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 ?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態環保理念開始廣泛應用到建筑工程中,特別是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大大提升了建筑的質量和品味,為人們營造了更加健康環保的生活居住環境。本文對生態理念與室內設計的構思及具體施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室內設計;健康;生態;環保;施工;應用
1? 前言
隨著低碳節約型社會的構建,綠色生態建筑不斷發展,建筑室內設計中應用先進的生態學理念,能大大提升建筑的質量和品味,給人們提供更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如何在建筑室內設計過程中融入生態理念,推進生態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和居住環境品位的提升,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2? 生態建筑概述
生態建筑指的是以低碳節能環保為基礎,在低能耗、資源節約和節能環保的前提下,科學利用各種建筑的原材料和土地等資源,提高建筑的整體性能和品質,使建筑更好的滿足人們的品質需求,使居住更加舒適健康和安全。生態建筑通過對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的控制,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又促進建筑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生態理念設計作為一種新型設計模式,對規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嚴的標準。要求設計中必須加強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安全的空間。將生態理念融入建筑節能設計中,可以減少后期因為環境節能問題來變更設計,降低后續建筑使用成本,增加建筑的使用效益。從節能增效角度來說,在建筑初期就進行節能設計,能有效的避免后期設計變更引起的材料消耗和建設成本,起到節能降耗的作用,同時又促進了節能建筑的健康發展。
3? 住宅室內設計的理念及特點
3.1? 住宅室內設計的理念
住宅室內設計要根據住宅的功能和用途,通過相關的技術和原理進行設計,從而設計和營造出舒適、健康、溫馨,既滿足人們心理需求又滿足生活需求的室內居住環境。住宅室內設計是為了營造符合人們審美需求和功能需求的居住環境存在的一種藝術形式。室內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和綠色生態的設計理念,首先要滿足人的居住功能需求,也要滿足不同差異的需要和綠色節能環保要求。設計過程中在滿足居住需求的同時,要將人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求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設計來迎合人們的心理享受和視覺觀感,將人從單純的居住環境中解放出來,滿足個性化需要,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活更加隨意,將生態理念應用在建筑室內設計中,能更好的實現這一要求,能打造出符合人本理念的室內環境。
3.2? 住宅室內施工的特點
室內裝飾施工具有復雜性,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并不是為了簡單的改變視覺和增加功能性需求進行的普通的裝飾,也不是簡單的刷白、吊頂、噴漆、懸掛燈飾、擺放家具。室內裝飾施工對專業技術要求很高,相對于建筑工程主體施工來說周期較短,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裝飾施工,不僅要精通裝飾設計,還要了解施工復雜性,熟練掌握裝飾施工中的一些關鍵技術,既能進行科學設計,同時要注重施工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操作性,能對施工中發生問題時果斷處置。
4? 室內設計中運用生態學理念堅持的原則
室內設計中運用生態學理念,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從人、建筑、環境考慮,保持人、建筑、環境三者的和諧統一。當前生態學理念已經廣泛滲透到建筑室內空間設計中,為最大限度地創造一個人性化的居住環境提供了保障。室內設計中運用生態學理念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4.1? 科學化原則
室內設計是為了提高功能性,設計中運用生態學理念,是多種專業領域技術交叉運用的成果,設計中要使用幾何學知識設計漂亮外觀,用美學知識指導內部裝修,注重裝飾的審美效果和房屋結構的安全性能。
4.2? 環保性原則
室內設計要科學利用各種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提高整體性能和品質。設計中融入生態學理念,注重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裝飾材料要向生態和環保傾斜,符合生態化要求,既滿足功能性需要,又符合環保理念,實現資源節約的目的,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安全的空間。同時,設計中要注重與自然環境相結合,注重空間布局節約和物質能源消耗節約,能源與材料堅持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和使用可再生資源的原則,最大程度減輕生態環境負荷。
4.3? 生態和經濟性原則
室內設計施工關系到建筑的成本和質量,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要注重經濟性和節約性,要綜合考慮建筑所在地的氣候特征、經濟條件、文化傳統觀念,采取科學的設計方案和施工技術,選擇造價低、注重民俗習慣、適應當地氣候的傳統技術,或在傳統基礎上引進先進的生態技術。設計中融入生態學理念,要充分、高效的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自然能量,考慮采暖、通風、照明、電氣等方面的高效與協調等,在保證安全、舒適、經濟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降低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5? 生態學理念在室內設計施工中的具體應用
5.1? 要注重現代與傳統的結合
室內設計不僅要突出時代特征還要注重地方特色,設計師既要深入研究古建筑的傳統風格,還要加強對現代設計藝術的探討分析,借鑒吸收先進的經驗和藝術精化。設計要了解當地的文化特色與內涵,找到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和平衡點,促進兩者關系的協調,體現室內設計的時代感和文化韻味。同時,設計時要符合現代人們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了解人們的思維活動和生活習慣,設計效果達到傳統和現代的完美結合,通過設計和施工,提升建筑物的藝術效果和審美效果。
5.2? 要注重綠化生態
室內綠化設計不僅能美化室內環境,綠植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室內產生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能起到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凈化室內空氣的作用,還能調節室內溫度。從審美角度上來說,綠色能減輕人眼部疲勞,緩解緊張的心情,給室內增加生機和活力,給人清新的感覺。所以室內綠色設計要本著人和居住環境和諧相處的原則,要體現綠化效果,結合室內環境中各因素統籌規劃和設計,做到室內空間與生態環境協調統一,通過綠色裝飾物或綠色植物的搭配使室內環境與室外環境相互協調,在美化空間的基礎上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營造舒適的室內生態環境。比如陽臺設計要充分通過栽植綠植提升綠化水平,形成立體綠化結構,優化室內熱環境,為節能環保發揮作用;比如通過設計較大落地窗來增加室內自然光的進入,或采用藤類植物作為裝飾提升與自然的親和程度,達到整體室內與自然地結合程度。
5.3? 要注重光影和色彩的協調
設計時要滿足室內的光影要求,要滿足陽光的進入,通過光影變換豐富室內效果同時,設計人員設計時要正確處理好色彩的搭配,注重色彩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遵守色彩變化規律。在室內設計中采用現代科技手段,正確的做好選擇和取舍,使設計達到最佳聲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在滿足建筑的功能需要的同時,創造出理想的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的空間環境。
5.4? 要注重照明節能
生態室內設計主要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自然光是利用自然中的太陽光,可以采用落地窗的方式增加采集范圍,提高室內溫度。人工照明不僅可以滿足人類對光的需求,同時還能夠增長整個設計的美感和氣氛。在照明節能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自然光的利用,減少室內人工照明的利用頻率。要選用高效節能光具,懸掛位置較高的燈具,一般情況下照明采用高壓鈉燈、金屬鹵化物燈或鎮流高壓熒光汞燈等燈具,燈具懸掛位置較低時一般采用熒光燈,根據照明的不同使用特點,采取分區控制燈光的方式,適當增加控制開關,并采用節能型開關改進燈具的控制方式,減少能源消耗。
5.5? 要注重保溫技術設計
房間散熱損失是能耗的一大方面,設計要充分考慮外墻和屋面的保溫性能,科學應用相關保溫材料,減少能量散失,確保較好的保溫節能效果。外墻保溫技術經常應用的有外掛式外保溫、夾層保溫施工技術等,對使用的材料要求和技術要求較為嚴格。保溫材料有墻體型節能材料、窗體型節能材料兩大類。墻體型節能材料一般利用雙層聚苯保溫板,中空隔熱來降低墻體結構耗熱量,保持室內溫度。窗體型節能材料如使用熱反射性玻璃和吸熱玻璃,減少高溫對室內環境影響。
5.6? 要合理布局室內空間
室內設計要注重節能和舒適性,從家居生活規律角度進行綜合考慮,科學合理的設計各房間的功能分區??蛷d、主臥一般選擇南向設置,廚衛朝北或東西向布置。套內各房間都要科學的設計窗戶的位置和大小,前后房間門窗盡量選用對立設置,便于形成夏季穿堂風。同時,要合理控制房間空間比例,既要保證實用性,又要確保個房間的科學占比,提高室內空間的利用率,使居住更加便捷和舒適。
5.7? 要注重應用新工藝和新技術
室內設計要注重空間布局與物質能源消耗節約,盡量少用或不用成本高、不能循環使用的原料,選擇成本低、能循環利用的環保材料,減輕生態環境負荷。當前一些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開始廣泛應用到設計施工中,裝修施工過程中,引入新材料新工藝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新材料特點,根據其特性設計出合理的裝飾施工方案,使新材料的應用提升施工的效果。比如開發太陽能、風能、光能,將光熱技術、采光遮陽技術以及通風技術有效融合,利用到設計和建設中;通過導光管將陽光引入室內照明等;比如應用熱反射性玻璃和吸熱玻璃,減少高溫對內部環境的影響,室內環境更加穩定。同時,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的專業知識,必須掌握新技術,設計時要根據設計施工潮流的走向,設計符合現代追求的風格特色,提高其藝術水平和審美價值。
6? 結語
室內設計中應用生態學理念,涉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設計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堅持生態環保和循環利用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設計、施工到房間的各種資源布置,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生態和居住環境的和諧,努力打造溫馨和諧、健康舒適、環保生態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潔.將綠色生態理念引入室內設計[J].設計,2018(7):152~153.
[2] 余劍峰,黃芬.當代室內設計中綠色生態理念的體現研究[J].建設科技,2018(6):106~107.
[3] 王曉梅.生態理念與中國傳統住宅室內設計的結合思考[J].大眾文藝,2017(1):84.
[4] 冼寧,鄭佳夢.現代室內設計中生態理念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