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英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成語是人們長期習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成語是從古代開啟使用,然后被傳承下來。中泰兩國雖然都是在亞洲,但不同的自然環境、地理、生活方式、宗教產生了不同的歷史文明。成語較大程度能夠體現出人們歷史發展及其演變,而動物成語是成語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研究意義重大。
本文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出“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的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

(譯:成語是人們隨口就來很常見的語言,有的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它的意義,有的不能字面意義理解需要更加深入的去了解成語的淵源才能理解)。
從上述可知,漢泰成語定義的區別:漢語成語是四個字固定詞組,而泰語成語不是以四個字格為主,它具有一個字格至十六個字格形式。漢語成語書面性質較多,而泰語成語為口語性質的多。
(1)漢:狼心狗肺 泰: (狗偷咬人)。


















例句(10)中,由這條成語可以看到在中國人眼中,以“魚”的特征來說,“魚”和“余”諧音表示富貴、吉利。因此,“得魚忘筌”源于故事傳說,筌:捕魚用的竹器。指魚捕到了,忘了捕魚的器材。比喻成功以后就忘記了賴以成功的人或事物。泰國是農業大國,“牛”和“水牛”在生活當中非常重要,但是它們卻干著世界上最累的活,吃的世界上最廉價的事物。
總之,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的認知方式。通過漢泰動物成語的隱喻對比揭示出中泰文化的異同,不僅有助于我們對中泰兩國的文化的跨界了解,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提高漢語水平的交際能力。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