有效單井深50m。根據單口井換熱能力計算得出,地埋管換熱器制冷工況可承擔4170kW負荷,冬季供暖工況可承擔3315kW負荷。由地埋管承擔冷熱源負荷,采用2臺地源熱泵主機,制冷量、制熱量分別為1492kW、1571kW功率分別為252kW、331kW。
2.2風冷熱泵系統
由最大負荷減去地源熱泵計算風冷熱泵承擔負荷,確定使用風冷熱泵6臺,制冷量、制熱量分別為1302kW、1338kW,功率分別為434kW、392kW。地源熱泵回路與風冷熱泵回路共用一組分集水器,能源站管網設計為枝狀管網,主機房位于主要負荷處,并設立二級增壓泵房,二級泵房與主機房之間通過DN400主管道連接。
3 運行費用比較
主要將該復合系統與冷水機組+燃氣鍋爐(傳統系統)進行對比,后者消耗包括電能和天然氣,前者主要消耗電能。取發電標準煤耗量為0.35kg,每立方天然氣折合一次能為38930.696kJ。
(1)地源熱泵+風冷熱泵系統常規能量代替量QS應按下式計算:
其中:QS—常規能量代替量(kgce);Qt—傳統系統總能耗(kgce);Qr—復合系統總能耗(kgce)。
(2)對于采暖系統,傳統系統的總能耗Qt應該按下式計算:
其中: q—標準熱煤值(MJ/kgce),取29.307MJ/kgce;QH—供暖季累計熱負荷(MJ);nt—傳統能源運行效率,取0.8。
(3)對于空調系統,傳統系統的總能耗Qt應該按下式計算:
其中:D—每度電折合所耗標準煤量(kgce/kWh);Qc—供冷季累計冷負荷(MJ);EERt—常規水冷機組制冷能效比,本標準取3.1。
(4)整個供暖季(制冷季)地源熱泵+風冷熱泵系統的年耗能量Qrc、 Qrh該按下式計算:
其中:Qrc—復合系統制冷總能耗(kgce);Qrh—復合系統供暖總能耗(kgce);D—每度電折合所耗標準煤量(kgce/kWh); EERSYS—復合系統制冷能效比,本系統取4.23;COPSYS—復合系統制熱能效比,本系統取3.77。
(5)地源熱泵+風冷熱泵系統年節約費用CS應按下式計算
其中:CS—地源熱泵年節約費用(元/年);P—常規能源價格(元/kWh);( ,其中PR為天然氣價格3.9元/Nm3,R為天然氣熱值
11kWh/Nm3);M—每年運行維護增加費用(元)。
綜上所述復合系統能源站供暖季和制冷季年節約費用如表1所示。
根據計算可以得出,該項目采用地源熱泵+風冷熱泵系統比采用常規水冷+熱水鍋爐空調系統年節約運行費用347.5萬元,節能效果顯著。在系統整個壽命周期內,復合系統經濟性更具有優勢。
該復合系統不僅達到了節能減排的目的,還將對貴州省陸續建設的其它項目起到非常積極的引導作用,有利于當地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先提,曹圓樹。能源站供冷系統冷源優化配置分析研究[J],南方能源建設,2016,A1,18-21。
[2]黃挺,曹園樹?;谌曛饡r負荷的分布式能源站制冷主機容量分配優化設計[J],暖通空調,2015,9,30-33。
作者簡介:
李曉棟,男,1992.2,山西省翼城縣,助理工程師,碩士,中冶集團武漢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