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污染的防治需要對大量的環境污染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形成對環境狀況的科學決策。而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的前提就是存在龐大的環境污染相關數據,所以建立環境污染防治專業的數據庫勢在必行。本文是針對當下存在的嚴重污染問題,順應大數據的時代趨勢,嘗試建立起大數據在環境污染防治領域方面的應用,提出我國構建環境污染防治數據庫等方面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環境污染;數據庫
一、引言
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環境大數據作為大數據應用的一部分,是大數據在環境保護領域的重要應用。因此,我們可以將環境大數據定義為是指針對管理決策與環境保護的應用服務需要,組織起來的一個巨大的、很難用當前常規的數據庫管理技術和工具處理的數據集。并且,其就是指利用大數據來預測和解決環境問題,通過環境數據的采集、分析和處理來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和預防措施。
二、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對環境污染防治領域的大數據應用的理論研究還比較少,本文將從對國內現有成果進行研究。馬建光、姜巍的《大數據的概念、特征、及其應用》,對大數據產生的背景、概念、特點做了詳細闡述,指出當今大數據面臨的數據保護挑戰。白建軍在《大數據對法學研究的些許影響》中指出,大數據為法學研究提供全樣本數據。方印、徐鵬飛的《大數據時代的中國環境法治問題研究》闡述了大數據將為中國環境法治研究帶來多元化并存的格局,對于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環境法治問題形成全面的把握,抓住現象的本質。王萌萌在《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發展趨勢》中提出大數據推動政府治理由碎片化走向協同化,由經驗治理走向數字治理。李娜、田英杰、石勇在《論大數據在環境治理領域的應用》中指出大數據促進環境治理和環境決策的科學化,促進立體化環境管理。
三、環境大數據的內涵
(一)環境大數據的概念
針對環境大數據這個概念,在此作狹義理解,指環境問題中出現的以文字、圖形等為主要形式的各環境要素的總成。環境大數據信息量巨大、數據處理方式不一致、數據來源廣泛。通常我們把環境大數據看成一種資源,是我們進行環境保護活動中和解決環境問題時所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是經過一定程序加工換算的,能夠被環保部門、各企業和公民個人所利用的數據資源。它是一種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非實體性、無形的資源,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甚至人類思維之中。環境大數據具有數據來源廣、無限性;數據信息量大、復雜多樣性;數據處理方式不一致,靈活性、共享性和開發性等特征。
(二)環境大數據的價值
數據的應用為我們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促進政府管理的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環境大數據的應用也有重要的價值。首先,環境大數據的應用促進環境監測更加精準,環境預測的精準化;其次,創新環境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水平;再次,為環境事故應急服務,促進決策的科學化等。
四、建構環境專業數據庫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國家數據庫,內容包含 13部分,對 35 個部門單位的數據進行了匯總。該數據庫數據類型劃分還很寬泛,沒有對數據進行細化,對于環境大數據,國家數據庫中只涉及到廢水、廢氣排放總量、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固體廢物利用情況、空氣質量指標、生活垃圾清運和處理情況、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等數據,并未對環境數據進行類型劃分。
為了提高大數據在環境污染防治中應用的效率,有必要建立專業的環境數據庫,對環境污染相關數據根據不同的環境領域,如:水、大氣、土壤等,和不同的污染物化學成分進行分類和匯總,形成對不同污染領域、不同污染類型和不同污染物的跨流域、跨區域的整合、匯總分析,以完成環境污染防治數據的整合。建立按環境污染治大數據不同的應用主體對數據來源進行劃分,并根據環境污染防治的階段內容進行數據劃分,已形成數據的類型化和體系化。例如:貴州省目前已經建成了“7+N”環保云,分為環境監控,地理信息、公眾應用、移動應用、電子政務等類型化數據,促進環境監測的智能化,促進數據公開共享和提高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中公眾的參與度。
五 我國環境大數據庫構建的法律規制
在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應當在立法層面上建立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相關法律規范,規定從大數據采集、整合、存儲、分析處理、公開共享到大數據應用的行為規范準則和應用原則和違反該行為規范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或構成犯罪所要承擔的刑事處罰。對于其具體的規范內容與《民法》、《環境保護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門法律相對接,在各部門法中也規定相應的責任處罰。在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相關法律規范中明確規定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和國家秘密的保護,規定保護的范圍和保護的原則;規定大數據權屬劃分的標準和劃分原則,規定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的數據權屬,指明發生權屬爭議時的解決程序和途徑。
在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法律行為規范里規定公眾應用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不能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建議建立專門的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的相關法律或行業規范,在規范中規定大數據輸出標準和數據信息安全。同時,明確規定公眾參與,規定公眾有參與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應用的權利和保護環境的義務。制定參與范圍、豐富公眾參與形式,公民積極參與環境污染防治大數據的應用,對大數據有監督舉報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馬建光、姜巍. 大數據的概念、特征及其應用[J]. 國防科技, 2013, 34(2): 10-17.
[2]白建軍. 大數據對法學研究的些許影響[J]. 中外法學, 2015, (1): 29-35.
[3]陳泓茹、趙寧、汪偉. 大數據融入人文社科研究的基本問題[J]. 學術論壇, 2015, (12): 106-110.
[4]陳銳、賈曉豐、趙宇. 大數據時代的城市運行管理信息協同模式研究[J]. 中國科學院刊, 2014, 29(6): 708-716.
[5]方印、徐鵬飛. 大數據時代的中國環境法治問題研究[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6, 16(1): 66-80.
河北省社科課題“京津冀區域應用大數據防治環境污染的法律問題研究”( HB16FX005)
作者簡介:
李莉,1997年出生,女,漢族,河北省邯鄲市人,河北大學法學本科在讀生,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