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中
摘 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決策部署,是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管理必須確立的戰略思路。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調控;新常態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良好,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突出表現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新常態下的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我國供給體系產能十分強大,但大多數只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難以滿足公眾日益升級的多層次、高品質、多樣化消費需求。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在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的情況下,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工業特別是制造業比重下降。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在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的過程中,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市場,推高實體經濟發展成本。這“三大失衡”有著內在因果關系,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如果只是簡單采取擴大需求的辦法,不僅不能解決結構性失衡,反而會加劇產能過剩、抬高杠桿率和企業成本,加劇這種失衡。要解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問題,關鍵在于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我們必須要抓好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件大事,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派理論有本質的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做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文章,必須要弄清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弄明白它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的本質區別。西方供給學派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針對當時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失效、使西方國家逐漸擺脫經濟“滯脹”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西方供給學派強調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過分突出減稅在增加生產和供給中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注重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有著科學的理論基礎,立足中國道路,著眼中國實踐,是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服務的。
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著眼全局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既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既非常緊迫又艱巨復雜。要打贏這場攻堅戰,必須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貫徹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這五大任務。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正確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原則。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進入壁壘、地方保護,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處理好減法和加法的關系。做減法,就是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做加法,就是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補短板、惠民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無論做減法還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癥結、用力得當,突出定向、精準、有度。要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消費升級的方向、供給側的短板、社會發展瓶頸制約等問題,統籌部署創新鏈和產業鏈,全面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經濟政策是以供給側為重點還是以需求側為重點,要依據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抉擇,同時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用好需求側管理這個重要工具,使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途徑
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解決生產要素配置問題,依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從而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我國產品市場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引導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最根本就是激活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升級,以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為主線,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由依賴要素投入不斷向創新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其次,堅持創新驅動取向的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長要實現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完善科學技術創新體制,將科學技術創新當作經濟新常態下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不斷深化科學技術體制的改革,堅持以科學技術創新為市場導向,完善市場風險機制,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
最后,要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就需要借助新技術的研發創新推動我國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升級。利用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變革主要體現在產品生產技術的創新,在原有傳統特有工藝的基礎上,對原有的產業生產線進行改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結合新技術、新工藝,培育發展新產業,不斷培育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提供有效供給,滿足市場需求的新變化。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劉霞輝:《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徑選擇》,《 經濟學動態》,2015.9。
【2】左彩金:《“一帶一路”:中東歐經濟發展新引擎》,《人民論壇》,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