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貞靜
摘 要:“兩山”理論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文以浙閩邊界山區縣城慶元縣為例,探究 “兩山”理論對于生態經濟建設的指導作用以及在鄉村振興發展背景下,“兩山”理論的實踐對于盤活農村資源、激發鄉村經濟活力的促進作用。積極推進生態經濟建設,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沖刺階段的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國應當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鼓勵踐行“兩山”理論,既保留“綠水青山”,也帶來“金山銀山”,實現可持續的鄉村振興發展。
關鍵詞:“兩山”理論;生態建設;經濟發展;鄉村振興
一、引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何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人類社會的長足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進入新時期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在新形勢下,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日益凸顯了環境保護取向[1],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闡述“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兩者關系的“兩山”理論揭示了全面協調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2],是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協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
目前鄉村人口還占到我國人口的多數,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有效盤活鄉村生態資源、大范圍激發鄉村經濟活力,利用生態優勢以環境保護助力經濟增長,是提高鄉村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關鍵一環。而基于“兩山”理論,在保存“綠水青山”的同時創造“金山銀山”,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也是實現鄉村人口生活富饒安康、全國各鄉村地區繁榮興盛的關鍵。
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3],而以“兩山”理論為基礎的綠色發展思想,對于推進生態經濟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浙江省慶元縣為例,探究“兩山”理論在生態經濟建設與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指導與實踐。
二、“農、水、林”三位一體生態建設
在2004年國家環境檢測總局開展的綜合測評中,慶元的各項生態測評指標優異,獲評“全國生態環境第一縣”稱號,但由于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才流失嚴重等原因,慶元縣的經濟一直得不到充分發展。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規程下,慶元縣主打“尋夢菇鄉?養生慶元”的口號,利用山區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釋放旅游紅利,在生態經濟建設過程中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慶元最大的資產,慶元縣以“兩山”理論為指導,為實現環境保護助力經濟增長實行了“農、水、林”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建設措施:
1.農業污染整治
在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慶元縣存在著畜禽養殖污染物隨意排放、種植業土地污染等問題。為控制養殖場污染排放和化學農藥使用量以及農業廢棄物污染,慶元縣加強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投入補貼資金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環保型農業產業扶持力度,著力整治“農業散亂污”問題。同時積極發展“旅游+采摘”、“旅游+農業觀光”等生態友好型互動項目,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提升了家庭農場、農家樂以及民宿的發展效益;積極開展農業推介會,實現買賣雙方快速互聯互通,加快綠色有機農產品銷售期,提高農戶收入,拉動經濟增長。
2.扎實開展“五水共治”行動,保衛“三江之源”
慶元縣是閩江、甌江、賽江“三江之源”,三江水源分別流向浙江省內或通向臨省福建。為貫徹落實浙江省“五水共治”整治措施,慶元縣開展了全縣整治活動,對境內河道開展統一整治,發動境內居民加入“節水、護水”行動,并聯合福建省毗鄰縣城開展協作治水,將浙江省的“五水共治”延伸到福建。通過多年治水護水,慶元流向福建的溪流常年水質都保持在Ⅱ類以上。
3.造林、育林、護林持續推進
慶元縣不斷推進造林、育林、護林工作,采伐消耗逐年減少,森林資源“長大于消”,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6.06%,高居全省首位。依靠林業優勢,慶元縣在林業建設過程中積極發展“森林氧吧”旅游體驗項目,并于2018年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實現由采伐林木獲取經濟收益向保護林木發展旅游業獲取經濟收益的發展方式轉變。
三、生態建設助力經濟增長
慶元縣立足生態建設,注重環境保護,施行了“農、水、林”三位一體的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生態經濟。天然的環境優勢加之力度強大的環境保護措施保證了慶元縣至今依然優良的生態環境。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產業振興背景下,慶元利用生態環境優勢打造的綠色旅游產業發展道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慶元縣借助生態優勢,依靠“綠水青山”發展生態經濟,全面推進全域旅游建設,積極開展鄉村文化旅游項目,實現以旅游產業發展帶動農產品市場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打響慶元的“生態品牌”,在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上深化全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2017慶元縣地區生產總值69.5億元,同比增長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13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28.38億元,增長5.5%;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32.98億元,增長10.5%(如圖1)。鄉村旅游收入方面,慶元縣實現2017年旅游總收入19.25億元,比上年增長31.6%,農家樂民宿共接待游客218.98萬人次,同比增長22.4%,營業總收入14602.1萬元,同比增長31.8%。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2.9%(數據來源于慶元縣統計局《2017年慶元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服務業成為慶元縣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圖1 2017年各產業增加值及增長率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環境保護的貢獻,慶元縣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各地游客前來觀光欣賞,避暑驅寒,帶動服務業及周邊產業增長,推動整體經濟增長。慶元縣進行生態經濟建設,既保護了 “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將生態資源納入經濟增長體系,以環境保護助力經濟增長,實現生態經濟與經濟生態的良性互動以及環境收益與經濟收益的同步增長。
同時慶元縣借助生態優勢進行生態產業招商,在2017年舉行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儀式上完成合計近百億元“生態大單”。優良的生態環境帶來長足的發展潛力,吸引文化旅游、健康休閑、生態養老等服務產業入駐,好生態正逐步成為了慶元招商的金字招牌。
慶元縣以“兩山”理論為指導,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積極推進生態經濟建設,做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相互兼容,依靠生態優勢實現經濟綠色發展。“兩山”理論指導下的生態經濟建設與鄉村振興發展給交通閉塞、信息閉塞、人才外流的浙閩邊境小城帶來新的經濟活力,實現鄉村人民脫貧攻堅、增收致富之夢。
四、結論
本文基于“兩山”理論探究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與鄉村振興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浙閩邊界山區縣城慶元縣為例,研究慶元縣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依靠“綠水青山”發展綠色經濟,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的實踐。作為一個浙閩邊界山區縣城,慶元縣直面地域、交通、經濟短板,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秉持“環境保護優先”的理念,以“兩山”理論為指導發展生態經濟,通過鄉村文化旅游、生態建設招商引資等項目盤活農村生態經濟資源,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實現鄉村振興發展。
在鄉村振興發展戰略背景下,如何高效盤活農村資源、實現鄉村經濟快速發展與各地區百姓的脫貧攻堅與增收致富,“兩山”理論指出我們要依靠“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要保護“綠水青山”,才會有“金山銀山”。要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穩步提升與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建設美麗中國、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要在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中發展生態經濟,進一步推進生態經濟建設。
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需要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可持續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為基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必須要關注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變化情況,不能將經濟發展凌駕于生態環境的犧牲與自然資源的無底線消耗之上。“兩山”理論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并非處在對立面,協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做到兩者的良性互動,為后代留有凈土與資源而非消耗殆盡,才是人類社會能夠存續發展的長久之計。
參考文獻:
[1] 洪大用.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與生態現代化——以環境社會學為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2(09):82-99+207.
[2] 盧寧.從“兩山理論”到綠色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成果[J].浙江社會科學,2016(01):22-24.
[3] 楊加猛,季小霞.基于“兩山”理論的江蘇美麗鄉村建設思路[J].林業經濟,2018,40(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