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琴芳
摘 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及經濟環境的變革給我國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帶來了眾多挑戰。隨著金融脫媒進程的加快,我國商業銀行現有的發展方式、收入結構、管理模式等都逐漸暴露出其弱點。要促進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轉變增長模式、改革管理模式、推進市場策略的轉型就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將基于中國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探討推動商業銀行轉型的內在動因,提出落實商業銀行轉型、確保商業銀行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商業銀行;金融脫媒;資本監管;轉型路徑
引言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以及資本監管的寬泛化,金融脫媒成為了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的顯著特征。銀行作為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不斷弱化,這給商業銀行固有的以存貸款利率為主的營業模式造成了嚴重打擊,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趨于弱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處于下風。要促進商業銀行的持續發展,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 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既有經營模式的形成依賴于過去幾十年相對穩定、封閉的金融環境,也與商業銀行特殊的地位、股權結構以及政府的扶持息息相關。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體現出以下幾點特征:
(一) 以規模擴張為主要發展方式
長久以來,商業銀行的發展都依賴于市場規模的擴張,一家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就是以其市場份額為主要代表的,這種發展方式體現出典型的粗放式增長的特征。
(二) 收入結構同質化特征顯著
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普遍較為相似。長期以來,存款、貸款業務都是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利息收入在銀行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都相當高,例如2011年浦發銀行利息收入竟然占據主營業務收入的90%以上。而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較,利息收入的占比往往不到50%。這說明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較為落后。有數據顯示,我國銀行中間業務的種類不足三百種,甚至達不到全世界銀行開發出的中間業務種類的十分之一。
(三) 客戶結構同質化特征顯著
就商業銀行服務的客戶種類而言,也體現出同質化的特征。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在大客戶、大項目、大企業等客戶群體中進行激烈的競爭,但是卻忽略了小微型企業的信貸。數據顯示,2016年大中型企業的貸款占據商業銀行發放商業貸款總量的75%以上。這體現出商業銀行客戶結構的單一化和同質化,商業銀行要進行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客戶結構同質化問題。
二、 中國商業銀行轉型的動因分析
推動商業銀行進行轉型升級的外部動因主要來自資本監管、金融脫媒和經濟發展三個方面。
(一) 資本管制動因
長期以來,中國都在進行嚴格的金融市場監管,金融管制使得中國的金融市場相對封閉、穩定,不必面臨來自世界金融市場的競爭。與此同時,金融監管也降低了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2010年以來,我國對金融市場的管制正在逐步降低,不同類型的資本能夠便捷的進入金融市場,為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同時,利率制度、匯率制度等制度改革也在逐步推行,我國的金融市場正在逐漸和國際金融市場接軌。金融市場管制的放松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決策、風險管理、盈利能力等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商業銀行轉型成為了推動銀行經營管理模式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的必然途徑。
(二) 金融脫媒動因
長久以來,商業銀行都是社會融資的主要平臺,在金融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龐大的社會閑散資金通過銀行進行吸收,進而提供給需要投入資金的企業,推動企業的發展。存款、貸款利率也是商業銀行的主要營業收入來源。但是隨著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脫媒的速度正在加快。商業銀行傳統的金融中介作用正在逐漸減弱。究其根本,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了社會閑散資金更多的投資選擇,諸如余額寶等新型融資平臺不斷出現,分散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許多大企業都開始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募資金,這種直接融資的方式成本更低、更加便捷,這對商業銀行傳統營業模式造成了挑戰。
(三) 經濟發展動因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正處于深度變革期。對外,我國經濟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逐漸激烈的市場競爭;對內,我國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深刻壓力。就國內而言,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資源約束日漸趨緊。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需求不斷增加。在供需方面,我國面臨著供需結構不合理,有效供給不足,過剩產能嚴重的突出矛盾。在以“調結構”為核心要義的經濟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的信貸需求拉動的發展模式遭遇了挑戰;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新的發展領域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商業銀行客戶結構調整提供了變革動力。
三、 中國商業銀行轉型的路徑分析
商業銀行要實現轉型,就必須從發展模式、管理模式、市場模式三個方面入手。實現集約式增長、精細化管理以及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市場策略改革。
(一) 內涵集約式增長
應對深刻變革的經營環境,商業銀行必須轉變發展模式,走集約型增長道路。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銀行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資本的高效率應用。對銀行的資本規劃進行前瞻性的評估。另一方面,要提升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健全風控體系,實現全面的風險管理。做到全員管理、全程控制、逐級滲透。最后,要以創新作為銀行發展的導向,推動金融創新,創造更多符合大眾需求的金融產品。
(二)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經營模式轉變
隨著金融脫媒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遭受了重大挑戰,實現經營模式的變革是商業銀行獲得持續發展的必然出路。經營模式的變革要求商業銀行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實現收入結構的多元化、完善客戶關系管理、促進服務渠道的現代化。首先,在創新能力方面,商業銀行要改變單一的收入結構,減少存貸款利率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升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樹立銀行的品牌、品味和服務意識。其次,要豐富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促進商業銀行體系與證券等金融機構的廣泛合作。最后,銀行要實現高效的客戶管理,充分考慮不同種類客戶的金融服務需求,以現代化手段為客戶提供服務,完善電子服務渠道,整合銀行人力資源。
(三) 拓展市場,培育新的增長點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階段,競爭“紅?!爆F象十分突出。大企業、大客戶等是商業銀行競爭的主要目標。然而,在市場變革大背景下,以新能源、AI等為代表的新的經濟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小微型企業、村鎮企業等在市場成分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成為了國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而商業銀行在上述目標客戶群體中的競爭程度還較低。因此,商業銀行應當積極開拓新的市場,培育新的增長點,助力銀行持續發展。具體有以下幾個途徑:其一,要重視小微企業市場,積極將小微企業發展為主要客戶群體。同時,要建立現代化信貸風險管理模式,在資源向小微型企業傾斜的同時把控風險。其二,要促進資源向農村地區的傾斜,注重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建設,在支持國家農村發展戰略的同時培育新的增長點。
結語
在國家金融管制寬松化、金融脫媒加速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實現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究其根本,商業銀行的轉型應當以改革發展模式、管理模式和市場戰略為主要著手點,以改變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單一化現狀為主要目的。在商業銀行業務重點上,要積極向小微型企業、村鎮企業以及新興經濟產業傾斜,開拓“藍?!笔袌觯苊狻凹t海”競爭。
參考文獻:
[1]張軍.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路徑選擇與效率分析[J].經濟問題,2017(3).
[2]張建芬,佘運九,劉佳.大數據應用與商業銀行智慧信貸轉型[J].農村金融研究,2018,No.460(0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