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
摘 要:本文針對油井躺井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通過油井狀態確認閉式循環管理流程,從日常管理、群眾挖潛、問題處理、作業方案優化等各方面,實現了科學、有效管理,從而減少躺井發生;實施生產任務派工單制度,形成責任到人的嚴格的考核制度,有效提高運行效率;精心治理各類疑難井,正確研究分析各個井的不同特點對疑難井進行管理。
關鍵詞:油井;躺井原因;控制措施;閉式循環管理
一、基本概況
研究區油品性質以高凝油為主,高凝油特點:(1)含蠟量高,一般在30-45%,最高達53.52%。(2)凝固點高,一般在44℃以上。(3)析蠟點高,一般在54~58℃。
二、躺井原因分析
(一)躺井基本情況:
研究區開井數376口,躺井數302井次,躺井率6.7%,與上年度相比下降1.7%。從各種生產方式的躺井情況看,躺井率最高的是冷抽為8.1%,其次是電熱管為6.3%,熱線為5.5%,真空隔熱管為5.0%,空心桿熱水為3.3%,電泵為3.0%,螺桿泵為2.1%。從不同檢泵周期情況看,從檢泵井生產周期上看,生產周期在100天以內39口,占總躺井數13%,100-200天105口,占總躺井數的35%;200-300天58口,占總躺井數的19%,300-400天43口,占躺井數14.%,400以上57口占總躺井數19%。從躺井類型上看,躺井的主要原因仍是桿斷和泵漏,共計233口,占總井數的77%;各種躺井與去年同期對比都有所下降,精細管理見到了一定效果,但泵漏增加23口。
(二)躺井具體分析:
1、桿斷分析:
桿脫23口占桿斷數18.1%,偏磨斷50口占39.4%,本體斷46口占36.2%,凡爾罩斷6口占4.7%,其他2口。在桿本體斷井中,從本體斷位置上看,井口50根以內21口占45.7%,井口51至泵上51根19口占41.3%;從負荷情況看,大于作業區平均最大負荷占65.2%,大于作業區平均最大最小負荷差84.8%,分析得出負荷和交變負荷是造成桿本體斷的主要原因。從泵型與本體斷的關系看,Φ38泵本體斷7井次,占本體斷數的15.2%,Φ44泵本體斷10井次,占本體斷數的21.7%,Φ57泵本體斷27井次,占本體斷數的58.7%,Φ70泵本體斷2井次,占本體斷數的4.3%。Φ57泵無論占總井數比例、還是占本體斷比例都是最高的,57泵桿斷我們需要研究的。在桿脫井中,從泵型情況看,57泵和70泵23口占91.3%;從桿脫位置看,泵上30根以內桿脫17井次,占比73.9%;通過以上兩項數據分析桿脫主要是撓曲脫扣造成的。2017年偏磨桿斷50口,占桿斷總數比從去年同期增加6口,上升9.7個百分點。從泵型分布情況看,57和70泵合計42口,占總偏磨桿斷的84%;在桿偏磨斷井中,從偏磨位置看,偏磨最多的是泵上50根;從具體情況看,泵上1根和懷疑注塑桿串的問題(14井次)需要相關技術部門幫助解決;小泵深井和補層等措施完井未防治(9井次),要加強預防;井斜偏磨(7口)需要認真研究和跟蹤,57泵未采取措施7井次。
2、管漏分析
管漏27井次,與去年同期比下降11井次,其中絲扣漏20井次占74%,仍是主要因素。主要原因一是高負荷差造成油管管蠕動加大絲扣漏失;二是油管廠檢測設備無法對絲扣部位進行檢測。
3、泵漏分析
從106口泵漏井情況看,底閥刺45井次占44%,活塞有劃痕22井次占21%,這些都是井下出砂或其他雜質造成的機械傷害,合計占總泵漏數的66%。因此,泵漏主要原因應是出砂或其他雜質影響,這也是提液增大生產壓差的必然結果。另外,底閥擴邊23井次(指底閥倒角面變形)占比22%,說明硬度偏低,應增加底閥硬度。在對作業區374油井的生產層位統計后發現,油層中部深度高于全區平均油層深度(1854米)的油井,泵漏78井次,占泵漏75.7%,油層中部深度低于全區平均油層深度(1854米)的油井,泵漏25井次,占泵漏24.3%,說明隨著開采層位逐變淺泵漏越嚴重。
三、油井躺井控制措施
(一)實施油井狀態確認閉式循環管理
通過油井狀態確認閉式循環管理流程,從日常管理、群眾挖潛、問題處理、作業方案優化等各方面,實現了科學、有效管理,從而減少躺井發生。
(二)實施生產任務派工單制度
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出現熱洗、調參、落實產量等任何一種需要基層隊配合完成的工作量,都以派工單的方式在當天生產會下發、安排,接收人要確認簽字,第二天生產會返饋完成情況。形成責任到人的嚴格的考核制度,有效提高運行效率。
(三)加大油井問題情況處理
油井出現異常情況時,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分析、及時處理,問題井處理“有頭有尾”,問題井處理前有依據、有針對性措施,問題井處理后有對比、有效果評價問題井出現后,首先落實3個基礎資料:功圖、液面、憋泵數據以確認問題判斷準確,同時根據井史以及作業過程中反饋的信息制定針對措施。截止目前,年實施各類優化措施113井次,優化泵掛32井次,優化泵型39井次,轉生產方式3次,優化參數39井次,延長檢泵周期56天。
(四)精心治理各類疑難井
高凝油疑難井主要有易卡泵、泵效高效期短、作業周期短三種類型,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出砂、桿脫、偏磨造成的,按不同類型采取下防砂泵、安裝防脫器、扶正器、注塑桿防偏磨措施,并跟蹤效果進行評價,最后歸檔,作為下次優化依據。疑難井具有問題突出、生產周期短、治理困難的特點,正確研究分析各個井的不同特點是治理這部分油井的重要環節。因此,重點做了以下幾項工作:第一、不定期舉行疑難井分析研討會;第二、逐步完善疑難井臺賬。包括歷年作業頻次、作業原因、作業過程等項目,相近記錄;第三、采取分析、歸類、跟蹤、建檔四步驟管理法則對疑難井進行管理。年累計采取防砂措施36井次,注塑桿126井次,防脫器78井次。
(五)應用設計軟件治理桿本體斷
我們對主要原因的46口抽油桿本體斷井,從斷桿位置、負荷、泵型、桿柱組合、沉沒度五個方面的數據進行了全面對比,得出以下結果:斷桿位置井口50根以內21口占45.7%比例最大,井口51-泵51根斷19口占41.3%也比較多。負荷對比結果是大于作業區平均最大負荷占65.2%,大于作業區平均最大最小負荷差84.8%,得出負荷和交變負荷是造成桿本體斷的主要原因;57泵型本體斷最多占58.7%,且57泵沉沒度較小,進一步說明了負荷大是主要原因。另外,對承載不是最高的中間部位桿本體斷的19口井進行分析,看到斷桿全部是桿組合中的細桿(19桿)。由于提液工作的加大,57大泵撓曲現象的存在,使抽油桿中下部桿既承受拉力又承受螺旋扭力,在兩種力的綜合作用下,薄弱部位易斷(細桿)易斷,也就是說該部位需要增加強度。結合以上分析情況,作業區開發了一套桿柱設計軟件進行桿柱優化。軟件從桿柱長度計算、載荷預測、桿柱強度校核三個方面進行設計,設計軟件重點是加強桿柱組合中部和上部強度,將19、22桿組合調整為22、25桿組合,實現年減少躺井36井次,延長檢泵周期4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