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敏
摘 要: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等,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全球每年1700萬人死于此病。目的:探討老年患者心臟術后肺部感染原因和干預對策,為預防術后肺部感染提供參考。方法:選取行心臟手術的老年心臟疾病患者434例,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肺部感染分為肺部感染組(n=31)和未感染組(n=403),評估并分析2組的臨床資料和肺部感染組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結果:肺部感染組肺部感染率為7.14%(31/434)。2組在性別、年齡、體質量、飲酒史、血壓、血糖、血脂、心功能分級和手術方式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吸煙史、精神狀態、肺功能、服用抗生素情況和術后下床時間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患者心臟手術入后發生肺部感染的因素較多,與吸煙、抑郁、肺功能差和長期臥床等均相關,臨床上可給予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措施,可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
關鍵詞:心臟手術;肺部感染;護理措施;發生率
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等,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全球每年1700萬人死于此病。目前,臨床上心臟病的治療手段仍以手術為主。但由于手術部位解剖結構復雜,操作難度大,術中會由于牽拉積壓而導致患者肺部順應性下降,容易引起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近年來,隨著社會和醫療水平的發展,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日益增多。老年患者自身功能退化,且多伴發基礎疾病,抵抗力差,易發生術后感染。術后肺部感染為手術后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不利于患者預后,且增加患者死亡率。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患者心臟術后肺部感染的原因,以期為臨床指導,尋求有效的防治策略,提高手術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8年10月來中心醫院行心臟手術治療的434例老年心臟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201例,女性233例;年齡為60~82歲,平均年齡為(69.3±8.5)歲;手術方式:冠狀動脈搭橋術273例,心臟瓣膜置換術103例,大血管手術26例,其他32例;手術中,所有患者均采取ICU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時間11~149h,平均機械通氣時間為(69.5±10.2)h。
1.2 觀察指標
統計分析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吸煙史、飲酒史、高血壓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精神狀態、肺功能、心功能、手術方式、術后服用抗生素情況、和術后下床時間。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老年心臟術后肺部感染發生情況
434例入選對象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和常規護理,其中31例患者出現肺部感染(感染組),403例患者未出現肺部感染(未感染組),患者肺部感染率為7.14%(31/434)。
2.2 老年心臟術后患者肺部感染因素
分析2組在性別、年齡、體質量、飲酒史、血壓、血糖、血脂、心功能分級和手術方式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吸煙史、精神狀態、肺功能、服用抗生素情況、術后下床時間、是否進行體外循環、是否進行機械通氣和在ICU住院時間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研究報道肺部感染原因主要有:(1)老年患者手術前肺基礎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呼吸系統的生理也會發生改變,老年患者常伴有呼吸道保護功能降低、肺順應性和通氣量下降、呼吸肌萎縮和肺功能障礙,易發生肺炎;(2)手術因素:術后患者常因切口的疼痛和胸腔的引流刺激,影響了患者的呼吸深度,減弱了患者咳嗽的力量,不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易發生肺不張、肺部感染;(3)心源性因素:對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術后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氣管黏膜充血、肺水腫和肺瘀血,降低了呼吸系統對病原菌的防御和抵抗能力;(4)麻醉影響:各種麻藥的使用,不利于肺的膨脹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均促進肺部感染的發生;(5)體外循環:部分患者手術中需建立體外循環,血液與循環異物管道接觸等多種因素,引起肺部異常改變,促進肺部炎癥的發生;(6)侵入性操作:皮膚黏膜是抵抗病菌的第一道防線,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這些操作打破了患者的天然防御屏障,創造了病原菌感染的機會;(7)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和長期機械通氣等是導致患者肺部發生感染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發現,臨床上應給予相應的個性化護理措施,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本研究的護理措施主要有:(1)術前積極治療患者肺部疾病,改善患者呼吸功能;(2)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和呼吸頻率,維持心肺功能穩定;(3)術前協助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保證患者術后能盡快有效地排出痰液;(4)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疾病和手術的相關知識,主動和患者溝通,幫助患者消除緊張和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5)手術中護理人員應協助麻醉師和醫師,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讓患者保持充分通氣;(6)術中也需密切監測患者的瞳孔、四肢、呼吸和心率等情況,一旦患者出現躁動,立即給予鎮靜處理;(7)醫護人員在進行各項操作時要嚴格遵守無菌原則;(8)對必需的侵入性診療,完善無菌、護理措施,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停止有創治療;(9)加強病房環境的消毒、通風和監測,應盡量給予老年危重固定的病房和護理人員,保證護理的連續性;(10)加強呼吸道管:①使用呼吸機時需充分濕化氣道,定時吸痰并注意無菌原則,及時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定時翻身,避免患者發生墜積性肺炎,密切觀察患者痰液量,按時更換吸氧管道、濕化罐,做到呼吸機管道專人專用;②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氣指標,觀察患者呼吸呼吸音,待患者能穩定自主呼吸后撤離呼吸機;③加強呼吸道相關物理治療,指導好患者進行呼吸訓練。(11)定期采集患者痰液進行細菌培養,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個性化合理服藥,避免長期服用抗生素,避免產生耐藥菌。(12)加強術后康復:術后患者采取仰臥位,根據患者病情,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鼓勵患者下床,并指導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
本研究對老年心臟手術患者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將患者分為肺部感染組和非感染組,結果發現,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7.14%(31/434),其中吸煙、焦慮抑郁情緒、肺功能差、術后未使用抗生素和術后下床時間晚等均是肺部發生感染的危險因素。老年心臟病患者由于病史多較長且反復發作,情緒影響大,且患者缺乏相應的心理準備,易出現恐慌、焦慮、煩躁和不安等不良情緒;術后的監護和治療措施,易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不利于其預后,加重焦慮抑郁傾向。吸煙會抑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活性,導致呼吸道粘膜萎縮,纖毛運動障礙,不利于分泌物排除,降低肺功能。老年患者由于自身身體機能較差,恢復較慢,住院時間長,缺乏鍛煉,免疫功能較弱,感染風險較大。提示老年心臟手術雖屬于臨床常規手術,但由于患者自身特點,呼吸道感染較易發生,臨床護理人員應引起重視。但由于本研究是回顧性研究,可能存在系統偏差,后期將通過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Duque PA, Valencia Rico CL ,Araujo JJ.Socio-demographic and preconception risk factor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congenital cardiopathy[J].Enferm Clin,2018,28(5):3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