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銀磊
改革開放30多年,溫州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創立了聞名全國的“溫州模式”,成為民營經濟發展的典范之一。近年來,溫州民營經濟先發優勢逐漸消失,眾多民營企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適時召開了浙江省民營經濟大會,明確了民營經濟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時強調要扎實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進一步增強民營經濟的活力、實力和競爭力。截至目前,省委省政府密集出臺了42項實施細則。溫州市民營經濟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從1978年至1990年代初,溫州民營經濟以集體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經濟進入初創和早期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國家對溫州市的國有經濟投入不足,在強調公有經濟的政策背景下,以城鎮和鄉村集體工業為特征的集體經濟得到快速發展。1978年,溫州市工業總產值11.12億元,其中國有經濟3.97億元,占35.7%;集體經濟6.13億元,占55.1%;城鄉個體經濟0.0016億元,占比近乎為0;其他經濟1.02億元,占9.2%。與浙江省同期比較,溫州集體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浙江省平均水平18.9個百分點,這為溫州民營經濟的領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各種經濟成份”的口號,奠定了溫州民營經濟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潮下興起的基礎。1990年溫州市民營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的82.8%,比1978年提高18.5個百分點。
從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十年黃金時期,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溫州模式”。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溫州形成了以“小商品大市場、小配件大配套、小產品大行業、小企業大協作、小資本大集聚”為特色的經濟格局。1997年,溫州市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5616家,個體工商戶19.78萬家。其中城鄉個體工業戶已達到9.58萬家,比1990年增加7.31萬家,比1980年增加9.45萬家。1997年溫州市工業總產值1242.40億元,其中個體工業總產值已達到433.23億元,占比重34.9%,比1990年提高26.6個百分點。1997年溫州市民營工業總產值1148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92.4%,比1990年提高9.6個百分點。
1997年,黨的十五大的召開及隨后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立了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溫州民營經濟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更為寬松。2002年,在溫州市368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除國有、“三資”工業企業外,民營工業企業3295家。其中民營公司制企業207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67.54億元,分別占規上工業比重為56.2%和53.9%,比1997年提高22.6個和35.8個百分點。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大環境迅速改善,各地民營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但自2014年以來民營經濟發展出現疲軟狀態,具體概括以下幾點原因:
1.國內外經濟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新環境: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金融市場波動較大,全球貿易持續低迷等不穩定性因素增加; 在國內,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發展轉向以高質量和結構優化為主要特征的良好方向發展,“互聯網+”趨勢日益深化,部分民營企業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的困境,創新人才匱乏,從而陷入了低端競爭的陷阱。
2.民營企業融資難度加大,成本升高: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部分民營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發展基礎薄弱,為保證資本市場良性發展,防范重大金融風險,民營企業選擇向社會公開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的渠道受到了阻礙,以及現行國有商業銀行的剛性化的審貸制度使得民營企業受到的限制多,程序步驟繁瑣。另一方面,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價格不斷上漲,民營企業發展的高成本進一步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
3.市場化程度不夠,體制性障礙尚存:從產業結構看,溫州市第一、二產業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完全,其民營經濟比重均超過90%,2011年第一、二產業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1720.87億元,比重達到92.1%。第三產業民營經濟也取得一定的發展,但相較于一、二產業,溫州市第三產業民營經濟成份仍然偏低,這也是近幾年溫州市民營經濟推動力相對乏力的主要因素。
4.我國在民營經濟方面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首先,有關法律設定的多是部門的管理權,收費權等,而對企業的發展和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力度不足。其次,一些法律過分強調行政方面的制約性,使得我國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產權關系不明,政府信用缺失,政策執行落實不到位,政府缺位等問題也影響其發展。同時,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的政策發布的不夠及時或執行的不夠到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著。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中國幅員遼闊,人口基數龐大,勞動力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性旺盛,就業困難加大——民營經濟成為了就業的主要承載主體,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的系列政策的出臺,到民營企業就業崗位的大幅度增加,民營企業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容納了90%的新增就業。在當前我國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在民營企業的的就業人數不但未出現下降,反而連年增加,為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
2.稅收——稅收重要性,民營企業上繳稅收的比重不斷升高,到2009年底已在37%以上,民營企業中的個體私營企業的稅收增長率已連續8年超過50%。同時民營經濟也是部分地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3.創造了中國6%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民營經濟創造的GDP從改革開放初期10%迅速發展為2015年的50%以上。
發展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步驟,有利于解放發展生產力,增加市場經濟活力,倒逼企業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結構優化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