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琵琶曲《童年》是劉德海先生《人生篇》的開篇之作,樂曲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劉德海先生對其藝術人生的思考與體悟,分析《童年》的創作理念與精神內涵對我們傳承民族音樂、弘揚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從演奏者本身的演奏經驗與審美體驗的角度,對樂曲的情感內容、演奏技巧以及作品中滲透出的傳統文化內涵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劉德海;《童年》;傳統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琵琶曲《童年》作為劉德海先生《人生篇》的開篇,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劉德海先生對于生命本質的探索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分析《童年》的創作理念及精神內涵對我們傳承民族音樂、弘揚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一、劉德海與他的《人生篇》;二、琵琶曲《童年》的作品分析;三、琵琶曲《童年》中體現的傳統文化內涵。本文通過對《童年》多方面的闡述與說明,并結合演奏者本身的演奏經驗與審美體驗,將那些蘊含于演奏技巧中的哲學思辨與人文關懷呈現出來。
一、劉德海與他的《人生篇》
劉德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他被認為是當代琵琶藝術的開括者和領路人。其大膽創新、融匯古今的藝術風格,不僅體現在琵琶演奏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上,更突出地體現在琵琶作品的改編與創作上。劉德海先生創作的作品分為《人生篇》《田園篇》《宗教篇》三大部分,代表著中國琵琶藝術的“新時期、新風格、新聲音”。創作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人生篇》由5首獨立的作品構成,即《童年》《老童》《天鵝》《秦俑》和《春蠶》。《人生篇》是劉德海先生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為成熟的作品。極富哲理性的作品內涵,極具突破性的創作理念,極其不凡的創新精神,無論是在題材、內容還是在技巧等各個方面,都體現出琵琶演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毫無疑問,在這場跨時代的變革中,劉德海先生使“琵琶”走向了更為多元的發展空間,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使其更易被現代人所接受,貼近生活的創作理念使其更易與聽眾產生心心相印的微妙共鳴,大膽個性的表現手法使其更易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被問及從演奏者到創作者的轉變時,劉德海先生坦言:“我是一個演奏家,不想當作曲家,從年輕時起到四五十歲之前,談的都是人家的東西,個人個性的東西滲透不多。我自己改編的曲子不能算大的創作,而四十多歲以后,不知不覺地,自己感到需要有個人的人生追求,就創作了‘人生篇。”
《人生篇》是劉德海先生多年來從事琵琶專業工作的總結,是其藝術道路的深厚積淀,更是其人生追求的碩果。《童年》作為劉德海先生《人生篇》的開篇,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劉德海先生對其藝術人生的體悟與極富人文精神的思考。這樣的一種思辨精神,不單單是對童年、童心、童真的憧憬與向往,更多的是其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折射。只有深刻體會劉德海先生的創作理念,才能真正進入他的音樂世界。
二、琵琶曲《童年》的作品分析
《童年》創作于1985年,作者以江南絲竹為曲調素材,以童年為主題。通過C大-A大-C大的調性變化,快-慢-快的速度變化,強-弱-強的力度變化,使整個樂曲呈現出一種較為規則的橄欖型。巧妙的布局,新穎的構思,清新的風格,使《童年》成為一首獨具韻味的琵琶作品。全曲很鮮明地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與第三部分運用了相同的音樂素材。在樂曲的開始處與結束處均設有一個小引子和小尾聲,這樣的構造使作品呈現出一種非常均衡的狀態。以下內容是筆者對曲目結構等方面的分析。
(一)引子部分
樂曲始于無聲,隱約的均分節奏預示著小生命的到來。左手在整個相把位自上而下地虛按,碰發出近乎于泛音與啞音之間的微妙聲響,給人以一種單純夢幻之感。右手長時間的快速分弦挑彈,微弱的音量伴隨著快速的均分節奏音型,好像一個在母親肚子里躁動不安,急于來世的新生命。
(二)第一部分
進入起始主題,快速的過弦挑彈演奏出不斷變化的分解和弦、連續不斷的節奏音型以及不規則的重音變化;伴著左手小指的撥弦,極具趣味性的動力表現,使人們仿佛穿越到那個無知而又懵懂的童年時光。右手快速過弦挑彈既要突出挑彈技法獨有的顆粒之美,也要從整體把握樂句線性的律動之感,產生出一種十分特別的“滾動音響”,好似時光的流動,亦似生命的不息。如此詩意,如此美麗,如此讓人感懷。劉德海先生用十分精準的琵琶語言淋漓盡致地再現了“時空”“生命”這一抽象的概念,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思。
(三)第二部分
樂曲進入中間部分,與起始主題和結尾主題產生較為強烈的對比變化。由快轉慢;由C大調轉入A大調;由自由的散板轉到4/4拍、4/3拍、4/6拍與4/2拍的混合拍子;由連續模進的十六分音符轉為音區、節奏跳動的中部主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呈現出一種孩童般天真爛漫、純真無邪的童趣感。清新、明亮、跳動的旋律之中,夾雜著些許江南絲竹的音樂風格,仿佛穿越了時空隧道,使人一下子追憶起歡樂、美好、單純、快樂的童年時光。右手甜美、纖細的音色,左手吟揉、打帶、綽注、換把跳把等技法的運用,都表現出一種生命的靈動與歡悅。這也恰恰體現了劉德海先生對于純潔、自然、單純的心靈境界永無止境的追求。
(四)第三部分
結束部分調性回歸C大調,材料上運用與第一部分相同的主題材料,節拍回歸散板,節奏音型也變回均分的十六分音符。尾聲在右手的“滾動音響”中慢慢隱去,而左手手指則創造性地連續敲擊面板,產生出一種輕而細密的彈指音響并逐漸悄然隱去,展現出作者對童年美好時光的留念與遐思。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這種哲學性的深刻思辨以及無處不在的人文關懷,使得劉德海先生的作品充滿了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表現力。
三、《童年》中體現的傳統文化內涵
(一)從琵琶曲《童年》的整體結構上分析
從《童年》這首作品的整體結構和布局來看,起始主題在結尾處幾乎全貌地再現,筆者認為,這樣的布局是極為精巧的,如同一個“圓”字。這樣的一種在主題旋律上的回歸,看似只是簡單普通的西方作曲技法,其中卻滲透著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古講究“圓”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圓形服飾(如團扇)、圓形建筑(如北京天壇),甚至于公元前《易經》中的標志圖像——陰陽魚太極圖也是由“圓”組合而成的。不僅如此,“圓”也蘊含著絕妙的哲理,中國傳統文化中居主流學派的儒家學派,其思想精髓就是“中庸”,不偏不倚、中正和平,也正是“圓”的再現。人的一生亦是如此,如果把人的孕育過程和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看成一個起點到另一個終點的回歸時,你很容易就發現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再現著“同樣”的事情,在諸多相似之中,有一件最為突出,這恐怕非“童真”莫屬了。年少時,我們稱其為“童年”;年老時,我們稱耄耋之人為“老頑童”。從年幼的懵懂無知到年老時的自然回歸,不經意之中的“再現”,正如同劉德海先生的樂曲題記所言:“童年如同一片彩云,給人留下美好短暫而又永恒的回憶。彩云終歸化作雨露,回到大地的懷抱。”
(二)從琵琶曲《童年》的立意內涵上分析
明末杰出思想家泰州學派宗師李贄曾提出“童心說”的觀點,他認為,所謂的“童心”就是“絕假最初一念之本心”。這種“本心”是最純潔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也是最完美的,是一切美好的開始。不受外界紛繁困擾的初心,毫無造作之嫌的本心,純凈赤誠的童心,筆者認為,這正是劉德海先生創作《童年》的動機。“童子者,認知初也;童心者,心之處也。”兒童是人生的開始,童心是心靈的本源,若失了“本心”,那么“人”也將失去作為個體獨立性的價值,不能再以一個真實的主體存在。“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當一個人不再以真誠作為最基本的處世之道,那么就喪失了本應該具備的完整人格。《傅雷家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藝術需要真誠,只有抒發真情實感的藝術才能直擊人的心靈,只有飽含真心實意的藝術才能讓自己的藝術生命綻放出傲人的藝術之花。劉德海先生創作的《童年》是一首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現代琵琶作品,他是站在“人”的情感立場上感悟和歌頌樂觀、美好的人生境界,是用音樂來凈化人的心靈,啟迪人們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真諦。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演奏者要想演奏好一首作品,必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情感以及樂曲中滲透出的精神內涵,才能夠深度還原曲作者的寫作目的與寫作意圖。因此,筆者認為,劉德海先生的《童年》不僅僅是一首反映琵琶“新時代”的創新性作品,更重要的是其中蘊藏的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在觸動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引發人們對生命的無限思考。劉德海先生一直以弘揚民族民間音樂,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在筆者看來,這正是當代琵琶演奏藝術的“傳承者”所需要學習的,也是寫作此篇論文的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劉德海.鑿河篇[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1).
[2]劉芷延.中國古代心理批評理論與劉德海《人生篇》[J].教育藝術,2011(2).
[3]董曉琳.論劉德海的音樂創作理念[J].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5(6):6.
[4]田屹.劉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4):19.
作者簡介:王潤(1994—),女,漢族,天津人,碩士,天津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琵琶教學與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