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琦 馮文蘭 范詩鈴
摘 要:對歷史時期人口遷移數量及其空間分布規律的分析與探討是人口遷移法則研究的重要基礎。本文通過對地方志及歷史文獻資料的整理,利用GIS技術,分別從省域、區域和縣域尺度上分析了我國“湖廣填四川”這一重大歷史移民事件中人口遷移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對遷入地的影響。得到的主要結論有:(1)人口遷移分布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具有差異性;(2)呈現差異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從省域尺度上而言,距移民籍貫地愈遠,移民聚集地越少,人口遷移還與地方民性和歷史政策有關;從區域尺度上而言,地理環境是導致移民進入川渝后對遷入地的選擇有所差異的主要原因;從縣域尺度上而言,移民多選擇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州府遷入;(3)此次移民事件為川渝地區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如促進經濟發展、川渝語言文化統一等。
關鍵詞:歷史;人口遷移;湖廣填四川;GIS;區域尺度
0引言
在明末清初,川渝地區由于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等原因人口銳減,于是清政府鼓勵各省民眾入蜀墾荒。此次移民籍貫復雜,移民中以湖廣人為多,歷史上便稱之為“湖廣填四川”事件。此次移民事件對川渝地區在人口結構、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等許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前已取得較多的研究成果,如黃權生等[1]通過移民地名探討人口的空間分布 。張敏等[2]探討了此次人口遷徙產生的諸多方面影響。然而,通過文獻整理不難發現,迄今為止有關此事件的研究大都是定性分析。受歷史資料可獲性的影響,僅從定性和宏觀的視角來探討大的人口遷移現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忽略更小尺度的空間異質性,更無法展現局部范圍發生人口遷移方向變異的具體位置[3]。在較大尺度上獲得的人口遷移規律或特征的認識, 在另一尺度上可能有效、可能相似, 也可能需要修正[4]。因此,對歷史人口遷移特征的研究不能忽略空間尺度問題。現有關于“湖廣填四川”人口遷移的空間分布及其區域差異分析方面的研究尚未報道。
GIS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與可視化功能, 結合GIS的人口分布研究克服了簡單文字描述的缺陷, 可以通過建立嚴格的數學模型來模擬人口過程, 并且能將圖形與數據相結合, 給人直觀和精確的表達[5] 。如,徐珊等以西安市為例, 采用GIS空間分析方法模擬了西安市2000—2011年人口重心和經濟重心的空間演變軌跡, 并分析了二者遷移變化的規律、時序及相互間作用關系[6]。閆慶武等利用GIS技術系統地研究了我國1995—2010年間人口省際遷移的時空動態特點及其區際聯系[7]。為此,本文首先根據“湖廣填四川”歷史事件的過程和特點,將人口遷移的過程和影響涉及的空間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包括:遷出地及遷入地省域尺度、遷入地的區域尺度和縣域尺度。在此基礎上,基于GIS技術,在收集和整理歷史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定量地對該事件前后川渝地區的人口密度、社會發展、植被等方面的變化差異進行不同空間尺度的表達和分析,以探討移民空間分布格局的區域差異和產生的原因,并剖析其對研究區當代人口和社會結構產生的影響。通過以上分析,可為掌握川渝地區歷史人口空間變化的動態特征、合理布局當前人口分布,協調人口、資源、經濟發展,以及指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 數據基礎
“湖廣填四川”事件中,清王朝采取“移民墾荒”的舉措以應對川渝地區勞動力和生產糧食不足的問題。取乾隆60(1795)年為準,歷經一百年的移民事件進入尾聲。為此,本文研究的人口遷移事件涉及的時間范圍為乾隆60(1795)年為止及至此之前的100年期間。據統計,這次移民結束后川渝地區人口增長約為1000萬人。根據黃權生[8]、藍勇[9]等的成果,此次移民事件涉及的人口遷出地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陜西、貴州、云南、福建、浙江等,人口遷入地主要為川渝地區①。為此,本文的研究范圍涉及以上行政區所轄范圍(圖1)。其中,人口遷移的方式包括水路和陸路遷移兩種,其遷移路徑參考趙逵[10]的成果繪制。
通過查閱文獻及地方志,整理得到不同空間尺度范圍的人口遷移方向與移民數量。其中,移民事件前后的各州府平均場鎮數量引于陳蔚[11]等的成果,移民前川渝人口數來自楊宇振[12]的成果,移民后川渝人口數來自于曹樹基先生的成果。通過移民事件前后兩次縣域尺度的人口數相減,得到此次事件后川渝地區共計增長1058萬人。根據縣域尺度的人口數,可統計得到各州府和地區的人口增長總數。其中,參考藍勇[13]的區域劃分方式,遷入地可劃分為川南、川北、川東、川西、川中及成都府六個地區。
2結果與分析
2.1 人口遷移的空間分布及其原因分析
2.1.1 省域尺度遷移人口的空間分布及遷移量對比
分析移民人口來源差異的主要原因為:(1)遷出地的地理位置。川渝地區移民來源差異與地理距離有密切關系,距移民籍貫地愈遠,移民聚集地越少。(2)歷史和政策。清前期的幾位皇帝對當時戰亂破敗不堪的四川重建十分重視,于是推動了一系列鼓勵入蜀開墾的政策。如招流還遺,政府招撫因戰亂而外逃的川渝原駐地人戶。由于川渝原駐地人戶在各個地區分布有所差異,所以招回的差異分布也有省域尺度上的體現。
2.2.2 人口遷入的區域分配及原因分析
分析移民遷入存在區域分異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受遷入地的地理環境影響。地理環境導致移民進入川渝后對遷入地的選擇有所差異。移民多選擇適宜于居住以及適宜于農作物生長的地區遷入。川中屬盆地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濕潤,適宜于人類居住,土壤多為紫色巖,適合種植水稻和茶葉等農作物;川西地區和川南地區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寒冷無夏,土壤多為巖漿巖和變質巖,不適宜農作物和人類生長。從地理位置上移民選擇與原遷出地距離相近的區域。川東地區主要分布有湖廣、浙江和貴州移民,川北地區主要分布有陜西和湖廣移民,川南主要分布有江西、廣東和福建移民,川西主要分布有云南移民。移民優先選擇較近區域落腳,再深入擴散到川渝其他區域,如圖2所示。
2.2.3 縣域尺度人口遷入分異的原因
移民的組成差別及其空間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2個方面:(1)歷史背景的原因。由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對本文所研究的移民原因造成了人為影響。部分移民奉旨入川。奉旨入川即由清政府倡導,將居民強制移民到川渝各個區域進行墾荒。部分移民逃荒入川,如《范氏族譜》中記載,“于乾隆初年遂率五子入蜀,從川南而川西,最終在成都東部的龍潭寺定居”[14]。部分移民經商入川,其中以江西移民為多,據記載,“贛省入川,大概以商業起家為多”。這樣的歷史背景導致移民在縣域尺度上呈差異分布。(2)交通條件對移民選擇的影響。川渝地區交通發展東優西劣。移民遷入地主要為水系集中分布和陸路交通方便的州府,如重慶府分布有長江和嘉陵江,成都府為岷江的起源,順慶府位于嘉陵江中游,金沙江和岷江在敘州府匯合成長江。川東地區陸路縱橫交錯,交通發達。而川西如雅州府、松潘廳等地區道路分布散落,移民人數大大減少。
2.3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
經過近100年的移民浪潮,川渝地區的人口數量由康熙二十(1681)年的60萬增長至乾隆四十一(1776)年的1000萬左右。其對川渝地區各個尺度的經濟文化、植被類型、社會結構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2.3.1 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根據李婷等人的研究成果[15],在“湖廣填四川”事件移民之前,川渝地區植被類型以針葉林、草場和沼澤地為主。移民之后大部分沼澤地及部分草場變成了農區,針葉林地區也有所減少。在此次移民潮流中川渝地區擴充了較大部分農區范圍,農區占地面積為川渝地區的24.6%。眾多移民入籍四川,也引進了新的作物和種植技術,如玉米、紅薯、甘蔗等的傳入,種煙專業化技術的傳播,為川渝地區經濟恢復起到重要作用。從圖3可以看出:此次歷史事件過后,川渝地區省域范圍內農區面積明顯增多;植被類型的改變也存在區域差異,農區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東部,而西部仍以針葉林、闊葉林為主;縣域尺度上,成都府、寧遠府、資州府、順慶府、綏定府原以沼澤為主,經移民開墾后農區面積都明顯增加。當然,以上植被類型的改變和農業發展的區域差異還與川渝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有關。
2.3.2 對文化的影響
康熙六十一(1722)年,清政府由湖北荊州調旗兵2384名入川,其中包括1/3的蒙古族和部分滿族,并在此定居下來。在此次移民大潮中,回族人也大量入川,較集中分布在川北地區的保寧府、成都地區、川東地區的重慶府等。不同民族人口的遷入必然促進了川渝地區民族的多樣化發展,也造就了今日四川省和重慶省絢爛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語言和藝術的發展。由于湖廣籍移民是此次移民事件中的主體移民,因此,在清代“ 湖廣話”成了四川官話。移民之后四川經濟發展,商貿發達,四川內部交通便利,人們交往頻繁,這為以湖廣移民語言文化為基礎的四川語言文化趨同性創造了物質條件,也為今天的四川普通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此外,在“湖廣填四川”后,大量湖廣、江西、江南、廣東、陜西籍移民進入四川,帶來自己家鄉的唱腔,在移民不斷交融、文化交互影響下,川劇兼收并蓄,在清末形成了川劇。
3 結論與討論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有關“湖廣填四川”歷史移民事件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GIS技術定量地分析了歷史移民事件中不同空間尺度下人口遷移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及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人口遷移分布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具有差異性。在省域尺度上,移民遷出地主要為湖北、湖南、廣東、陜西地區;在區域尺度上,移民多聚集在川中地區,川西地區最少,川南、川東、川北地區及成都府分布較均勻;在縣域尺度上,移民遷入地主要為成都府、重慶府、順慶府、敘州府,這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遷入地與遷出地的空間分布,遷入地自身的地理環境以及當時的有關政策等方面。
(2)呈現差異性分布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從省域尺度上而言,距移民籍貫地愈遠,移民聚集地越少,同時還與地方民性和歷史政策有關;從區域尺度上而言,地理環境是導致移民進入川渝后對遷入地的選擇有所差異的主要原因;從縣域尺度上而言,移民多選擇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州府遷入。
(3)此次移民事件對川渝地區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促進了川渝地區農業的發展,使川渝地區農區面積大幅度增加,眾多移民入籍川渝,也引進了新的作物和種植技術,如玉米、紅薯、甘蔗等的傳入,種煙專業化技術的傳播;第二使得經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川渝地區場鎮數量明顯增多,除了農業帶來的經濟增長,手工業、茶葉的生產、印刷業、商業貿易都有了明顯的恢復;第三使得社會結構發生了改變,主要體現為人口重心西移和民族多樣化;第四是社會文化得以發展,移民之后川渝地區經濟發展,商貿發達,內部交通便利,人們交往頻繁,為以湖廣移民語言文化為基礎的川渝語言文化趨同創造了物質條件,產生了如今的巴蜀方言,并且在移民不斷交融、文化交互影響下川渝文化兼收并蓄,在清末還形成了川劇。
參考文獻:
① 川渝地區在1820年中國疆域政區圖中為圖上標注的四川地區。
[1] 黃權生,楊光華.四川移民地名與“湖廣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間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111-118.
[2] 張敏,柯立,孫上茜.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人口遷徙及其影響[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05):80-82+96.
[3] 康維娜. 縣域人口遷移的時空格局特征及其動力機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4] 李小文,王祎婷.定量遙感尺度效應芻議[J].地理學報,2013,68(09):1163-1169.
[5] 張岸,齊清文.基于GIS的城市內部人口空間結構研究——以深圳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7(01):95-105.
[6] 徐姍,唐楠,魏東,李建偉.基于GIS的西安市人口與經濟重心空間演變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3(06):987-991.
[7] 閆慶武,卞正富.基于GIS的中國省際人口遷移流的空間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15,30(03):125-129.
[8] 黃權生,楊光華.四川移民地名與“湖廣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間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111-118.
[9] 藍勇.清代四川土著和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02):141-156+1.
[10] 趙逵,詹潔.“湖廣填四川”移民線路上的“湖廣會館”研究[J].華中建筑,2012,30(07):165-168.
[11] 陳蔚,胡斌.移民會館與清代四川城鎮發展與形態演變研究[J].華中建筑,2013,31(08):144-149.
[12] 楊宇振.明代四川的城池與人口[J].建筑史,2005(00):190-197.
[13] 田盼盼,朱宇,林李月,張蘇北.省際與省內流動人口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差異——以福建省為例[J].人口學刊,2015,37(06):56-67.
[14] 孫曉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07):39.
[15] 李婷,蘇智先,邱麗麗,馮新靈.運用GIS恢復“湖廣填四川”時期四川地區植被變遷[J].硅谷,2008(04):2.
通訊作者:馮文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