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厚煤層綜采放頂煤技術得到長足發展,并已取得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但在此項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兩巷支護改革是擺在眼前的最大問題。為解決兩巷支護難題,我礦通過支護改革實踐,形成了一套適用于智能化綜放工作面開采的支護形式。工作面機巷采用三心拱U型棚配合錨索梁、鎖腿梁支護,風巷采用半圓拱U型棚配合沿空側噴漿、注漿支護,最大限度保證支護效果并降低支護成本。
關鍵詞:松軟厚煤層;支護工藝改革;智能化綜采放頂煤;復合支護
0 前言
近年來,隨著煤礦采煤工藝由機械化逐漸向自動化、智能化開采發展,先進設備、先進工藝叢出不窮。但傳統上兩巷采用半圓拱U型鋼棚被動支護,存在兩巷超前管理工作量大、占用人員多、支護強度低、兩巷維護工作量大、受工作面動壓影響巷道變形量大,造成兩巷超前支架、端頭支架發揮不了應有作用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是與安全高產高效回采相悖的。朱仙莊煤礦以8105工作面被選為集團公司第一個智能化綜放工作面試點面為契機,并在集團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礦針對兩巷用途及設備使用要求,通過支護改革實踐,形成了綜采放頂煤掘進巷道復合支護技術。
1 概況
1.1 礦井概況
朱仙莊煤礦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東13公里處,隸屬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走向長9公里,傾斜寬1.5~5.8公里,井田面積21.55平方公里。
1.2 工程概況
8105工作面位于礦井北部十采區四區段。8105工作面開采煤層為二疊系下石盒子組8煤層,8層煤為穩定的特厚煤層。宏觀煤巖類型以半亮半暗型為主,以塊狀、鱗片狀為主,煤層松軟,普氏硬度平均f:0.45,煤層傾向80°~138°、傾角5°~15°。
2 支護及施工工藝改革
2.1 原巷道支護形式及施工工藝
礦井8煤普氏硬度平均f:0.45,較松軟、易偏易掉,無法采用錨網索主動支護,傳統上8煤巷道支護采用29U半圓拱U型鋼棚被動支護,機巷、風巷斷面規格為腰寬×凈高=4671×3500mm(如圖1)。
該種支護方式為半圓拱U型鋼棚被動支護,巷道跟底掘進施工期間,綜掘機截割易出現片幫掉頂現象,采用人工挖掘嚴重制約綜掘單進。同時該支護在工作面回采動壓影響下,巷道變形量大、支護破壞嚴重,需要占用大量人力、物力、時間在兩巷進行維護,存在安全風險大、影響推進速度、防火壓力大、支護成本高、制約安全高產高效回采等一系列問題。
2.2 支護及施工工藝改革
為滿足8105工作面智能化綜放工作面回采需要,同時提高采掘效率,經過前期實踐及支護效果,決定8105機巷采用4800×3500mm“三心拱U型棚+頂部錨索梁+幫部鎖腿梁”復合支護(如圖2),風巷采用4645×3500mm“半圓拱U型鋼棚+沿空側噴漿、注漿”復合支護,兩巷支架均采用36U型鋼加工。
2.2.1 支護方案
⑴永久支護參數:8105機巷采用36U“三心拱”U型棚支護,斷面規格為4800×3500mm;8105風巷采用36U半圓拱U型棚支護,斷面規格為4645×3500mm。
⑵頂部錨索補強支護參數:8105機巷頂部施工2道錨索梁補強加固,錨索采用YMS17.8/6.3-1860型,錨索間距1000mm,錨索預緊力不小于120KN。
⑶幫部補強支護參數:8105機巷兩幫各施工2道鎖腿;8105風巷兩幫各施工3道鎖腿,鎖腿梁采用29U型鋼加工;8105風巷沿空側在噴漿前施工注漿錨桿,沿空側噴漿厚度≮100mm,砼強度C20。
2.2.2 施工工藝
由于8煤松軟、頂板極易片漏,傳統上綜掘機無法用于截割上部,只能靠人工挖掘,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只有解決煤頂片漏,才能綜掘設備高效充分發揮出來。在施工實踐中發現,使用超前注漿加固,封孔難度大、漿液擴散半徑小、注漿時間長、材料浪費嚴重,并且無法達到固結煤體作用。但在掘進迎頭超前施工密集骨架管可有效超前控制頂板煤層,杜絕了掉頂、片幫,也讓綜掘機可以正常進行全斷面截割作業,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提高了掘進效率。
超前密集骨架管迎頭棚梁下施工,間隔300mm布置,骨架管采用6′鋼管加工,長度2600mm,施工一次骨架管,可有效控制2個正規循環(單循環進尺1000mm)距離頂部煤體。
8105風巷沿空側小煤柱注漿,平均每孔注漿1.0袋水泥,注漿壓力達到1Mpa。留設的4m煤柱在8104工作面的采動影響下,裂隙較為發育,注漿質量較好,基本可以達到充填裂隙,對煤體起到固化作用。在8105風巷施工臨時避難硐室前,對臨時避難硐室進行提前注漿,通過施工開挖發現,漿液擴散半徑基本在600-700mm左右,尤其在噴漿層與煤體交接部位膠結更為明顯,可以有效充填裂隙,達到固化煤體作用,另一方面對沿空防火起到很大作用。
3 效果分析
3.1 支護效果分析
3.1.1 支護方案對比
⑴8103工作面與8105工作面位于同一采區,地質特點一致,采用4600×3500mm半圓拱U型棚被動支護,U型鋼規格為29U,巷道壓力顯現明顯,U型棚變形嚴重,嚴重影響回采使用,需要每天安排專人對兩巷進行維護。通過對巷道變形量監測發現巷高度平均收縮量為565mm,巷道高度收縮率16.1%,為巷道寬度平均收縮量為539mm,巷道高度收縮率11.7%,且巷道隨時間推移持續縮小,后期嚴重影響工作面回采。
⑵8105工作面采用“36U型鋼架錨”復合主動支護,設計斷面為4800×3500mm,巷道開挖后U型棚變形量較小,基本杜絕U型棚變形的情況發生。通過對巷道變形量監測發現:巷高度平均收縮量為175mm,巷道高度收縮率5%,為巷道寬度平均收縮量為115mm,巷道高度收縮率2.4%,且巷道基本在開挖30天左右趨于穩定。
⑶效果對比
復合主動支護相較于架棚被動支護有明顯優勢,巷道抗壓強度顯著增強,巷道變形量顯著減小,且巷道趨于穩定的時間較短,更有利于后期工作回采。
4 結論
⑴朱仙莊煤礦綜放工作面煤頂下支護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采用“架錨”復合支護解決了多年來煤頂下巷道支護強度低,巷道變形量大的難題,實現了變煤頂下巷道被動支護為主動支護,支護強度顯著增強,顯著提高了巷道支護的安全性。
⑵超前骨架實現了超前固化前方煤體,提高了綜掘機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提高了掘進機械化單進。
⑶復合支護技術,支護強度得到了保證,我們可以根據兩巷用途不同,將機巷變成“三心拱”斷面支護,更加適應超前支架高效使用,為下一步工作面采用智能化回采工藝提供了空間保障,進而保證工作面安全高產高效,減輕了防火壓力。
⑷巷道變形量較小,工作面回采期間兩巷維護工作量較小。既減少了兩巷維護的用工量,又減少了兩巷維護二次支護材料的投入,實現了機械化、職能化減人,降低了成本。
參考文獻:
[1]煤礦巷道支護中濕噴技術的應用[J]. 孫偉. 內蒙古煤炭經濟. 2016(23)
[2]淺談煤礦巷道支護類型的選擇[J]. 武曉維. 山東工業技術. 2017(08)
作者簡介:
梁振敏(1990.07--),男,漢族,安徽淮北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煤礦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