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鵬
摘 要:近些年,我國各行各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服務要素在生產經營中的滲透、融合,催生了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創新,這種創新帶來了企業在研發、設計、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的異質性,使企業能夠更好獲得價值增值和差別化競爭優勢;從戰略管理角度看,由生產產品為中心轉向服務為中心,服務已成為制造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重大戰略轉型。但要成功實施轉型,企業必須要培育與傳統制造業不同的企業能力作為支撐,它既是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也是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的內生力量,涉及經營效率、服務水平,企業能力已成為制造業服務化戰略轉型的關鍵要件。
關鍵詞:制造業;服務化;企業競爭力
引言
當前,為了理性應對中美貿易摩擦,中國應大力推進服務化發展,通過制造業服務化大力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地位。改革開放后,中國制造業服務化不斷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同時制造業服務化對中國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促進作用日益顯著。
1制造業服務化的內涵
Vandermerwe和Rada(1988)提出制造企業不僅僅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更需要關注產品價值的實現,制造企業要向消費者提供產品+“服務包”的完整解決方案,強調服務包的作用,服務為企業創造的價值會大于產品,服務包涵蓋了物品、服務、自我服務、支持、知識等內容,這是關于制造業服務化最早的概念。Smith(2012)對制造業服務化的概念進行了完善,認為制造企業的發展戰略要定位為服務,將服務融合到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包括產品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等,使服務化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Mathieu認為制造企業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支持產品的服務,主要是為了保證產品能夠正常使用,如家電產品的保修服務;二是支持顧客的服務,不僅是保證產品能夠正常使用,還要為顧客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提升產品體驗滿意度,比支持產品的服務更高級。
許多國家都在提倡制造企業服務化,如美國稱為基于服務的制造,日本稱為服務導向型制造,英國稱為產品服務系統,雖然對制造業服務化的概念不同,但都說明了這些國家認識到了服務化對制造企業的意義重大,我國政府在《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要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將服務與制造業結合,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先進制造模式,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
2制造業服務化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2.1制造業服務化對就業技能結構的影響機制
制造業服務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制造業中間投入從實物要素投入逐步向服務要素投入轉變,而制造業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會對勞動力需求的技能結構產生影響。具體而言,當制造業以生產型為主,需要的是大量能夠在流水線上從事簡單加工、裝配任務的低技能勞動力。隨著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推進和深化,制造業價值鏈上各環節都會增加生產性服務要素投入。生產性服務要素根據融入制造業價值鏈位置,可以分為上游生產性服務業、生產環節生產性服務業、下游生產性服務業及服務于整條價值鏈的生產性服務業。上游生產性服務包括研發與設計服務、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提供這些知識、技術密集的生產性服務需要匹配高技能勞動力才能實現,隨著科學技術服務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員、工程師等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斷提高,就業技能結構得以優化。生產環節生產性服務業包括貨物運輸服務、倉儲服務、設備維修服務等,這類生產性服務業所需大多為中低技能勞動力,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不高,因此對就業技能結構優化作用有限。下游生產性服務業包括商務服務、品牌營銷服務、市場咨詢服務等,提供這類服務需要勞動力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和專業化知識,有助于拉動高技能勞動力需求,優化就業技能結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①制造業服務化通過改變要素投入結構影響就業技能結構的直接效應不明確,能否優化就業技能結構取決于投入制造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類別。
制造業服務化顯著提升了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分工地位,這意味著制造業企業從事生產環節的變化,隨著從事環節向價值鏈上、下游轉移,對勞動力技能需求結構也隨之改變。制造業通過服務化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會增加高技能勞動力需求,減少低技能勞動力需求,優化勞動力就業技能結構。制造業通過服務創新向價值鏈下游升級需要全方位對產品市場進行調研,做專業化的市場咨詢,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和品牌營銷計劃,產品售后服務體系的設計和建立需要投入優質人力資本。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②制造業服務化通過提升企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進入價值鏈高端環節,增加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優化勞動力就業技能結構。
2.2生產性服務業效率在制造業服務化影響就業技能結構中的調節效應
制造業服務化從投入視角來看,是生產性服務投入占中間投入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生產性服務業把專業化的知識、技術及人力資本導入制造業生產過程,在制造業升級中處于關鍵地位。因此,生產性服務業效率決定了導入制造業的服務要素質量,進而影響制造業投入要素結構和價值鏈地位升級,最終影響就業技能結構。當生產性服務業效率較低時,制造業服務化過程帶來的要素投入結構改善作用有限,價值鏈攀升效應也較低,對就業技能結構優化作用有限。隨著生產性服務業效率的提高,以及導入制造業服務要素中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的提升,制造業要素投入結構得到優化,形成對高技能勞動力需求的合力,從而優化勞動力就業技能結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③生產性服務效率存在門檻效應,當效率跨越一定門檻值后,制造業服務化對就業技能結構的優化效應顯著增強。
2.3服務貿易自由化在制造業服務化影響就業技能結構中的調節效應
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通過進口發達國家的生產性服務,可以提高投入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質量。生產性服務貿易自由化可以從兩個方面發揮調節效應:(1)通過降低制造業使用進口服務成本,使制造業獲得多元化和優質的中間投入要素,將先進的知識、技術等高級生產要素導入制造業,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從而優化勞動力就業技能結構;(2)改變制造業生產過程中投入要素的比例,要素投入比例變動會引起對不同技能勞動力需求的變化,因此貿易自由化引起的生產性服務進口投入變動,會通過改變制造業要素投入比例來影響就業技能結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設④服務貿易自由化也存在門檻效應,當服務貿易自由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對就業技能結構的優化效應顯著增強。
結束語
本文著力研究制造業服務化程度與企業競爭力是否相關以及相關性趨勢,從實證方面進行分析,并得到如下結論:(一)通過多個維度的實證分析發現,制造業服務化初始階段(即服務化程度普遍偏低的情況下),服務化程度與企業競爭力存在“負相關”的關系。(二)從宏觀角度分析得知,制造業服務化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在服務化的初始階段會出現“服務困境”的現象。雖然“服務困境”現象確實存在,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企業只要經過了“服務困境”階段后服務化對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效應會顯現。
參考文獻:
[1]郭朋飛.不同類型服務化模式對服務型制造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3.
[2]李曉華.制造業服務化形成制造企業競爭優勢新來源[J].中國中小企業,2016(7).
[3]張恒梅,王曼瑩.中國制造業以服務化轉型構建新競爭優勢研究[J].經濟縱橫,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