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
摘? ? 要: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不斷的加強,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倡導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能夠促進應用型高校的轉型發展,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同時也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創新,工匠精神被低層次化,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人才是應用型高校的時代價值,故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具有緊迫性。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多樣化高素質人才是應用型高等院校的重要職責,可通過改善教學模式、完善課程構架、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聯合企業培養及開展各種創新創業教育等途徑來加強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工匠精神;大學生;培養途徑
1? 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有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能力的實現。高校首先要履行自己教育的職責,堅持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
2? “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內涵
隨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奮進,“工匠精神”一詞先后寫入了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和2017黨的十九大報告,并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詞。許多學者自“匠士學位”創始人聶圣哲教授首先提出工匠精神后,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其內涵與外延予以不斷拓展,已成為一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要求的“愛崗敬業誠信友善”密切相關的概念,并成為新時代弘揚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兩彈一星”精神,信念堅定、披荊斬棘的“天眼”精神,甚至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奮斗觀”的現實體現,更成為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等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概括起來其時代內涵應包括以下核心要素:愛國敬業的境界;吃苦耐勞的品質;責任擔當的勇氣;持之以恒的情懷。
3? 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緊迫性
目前,還有很多人對工匠精神產生嚴重誤解。一方面,許多人認為“匠人”就是單純的手工制造者,他們不斷地重復低層次的手工勞動,干的是苦力活,與創新基本不搭邊。另一方面,在過去的三十多年,為了使經濟能夠快速發展,我們眼里只有“多”和“快”,人們關心的只是結果,常常忽略技藝過程等其他細節因素,認為只要生產的東西能賣出去,沒必要要求精益求精。但是,隨著我國制造在當今世界格局的位置逐漸易位,“多”和“快”已經體現不出優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終將取而代之,這就要求產品生產者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追求極致和完美,才能不斷創新與突破。喬布斯是當今最具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其推出的iMac、iPod、iPhone等劃時代產品無不體現了其精益求精、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和卓越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不光在技藝層面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做人層面同樣有著豐富的內涵。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專注、耐心、堅持,對工作嚴謹、精益求精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它還包含了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執著以及不斷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所以說,在當今“智能制造”和“質能制造”的時代,更應強調工匠精神,它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重要。
4? 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
4.1? 強化課程教學
在課程設置以及課程安排的過程中要體現出當前的教學理念,也就是融入工匠精神,這是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學校在這過程中要聯合校外的力量,整合當前的實踐教學資源,為學生搭建實踐教學平臺,根據學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完善相關的硬件設備。還要定時定期舉辦一些創業創新的項目比賽等等。從多個方面鼓勵學生大膽創業,并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實踐教學。例如,我院動漫專業以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為龍頭,以賽帶學,以項目促學。在眾多學生創業創新優秀成果中創造出的項目里,選擇最有潛能的一些項目,并整合校內校外的資源,為他們提供場地或者是資金支持,除此之外,政策的咨詢也是少不了的,讓他們把自己的創新成果合理的轉化為創業的基礎,幫助他們更好的進行創新創業。學校還要借助互聯網建立虛擬的訓練平臺,讓一些學生能夠在這個虛擬的平臺上進行實踐實訓,這樣學生也能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擁有工匠精神中的特質。學校還要針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的教學特點,合理的融入雙創教育,讓學生在獲取學分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實踐能力,擁有創新意識。例如,我院動漫專業實行了小班制度,這樣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就能有針對性個性化的采取培養策略,這種形式結合了導師科研以及創新創業的指導,能夠讓學生在這過程中擁有創新創業的能力。
4.2? 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確保大學生
健康成才的內在條件人才學上把科學技術工作者包括個人性格、興趣、動機、意志、情感甚至倫理道德的世界觀方法論等精神氣質稱之為人才成長的“心理品格”,而“心理品格”是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內因,無論對人的思想品德和思維活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并成為促進人才追求真理發展才學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時,從人才成長歷程和成才環境來看,大學階段憑借學校高水平師資、現代化儀器設備、開放的網絡信息、豐富的圖書資料和濃郁文化氛圍的“肥沃土壤”與優越條件,學生經過嚴格正規訓練,畢業后正處在人才創造的最佳年齡區域25-45歲,可以縱橫馳騁有望迅速成才。此外,“工匠精神”還是大學生在浮躁紛繁的都市里,互聯網環境下,做好“舞臺”設計,雕刻人生、錘煉心性、立志成才報國,實現人生夢想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更是作為制造業生力軍的理工科大學生啟迪智慧、強化責任、實現跨越、提升個人精神追求、完善職業素養、實現個人成長進步的重要指引。今天的在校大學生,明天將走出校園步入工作崗位,會影響一個團隊甚至整個社會。因此,在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是他們自身健康成長成才的必然需要,也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甚至是全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所以,在新形勢下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乃至全社會,都必須形成共識。采取相應對策,不僅學校自身對人才培養模式、教材、課堂和實踐教學及管理上進行必要的改革,而且要健全政府參與下的校企合作機制,全方位加強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體系建設,并嚴格執行,強化督導,確保實效,不斷優化大學生成才環境,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4.3? 高校與本地企業共同聯合
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訓實習中心。在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中模擬各種場景,把工匠精神與現實中的職業情景相互關聯起來,讓學生作為主要參與人,把控過程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效仿與發揮工匠精神,促使學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精益求精這一精神的實質和價值。
5? 結束語
當前,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驅動下,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創新性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基于工匠精神,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進行課程改革,營造校園工匠精神氛圍,通過工匠精神有效實現校企合作,最終實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這些途徑可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其在專業學習和以后的工作當中體會工匠精神的意義,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 李進.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及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7):27~30.
[2] 王芳.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16(5):103~106.
[3] 齊善鴻.創新的時代呼喚“工匠精神”[J].道德與文明,2016(5):5~9.
[4] 劉建軍.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