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平
摘 要:承包方建筑工程合同在實施中的造價偏差管理,無論是對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還是對施工合同目標效益的實現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承包方作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乙方,為了促使在已定的合同條件下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應切實地根據合同條件對合同造價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進行有效的管理,以“析偏”和“糾差”為抓手,厘清產生偏差的主體和責任,進行有效的索賠和修正。這對承包方順利實現合同目標,確保預期效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承包方;建筑工程;合同造價;偏差管理
一、影響承包方建筑工程合同造價偏差的因素
從管理客體(事件)視角來看,在建筑工程合同實施中凡是可能影響到建筑工程合同造價的因素,都是構成承包方建筑工程合同造價偏差的內容。
(一)直接影響合同造價的量、價因素內容
眾所周知,工程量和單價是構成合同工程造價最基本的兩個要素。一般先由分部分項單價和工程量得到單項工程、單位工程的合價,再由單項工程、單位工程的合價最終組成合同總價。只要工程量和單價這兩個基本要素,無論哪一個在合同實施中發生改變,都會促成對合同工程造價的改變。這種改變相對初始簽訂合同的單價和總價就是工程合同造價的偏差。在合同實施中最常見直接對工程的量、價產生影響的因素有(不限于):
1、建筑工程某些分部分項工程的量發生變化,但對應的施工用材、耗材的價格和工藝沒有改變。諸如工程設計變更時改變了標的物的形體尺寸,使工程量發生了增減;或因地質原因造成構筑物的地基基礎處理超挖、欠挖的變化等。
2、建筑工程某些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用材、耗材的價格或工藝發生改變,但其工程量未發生改變。諸如主要工程用材鋼筋、水泥、砂石等價格的漲跌;或施工過程中的風水電、油料、火工品等輔材耗材價格漲跌,或是人工、機械價格及工藝發生變化等。
需要說明,在合同實施中分部分項工程的工程量,以及工程用材、耗材的價格和工藝,一般大部分或是交叉或是同時發生改變的。這種概率出現要比純量或純價的變化高得多。
(二)間接對合同造價量、價造成影響的因素內容
根據合同條件能影響合同造價的因素有很多,凡除合同的量、價直接因素以外能對工程合同造價造成影響的因素統稱為間接因素。這些因素直觀上不屬于合同造價的量、價因素,但其產生或發生的事件都能間接地作用到事件所關聯的合同造價上,使其量和價發生增減變化。這些間接因素常見的有:
1、施工工藝、流程的變化,導致施工設備選型、人員配置發生改變;進而機械、人員的數量、費用變化引起了合同量、價的變化。
2、工期的縮短或延長,造成承包方不是因趕工增加人、料、機等費用的投入,就是因延期增加了承包方管理人員和臨建維護及可能風險費用的增加。
3、支付時間后延,使承包方用于施工準備循環周期內的流動資金支付拖延,致使承包方施工的人材機準備困難而影響了施工,直接減少了工程量產值,嚴重時可能產生誤工;或是承包方為減輕資金壓力進行融資或貸款,從而增加了施工的財務成本,對施工總成本費用產生了影響。
4、施工用地交付或施工圖紙、測量控制網移交延誤或拖延,造成承包方無法按進度計劃組織施工,產生人材機待工損失,進而影響合同的量、價。
5、承包方投入的機具、人員、資金等施工資源不足,造成施工效率低下,工程進度滯后;或是現場管理不善發生安全質量事故,造成停工返工等,進而對合同的量、價產生影響。
6、惡劣天氣過多或非正常停水停電等,造成承包方無法按施工技術方案組織正常的施工生產,出現停工窩工損失,進而對合同的量、價產生影響。
7、合同第三方的外界施工干擾,如移民征地阻工,黑惡勢力道路堵塞、強買強賣,社會突發事件等所造成承包方無法正常組織施工生產,發生停工窩工損失,進而對合同的量、價產生影響。
8、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變化,導致工程停頓或取消,施工用材、耗材價格突變等,進而引起合同的量、價變化。
二、承包方建筑工程合同實施中造價偏差的分類
按上述對工程合同造價偏差影響因素的主體性質不同,可將形成的合同造價偏差分為以下三類:
(一)發包方原因導致的偏差
這一類偏差的特點是導致偏差發生的原因全部都是發包方未按合同條件的約定實施造成的。發包方是該類偏差的責任主體,應對這類偏差的一切費用、工期承擔責任。諸如設計變更、支付時間后延、施工用地交付延遲、施工圖紙和控制網移交拖延等。
(二)承包方原因導致的偏差
這一類偏差的特點是導致偏差發生的原因全部都是承包方自己未按合同條件約定執行或失誤造成的。承包方是該類偏差的責任主體,并對這類偏差的一切費用和工期自己承擔責任。諸如因施工資源投入不足導致進度滯后,現場管理不善造成安全質量事故停工返工,以及承包人自身原因工期延遲等。
(三)第三方原因或事件導致的偏差
按合同條款約定,這類偏差的特點是導致偏差發生的原因,既不是發包方也不是承包方造成的,而是由其外的第三方行為或事件導致的。根據合同條件約定的不同可將這類偏差分為兩種情況:
1、發生偏差的因素屬工程合同直接關聯范圍內的。諸如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主要工程用材、耗材價格的變化,非正常停水停電,以及國家政策法規變化等。一般合同條件對這些偏差發生都有明確約定的量、價計算方式,可直接按合同條款執行。按合同約定,因該部分的偏差費用最終常常也是由發包方來承擔全部或部分費用,所以人們也有將這些偏差一同列入發包方原因的偏差內。
2、發生偏差的因素不屬于工程合同直接關聯范圍內,但對合同實施的量、價有重大影響。諸如惡劣天氣、自然災害、外界施工干擾、社會突發事件等。這些偏差一般在合同條件中也有約定,常由發包方和承包方在投標報價時以共同購買建筑工程一切險的方式,轉由保險公司承擔全部或部分責任。
三、承包方建筑工程合同造價偏差管理的意義和方法
(一)造價偏差管理的意義
承包方造價偏差管理的意義,就是在合同實施的動態管理中,對己方施工成本進行合理、有效地控制,以確保全面實現合同預期的目標效益。其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確保建筑工程合同預期的經濟效益。其主要針對是因發包方和第三方原因導致的偏差,按合同文件的約定應由發包方或第三方(保險公司)承擔全部或部分責任。此時,承包方應啟動索賠程序,進行費用和工期的補償申請,以追加所增加的施工成本、利潤、工期,實現預期的合同效益。
2、在工程合同實施中動態控制和有效地減小工程效益的損失。其主要針對是因承包方自身原因導致的偏差,造成了承包方自身費用和工期的損失。這不僅擴大了自身的施工成本,還會受到發包方按合同約定做出各種相應的處罰損失。此時,承包方應通過自身施工組織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地控制溢損的施工成本,減少效益的損失。
(二)造價偏差管理的方法
在合同實施過程中,針對不同客體(事件)、不同主體,每一個造價偏差管理案例所引用的合同條件、往來函件、例會紀要、計算辦法不盡相同。我們可將錯綜的造價偏差管理方法,集中總結和概括為兩個核心字,即“析”和“糾”。
1、“析”,即析偏,指對產生造價偏差的原因做好系統客觀的分析,找準產生原因的主體,明確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
合同文件及相關的規范、標準等,是開展造價偏差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性文件,承包方必須通曉和熟悉發包方、承包方和第三方(事件)在合同條款中各方相應的責權利;在合同履行伊始就應從合同管理的戰略高度著手組織人員,對合同主體各方在合同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和出現的偏差事件(因素)進行梳理;畫出事件(因素)與相關主體責任的內在邏輯關系圖,標出每種事件(因素)的關鍵詞;并以此關鍵詞作為每一偏差分析的抓手,通過抓手分析出產生偏差原因的主體,以及依據合同條件在邏輯上主體應承擔定性責任的比重和大小。
只有把“偏”的原因分析清楚,責任才有可能明確到位。若是發包方或第三方的責任偏差,承包方該變更的變更,該索賠的索賠;若是承包方自身的責任,則該整改的整改,該增加投入的投入。
2、“糾”,即糾差,指對承擔產生偏差責任的主體,展開偏差對合同造價量、價影響的費用、工期計算,進行索賠或修正。
糾差,是造價和技術人員共同進行的一項專業量化計算的階段性工作。在合同實施中對每一個偏差的糾正,即是依據合同條件適時同步動態進行量化計算費用、工期的單項索賠或修正的過程。糾差的關鍵是把偏差承擔主體的定性責任,具體的量化為費用和工期這兩個數據指標上。
一般糾差量化的數據指標申請報告,按合同規定是有時限要求的。承包方應嚴格遵守,不然會被視為承包方自動放棄合同所賦予的索賠權利。糾差量化計算工作具體有以下三個步驟:
(1)在“析偏”定性分析責任主體的基礎上,依據合同條件的各項要求,收集相關的支持文件、紀要、簽證、圖紙、施工技術方案、進度計劃表等資料。
這部分資料非常重要,沒有這些資料支撐,就無法展開詳實的費用、工期計算。需要注意,所有量化計算引用的資料必須都是已生效合同文件的內容或組成文件,或都是必須經監理簽字確認,或是國家、省市、部委頒布有效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定額,以及國家、省市期刊發布的相關指令、指導性指標信息和數據等。
承包方在項目整個合同管理過程中,應有專人負責開展和做好這部分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編寫糾差量化計算申請報告。針對發包方和第三方主體責任的報告,人們習慣稱為“×××工程階段(事件)費用、工期索賠計算書”;而對承包方自身責任的報告,稱為“承包方×××工程階段施工整改費用、工期計算說明”,一般供自己內部施工糾錯使用。
a、“×××工程階段(事件)費用、工期索賠計算書”編制的內容方法:
首先,編寫封面、目錄。目錄主要內容為費用、工期索賠計算的概述結論、計算的依據、糾差對比、費用工期方案、相關計算有效證明資料等。
其次,費用、工期索賠計算的概述結論,在報告開始第一部分就開門見山把該起偏差索賠計算發包方、或第三方最終應承擔的費用和延長的工期數據指標托出,并做簡略介紹計算的依據和方法。
第三,本次計算所引用的依據合同文件具體條款,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定額的年序版號,以及所借鑒參考使用的計算方法來源出處等。
第四、糾差對比,即將已經發包方和監理確認的正在執行的施工技術方案和網絡進度表作為糾差前的初態;以及在偏差事件發生后,經發包方和監理認可準備執行的調整和完善的施工技術方案和網絡進度表作為糾差后的末態,進行技術方案和網絡進度初態、末態對比,列出并計算相應分部分項工程的量、價和網絡進度時間的差異數值。
四、承包方造價偏差管理的主體及建設
造價偏差管理的主體,指的是具體開展造價偏差管理的單位和人員。
在偏差欲發生或剛發生時,如能及時發現和引導,并迅速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的防范控制,則能避免或減少偏差事件對造價的影響和損失。想要做好這項工作,這里就離不開對承包方單位和從事造價偏差管理人員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一)要明確偏差管理的責任,制定和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考核機制
承包方在項目系統的造價偏差管理工作中,為了有效應對發包方、承包方自身以及第三方原因導致偏差的影響,應該首先通過制度建設來不斷地鞏固和加強管理團隊的建設。因為制度建設是造價偏差管理質量好壞、工作落地的基礎和保證。
承包方要從單位的總部頂層到項目部基層,制定出一套項目的管理標準和辦法,其中必須有延伸和覆蓋到合同造價偏差管理的內容;在組織機構、隊伍、體系上要有一個項目“合同工程師”團隊作為保證;要制定出標準的造價偏差管理工作流程,具體從造價偏差管理員到項目部科室、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現場施工管理員和到單位總部相關部門,以及與標的物項目合同條件和發包方管理要求相對接,使偏差管理工作從發生萌芽到過程的取證簽證和到析偏糾差、溝通博弈,都有一個清晰的路徑和操作流程;能讓每一位造價偏差管理人員都能高效、有序地開展好偏差管理這項工作。
(二)精心打造和培養專業從事項目合同造價偏差管理的“合同工程師”隊伍
項目合同造價析偏糾差工作的開展,需要偏差管理人員必須有較扎實的工程造價管理和施工技術知識和技能,還需掌握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基本知識,熟悉標的物內容和合同文件所有相關的條款、規范、標準等。為保證與發包方、第三方溝通、博弈的效果和質量,還需要主要的偏差管理人應有相應的造價管理執業資格,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溝通能力等。因為,所有支撐偏差管理的數據、資料、簽證、報告、計算書,一般都是在由項目部設置的“合同工程師”專業指導下完成的。承擔偏差管理的“合同工程師”,在合同實施中相當于是項目經理合同管理的大腦,專職負責監控合同運行的狀態和偏差預警;在相關體系和制度的保證下,第一時間將合同的偏差事件反饋給項目經理,并在其領導下與相關方不斷的溝通、博弈中實現預期的合同效益目標。
一言蔽之,沒有高素質的合同工程師隊伍,再好的制度、標準和流程也無法更好地貫徹和執行;不僅如此,也還可能會使承包方與最佳的偏差索賠機遇失之交臂。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程造價偏差管理覆蓋了對常規工程索賠管理的部分內容,并對其進行了一種新的視角詮釋和更進一步的實踐探索。造價偏差管理涉及偏差事件的多個因素、層面和主體,必須要始終堅持立足于承包方的預期效益目標,明確導致偏差出現的原因和主體,并對偏差從“析”和“糾”兩個方面展開各方的溝通、博弈,促使承包方施工合同得以順利的實施,實現偏差管控目標,提升自身施工造價的管控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倪伯文. 在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型下工程總承包(EPC)項目的合同價格組成及確定方式[J]. 中國高新科技, 2018, 34(22):86-89.
[2] 侯占林. 關于單價合同承包模式工程量清單編制的探討[J]. 鐵路工程技術與經濟, 2017, 32(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