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選取現代管理學理論的典型代表權變理論、科學管理理論、現代質量管理理論、核心能力理論和流程再造理論,研究其在管理會計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及作用。
關鍵詞:管理學理論;管理會計;影響
一、權變理論
權變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經驗主義學派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管理理論,是西方組織管理學中以具體情況及具體對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應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隨機應變。其理論核心在于通過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系,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系和結構類型。
權變理論是研究組織行為學的一種方法, 闡釋權變因素如何影響組織的有效性,即組織的設計與功能。權變理論對管理會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管理控制系統和業績評價的影響因素方面,認為組織的管理控制系統和業績評價體系是受各種權變因素影響的。例如,研究發現,權變因素或突發事件是生產部門預測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某些學者在研究中按時將權變方法應引入管理會計中,相關的評價方法應由子單位、子單位間的相互關系和子單位的績效受環境影響的程度決定。還有的研究發現了公司情景因素之間的權變關系,如公司規模、產品多元化、分權程度和使用預算信息。另外一些研究還調查了外部因素,如環境不確定性影響。以上是權變理論在管理會計預算系統、管理控制系統、績效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管理會計運用權變理論,是為了解決以下問題:一是組織控制及其結構的適應性;二是這種適應性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三是多個突發事件調查及其對組織設計的影響。
二、科學管理理論
科學管理理論,其代表人物是泰羅,泰羅強調對動作和時間的研究,對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采用最適當的工作方法,實現最完善的計算與監督,在生產時間和動作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在一定客觀條件下被認為有可能實現的最有效的標準,并要求嚴格按照執行,不允許出現時間與材料的任何浪費。
隨著泰羅科學管理的的推行,為了配合科學管理的實施與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在會計領域產生了標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等方法,這是管理會計最主要的內容,也是管理會計的主要方法。泰羅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在對于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預算為前提。科學管理理論重點在于將工作的每一個程序按照最優的方法標準化并嚴格執行,不允許浪費拖延的存在。這樣一來,就引進了“標準成本計算”“預算控制”等概念,來代替傳統的無目標無計劃的“先干后算”的成本會計制度。其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測算制定出作為未來活動理想規范的標準數和預算數,管理會計側重對未來的預測,決策和規劃。二是提出會計的管理職能。在由傳統的記賬概念向預算控制轉變的基礎上,會計也由原來簡單的成本歸集核算邁向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致使管理會計從原有的、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成為與財務會計并存、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一個會計分支。
三、現代質量管理理論
質量管理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產品質量檢驗階段、統計質量管理階段和全面質量管理階段。其中,全面質量管理,是以產品質量為核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建立起一套科學嚴密高效的質量體系,以提供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的全部活動。其目的在于通過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
工業化國家的許多公司將全面質量管理作為一個公司的主要目標。對質量的關心至少在兩個方面影響著管理會計。第一個方面是全面質量管理的設施最終影響整個公司方方面面的活動,包括會計活動。第二個方面是會計處于這樣一種環境中,即質量的優先性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緊密地聯系起來了,企業要提供給客戶的正是這些產品和服務。
四、核心能力理論
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經典戰略理論階段、產業結構分析階段(波特階段)和核心能力理論階段。核心能力理論代表了戰略管理理論在九十年代的最新進展,它是由美國學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國學者哈默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們在《哈佛商業評論》所發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已成為最經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論成為管理理論界的前沿問題之一被廣為關注。核心能力一般具有以下特性:有價值性;獨特性;難以模仿性;延伸性;動態性和綜合性。
由于核心能力涉及到企業獨特的核心技術、管理體制、員工價值觀、市場環境、競爭對手、顧客等因素,故對決策支持系統的管理會計提出了挑戰。為了培植企業的核心能力、維持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作為決策支持系統的管理會計應當站在戰略高度,從全球范圍來看待企業的目標和行為,向各個決策層次提供與培植核心能力有關的、超越企業本身的更廣泛的、更有用的信息。因此,管理會計應向戰略管理會計的方向發展。它站在全球高度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對與企業戰略管理有關的信息進行深加工和再利用,為企業提供外部市場、顧客和競爭對手有關的外向型信息,也對本企業的內部信息進行戰略審視,從而協助管理當局培植核心能力、確定戰略目標、實施戰略規劃。
五、流程再造理論
BPR,企業流程再造,是90年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教授邁克爾?哈默和CSC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詹姆斯?錢皮提出的。1993年,在他們聯手著出的《公司重組——企業革命宣言》一書中,哈默和錢皮指出,200年來,人們一直遵循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思想來建立和管理企業,而目前應圍繞“把工作任務重新組合到首尾一貫的工作流程中去”的概念來管理企業。他們給BPR下的定義是:“為了飛越地改善成本、質量、服務、速度等重大的現代企業的主要運營基礎,必須對工作流程進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徹底改革。”
傳統會計業務流程所涉及的參與者與資源等往往局限于企業內部,這種局限已不適應當期管理會計發展的需要。因而,必須實現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流程的再造,其核心就是構建一個價值鏈企業之間可以互相共享會計信息的中央數據庫。基本思路是:設計合理高效的制度,弱化各種自增強機制對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流程再造的阻礙,為構建價值鏈企業中央數據庫掃清道路。策略包括:采用溫和的會計業務流程再造模式;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流程再造應面向價值鏈企業戰略決策層;成立價值鏈企業之間的會計協調委員會;讓戰略管理會計系統流程再造成為“一把手工程”。
參考文獻:
[1]劉曉玲.管理會計權變理論研究評析[J].新會計,2017(05):50-53.
[2].科學管理理論[J].管理觀察,2018,38(12):61.
[3]范博. 以核心競爭力為導向的產權對管理會計演化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1.
[4]黃冰.探討基于供應鏈的戰略管理會計業務流程再造與控制[J].中國總會計師,2011(10):126-127.
作者簡介:
鞏秋紅(1994—),女,山西忻州人,山西財經大學2017(會計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