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理斌
摘? ? 要:校園規劃是一項較為系統的工作內容,同時其也涉及到了多門學科,本文結合實例,在景觀理念基礎上分析了黨校校園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規劃實踐,以供參考。
關鍵詞:景觀理念;黨校校園;規劃
1? 賀州市委黨校新校園(籌)簡況
1.1? 工程概況
賀州市委黨校新校園建設項目用地面積為53403.58㎡,總建筑面積50990.80㎡,建筑占地面積為13421.26㎡,由學員公寓樓及地下室、學員食堂、教學綜合樓及圖書信息中心、學術廳、文體綜合樓、大門和室外連廊構成。
1.2? 周邊情況
賀州黨校以培養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為目標,是一個培養情操,追求真理、思想交流的場所。校園規劃設計借助了基地周邊豐富的景觀資源,與當地的自然融為一體。例如,基地北邊緊鄰賀州市園博園,自然環境良好;基地西南側有景觀山體,未來的景觀打造可以令其成為校園自身的景觀核心區。借助周邊景觀,項目校園規劃設計與之相互結合,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2? 校園景觀規劃的原則
2.1? 生態性原則
賀州市黨委校新校園的規劃中,積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確保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在此次的校園規劃中,始終堅持環境保護與生態可持續發展,以當地的自然環境為基礎,最大限度的利用當地的地形、地勢和植被等確定設計方案,從而充分展現出校園景觀的獨特魅力。研究顯示,相比于以單一元素的強調而形成的景觀節點,人們對有植物覆蓋與水域設置相結合的多元素綠化景觀更感興趣。在植物配置的過程中應采用復合式植物配置形式,將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合理搭配組合,同時還在這一過程中更加重視植物造景和實用的功能,以提高環境效益。
2.2?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也是基于景觀理念的校園規劃中應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結合學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賀州市委黨校新校園要建設成為具有完善的基礎設施、高質量生態環境的全區一流的市委黨校,就應建設與學校風格相得益彰的校園環境,其規劃設計必須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學校日后的發展,組織一個具有彈性的校園結構。同時,結合黨校和賀州市當地的城市發展規劃目標,科學預測校區能夠達到的最大規模,做到統一規劃,預留實施。校園的整體規劃一經確定不得隨意修改,在校園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學校規劃進行適度的調整時,應與原規劃的風格保持一致。
2.3? 人本的原則
在校園規劃設計中引入景觀理念,人本原則也是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之一。在該原則下,應充分尊重和保護自然,并以此為基礎充分考慮人的需求,此次校園規劃設計中,將提高人的活動性和舒適性作為主要內容。且重視景觀的宜人性,如景觀的美觀性、建筑與人是否和諧以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若在校園環境規劃設計中,建筑圍成的內部空間具有封閉性和機械性,則需在建筑外部環境設計中采取人性化和自然化的設計方式,從而為人們提供心理和感官更加舒適的空間。
再者,在交通規劃設計中應確保校內交通安全和暢通,并將其設置為多層次的交往空間,采用點線面有機結合、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原則。不僅如此,還需積極采用天然材料,在選擇天然材料時,注意科學選擇紋理、質感、色彩和構圖等元素,保證地面鋪裝的視覺效果。
3? 景觀設計理念下的校園規劃實踐
3.1? 布局
本項目結合用地情況,校園總體設計依照“兩區三軸線”的總體原則。利用東面規整的地塊打造莊重大氣的教學辦公區;結合西面自身的地形特點,旨在此區域為學校營造一個尺度宜人的學員生活區。項目主入口位于用地南側,經過核心廣場到達行政和教學綜合樓,從而形成南北向的中心軸線,而綜合樓及報告廳則分別位于中心軸線的兩側。
由于地塊的北部臨近賀州市園博園,景觀條件優越,因此將場地的西北區域建設為校園生活區,將校園次入口設置在1#、2#學員公寓樓大堂附近,可起到引導的作用。學員公寓布置在用地的北側,以公共大堂連接,建筑形態舒展開闊。三棟學員公寓樓相互間保持適當的角度,進而組成次綠化景觀區域,與中心景觀區遙相呼應。生活區經學員公寓大堂、生活花園至南面景觀山體的空間序列變化,形成次要景觀軸線。
學員餐廳設置于教學辦公區和生活區的中間,以連廊將兩個區域相結合,學員餐廳南面為景觀山體,北面是園博園主要的景觀水體,進而構成了完整的景觀資源軸線。區域內在南側設置有單行沿山路,單行車道與校園主路構成交通環路,滿足消防車輛的通行需求。
3.2? 區域
區域是一個典型的二維平面,其可讓人們有一種較為強烈的進入感。由于其具有共通的特性,該特征在通過內部時可第一時間表現出來,自外部也可作為科學的參照物。
賀州市委黨校新校園規劃根據項目用地特點,整體分為教學辦公區和學員生活區。兩個區域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空間形態,也因此令不同的景觀規劃區域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同時由于共同遵循的統一原則,使得不同區域間有較強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圍合廣場形成的教學辦公區十分莊重肅穆,有序統一的景觀元素使得教學區中心廣場規整大氣;而生活區則采用多樣的花草樹種,尺度靈活環境宜人。因此,建筑與景觀相結合營造不同區域,整體又以綠色景觀為背景將不同區域連接為一個整體。
3.3? 圍合
區域形成后,其內部的不同元素會對空間產生影響。在圍合程度、尺寸、比例等多種條件的控制下,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形態,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
(1)圍合的庭院。在學校的教學辦公區內,人們在此區域的行為活動具有獨立性,而辦公區內還需要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這一區域周圍設置建筑實體,形成實體空間的界定;結合校園南面主入口,仿若一個圍合的庭院,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強烈的場所感。
(2)通透的小品。學員生活區是學生和教師活動自由的區域,在空間圍合中應采用通透圍合的方式,可有效增強空間的開放性和流動性。設計借鑒景觀設計中處理小品的手法,強調場所中的視覺延伸效果,使觀賞者既可看到近景也可看到遠景,增強校園內景觀的層次感。
(3)松散的連接。黨校內建筑各組團間的布局是松散的,借鑒造園中“引水”的手法,將連廊擬態為“水”,把不同區域間的建筑串聯為一體。這一處理,有效的解決了用地的不規則和場地的高差。變化的連廊有機的將各建筑連接在一起,形成松散的連接。場地南北兩邊的景觀通過連廊自然滲透到校園內部,令整體氣氛更加輕松。
3.4? 邊界
邊界是兩個獨立區域的界定元素。利用邊界,既可以有效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也可以將不同的區域分隔為不同的部分,令每個區域的特性更為明顯。其中,隔離、生態防護及景觀是大學校園邊界的主要功能。
在校園內部,設計以校園道路為邊界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域。在新校園外部則應用圍墻和設置行道樹,一方面起到了圍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景觀設計方面注意選擇多種形式、季節變化較為明顯的植物,且針對校園內的邊界通過選取植物物種的不同,對不同功能區域實現分隔處理,或者也可設置花壇和山石等,以增強景觀的觀賞性。
4? 結語
中國傳統的景觀營造手法在景觀環境營造和群體建筑布局等方面有著很深的研究。基于景觀理念的校園規劃設計是借鑒景觀設計的原理及手法來處理建筑、場地與環境的關系,將規劃有機的融入到場地環境中。本文結合實例,以景觀設計理念為出發點探討校園規劃的思路與方法,希望能為同類項目提供思路,以此推動校園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慕秋,任君為.民辦本科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思考[J].現代園藝,2017(16)
[2] 孫碩,祝明建,徐天然.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J].華中建筑,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