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星
摘 要:死刑是世界人類歷史上最為古老、殘酷的刑罰,它以剝奪犯罪分子的生命為刑罰執行的內容,體現了刑罰的嚴厲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類文明不斷演變,刑罰也逐漸走向輕緩,死刑復核制度的出現和發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死刑的適用和執行,極大的推進了世界歷史文明的發展,也推進了刑罰的人道化。
關鍵詞:死刑復核;刑法史;死刑
在奴隸制和封建時代幾千年的歷史中,受人類樸素的報應論以及死刑所特有的嚴厲性和強大的威懾力的影響,統治者將死刑作為維護社會治安、維持封建統治所必不可少的一項刑罰制度,其所受到的重視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中華法系素來以“重刑輕民”著稱,在中國歷史上,叢舊五刑墨、劓、剕、宮、大辟到新五刑笞、杖、徒、流、死。死刑一直延續,并且死刑之法也是種類多樣,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斬首,還包括焚、烹、炮烙、腰斬、生埋、梟首、絞等一系列殘忍的死刑執行方式??梢哉f死刑是延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威懾力最強的一種刑罰執行方法,也是維護封建統治所必不可少的一種刑罰制度。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類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道主義思想逐漸加強,對死刑制度也不斷進行了發展和完善,首先是在死刑的執行方式上更為人道,選擇了痛苦程度可能相對小一點的執行方式,其次就是出現了死刑復核制度,加大了對死刑適用的限制,從而做到“輕刑”“恤刑”。
一、死刑復核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我國古代對死刑的特別救濟制度包括兩種:一是死刑復核,二是死刑復奏,所謂死刑復核是指,對死刑案件,在普通審判程序結束后,由中央有關機關甚至皇帝對其進行重新審判的一種制度。所謂死刑復奏,是指死刑案件在復核之后,執行之前,要奏請皇帝進行最后審查,并考慮是否給予寬宥的一種制度。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訴訟制度在繼承秦漢司法制度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在這一時期,中國對司法權的控制逐漸加強,其表現之一即皇帝經常直接參與審判活動。據史書記載,魏明帝于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將“平望關”改為“聽訟關”,“每斷大獄,常幸觀臨聽之”。由于死刑是各種刑罰中最重的一種,因而決定是否適用死刑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司法權力。在秦漢時期,對死刑的奏報制度尚不見明確的法律規定,一般情況下,郡守即有權決定判處死刑而無需奏報。至三國時期,這一權力的行使開始受到限制后來逐漸發展,直至北魏時,法律明確規定,“當死者,部案奏聞?!T州國之大辟,皆先獻報,乃施行,”當時“獄成皆呈,帝親臨問,無異詞怨言乃施行之”。從此地方的死刑決定權收歸中央,死刑奏報制度正式確立。
在死刑復核制度正式確立之后,隋朝確定死刑須經“三復奏”方準執行。唐律對此作了更加詳細而嚴格的規定:凡各地方的死刑判決做出之后,必須三次奏報皇帝批準,待批準的詔令下達三日后方可執行。對京師判決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嚴格,須經過“五復奏”。
在宋朝隨著編敕制度的增加,死刑條款也隨之劇增,被判死刑的數量比唐代增加幾十或上百倍。尖銳的階級矛盾不容許朝廷大規模使用極刑,于是朝廷采取兩種辦法加以調節以控制死刑。一是擴大“奏請敕裁”的范圍。即對于某些可判可不判死刑的人通過刑部,報中書奏請皇帝裁決,裁決結果大都不判處死刑。二是增加附加刑以代死刑。
明清時期,死刑復核制度進一步完備并出現了會審制度。會審制度是會官審錄制度的簡稱,是一種由中央司法機關或中央司法機關與行政等其他機關定期、不定期,共同審理以死刑案件為主的重大、疑難案件的制度。明朝的會審分為九卿會審(又稱“圓審”),是由六部尚書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督察員左督御史,大理寺卿九人會審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決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會官審錄即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機構官吏審理大案重囚的制度。朝審,始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英宗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會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書(或戶部尚書)主持下會審重案囚犯從此形成制度。大審始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憲宗命司禮監一員,會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審囚徒。
清代會審制度的發展,在會審組織和會審制度方面,清朝在承襲明朝會審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一套更為完善的會審體制。主要表現為九卿會審—是在明朝“九卿圓審”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會審組織。秋審和朝審—秋審是清朝最重要的一種會審形式,因在每年秋天舉行而得名。按照清朝的制度,死刑分為“立絕”和“監候”兩種形式。納入每年秋審的案件主要是地方上報的斬監候和絞監候的案件,每年秋審之前,各省督撫需對本地斬、絞監候案先行審核或審理,擬具初步意見,并準備相關文書證詞等,分送九卿詹事科道,供秋審時參閱。朝審是清朝秋審以外的另一重要的會審形式。朝審所復審的案件,主要是刑部判決的案件,以及京城附近發生的斬、絞監候案件。舉行朝審的事件略遲于秋審,于每年霜降后十日進行。朝審的程序與秋審基本相同,經秋審或朝審的案件一般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嗣等四種情況處理。因為有秋審、朝審等復審程序的存在,也在客觀上迫使各級司法機構對于死刑案件的審理、判決比較慎重。熱審也是清朝實行的一種復審形式,于每年小滿后10日至立秋前一日舉行,由大理寺官員,會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有關官員審理發生在京師的笞杖刑案件。
二、我國古代死刑復核制度評價
(一)積極方面
1、死刑復核制度極大的體現了“慎刑思想”。法家主張重刑主義以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這也是秦代的法制指導思想,秦孝公時商鞅攜《法經》入秦,在秦國主持變法史稱“商鞅變法”,他以《法經》為藍本制定的秦律,提出一系列“法治”理論和“法治”方法,主張“重刑”、“輕罪重罰”以維持秦國的統治,也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基礎。但是秦的嚴刑酷罰加劇社會矛盾最重導致滅亡。而后來的漢代、唐代吸取秦朝重刑導致其滅亡的教訓主張德刑并用、慎刑等,死刑復核制度的產生和發展也是“慎刑思想”的具體體現。
2、通過死刑復核制度極大地限制了死刑的適用。具體而言,古代死刑復核程序對死刑適用的控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審查事實的認定和法律的適用是否正確,防止錯殺;二是在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基礎上進一步審查是否非殺不可,對于危害不大或有其他特殊情節的,決定免于判處死刑。在上述的秋審和朝審制度中,經過秋審和朝審的案件主要做四種處理:情實、緩決、可矜、留養奉嗣。其中對后面三種情形都可以做出免死的處理,并且在第一種情況即情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犯罪事實屬實、證據確實充分,才可以判處死刑,這其實已經極大的減少了死刑的執行率。所以適用死刑復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減少了死刑最終執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