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涵 勞鑫鑫
摘 要: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在時間、空間上的飛速轉變,人們對收養制度的社會功能進行了重新的審視“為族、為家、為親”等傳統理念被突破,從而進入了“為子女利益”的全新階段,未成年養子女利益自然成為了各國收養立法關注的焦點。而這一重心的確立及未成年人對自身權益保護上的能力欠缺,都必然導致國家公權力在收養活動中的介入,從而使世界各國的收養立法在許多問題上呈現出趨同化的傾向。如將保護“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列為根本性的原則、完全收養的主導性地位日益顯著、愈發強烈的國家監督主義及公權力的介入等等。在這些共同性趨勢的作用和影響下,一種新興的收養理念正逐步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那就是“試收養期”,即收養不僅要符合法定要件,收養過程中收養當事人內在的心理適應性應該越來越得到重視。
關鍵詞:收養;試養期;兒童利益
在國際中收養法更替迭新的今天,保護兒童利益原則是收養關系中非常重要的原則之一。對此原則的貫徹實施,許多國家在其《收養法》中規定了有關“試養期”的問題,以兒童與預期養父母共同生活一段時間的效果來決定是否確立正式的收養關系。我國《收養法》于1998年11月4日進行修改完善,修改后的《收養法》雖然適度放寬了收養的條件、統一了收養的手續、對收養行為進行了規范,但是未將試養期問題納入法律的規定之中,因此將試養期問題納入《收養法》的范疇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試養期概述
試養期是指收養不僅要符合法定條件,而且應給收養當事人留出適當的磨合期,將此磨合期稱為試養期。[1]據此可以將試養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法院決定兒童是否適合被收養:第二階段便是試養期,由兒童和預期的養父母進行一段時間的生活,如果在此時間內兒童和預期養父母的相處融洽且沒有損害兒童的利益,收養關系才能成立。
現今很多國家已經將試養期規定在其國家的法律規范里,但是我國并未將試養期規定入《收養法》,這對保護兒童利益來說無疑是一個漏洞。
二、國外立法中關于試養期的規定
現今實行試養期的國家主要有英國、瑞士、加拿大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國家。其中多數國家對試養期的時間規定為六個月到一年。[2]下面將對加拿大的相關試養期規定進行闡述。
在加拿大,通過公共代理機構收養、通過私人代理機構收養以及國際收養是最常見的三種收養渠道。
安大略省對于各種收養代理機構和個人實行嚴格的授權和監督管理,兒童與少年服務部的網絡上,可以清楚地查詢到所有經授權的代理機構和個人的信息。
“兒童救助協會” 是由加拿大政府授權,受理收養行為的公共代理機構。從這里收養兒童不僅不需要成本,而且該協會還會根據收養家庭的經濟實力給予一定的津貼。
在安大略省,通過兒童救助協會領養兒童的第一步是接受培訓,了解收養的相關情況,在最終決定后提出申請。隨后,該機構將對收養人的動機、家庭背景、家庭成員的互動關系、經濟狀況等進行審查,并接受為期27小時的家長培訓課程。通過審查和培訓后,才尋找適合被收養的兒童。
正式進入收養家庭之前,待收養兒童也會對收養家庭進行多次的訪問,以逐漸適應新的家庭環境。被收養的兒童進入收養家庭的半年到一年多的時間里,是法律規定的試收養期,具體時間長短有代理機構特派的社工決定。試收養期結束后,法庭才宣布收養程序完成,收養人正式成為被收養兒童的法定監護人。
三、我國建立試養期制度的需求性與必要性
(一)需求性
收養作為一種使得原本沒有父母子女關系的主體之間產生人身依附關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財產關系的行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一種基于雙方合意的契約行為。
隨著收養關系的復雜化以及因疏于管教而產生的犯罪等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收養視為公法或者社會法上的行為,而國家行為也隨之介入到收養關系中來,實現了放任主義到國家監督主義的轉變。而試收養期也正是在這種轉變下為保持收養關系的穩定與良性發展,防止和減少收養過程中出現的消極因素給整個社會發展造成困擾的產物。
(二)必要性
根據我國《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的有關規定,收養的手續為收養人向收養登記機關提交收養申請書和以及相應的證明材料即可。在手續完成之后收養即成立,具有法律效力。但是這一系列的手續完成時間較短,不利于收養機關對收養人的情況進行考察,容易造成某些不法人員為牟利或不符合收養條件的收養人做假證明進行收養登記。這種情況的出現會損害對被收養人的人身和精神造成一定的損害。
為貫徹保護“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以及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國《收養法》應當在立法時對收養期間問題進行規定,以求得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兒童權利進行保護。因此建議在立法時對試養期問題進行規定,完善法律。
參考文獻:
[1]蔣新苗.國際收養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馮樂坤.收養法的不足與完善[J]西部法學評論.200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