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懷祖
中國古典園林起源于商周秦漢、轉折于魏晉,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集大成于乾隆盛世。歷經數千年積淀終成為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東方文明的有力象征。中國古典園林歷經三千多年的變化發展和演進,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造園理念與藝術思想。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寫意山水園著稱。中國古典園林是理想的人居環境范本,“天人合一”是其藝術特質。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質進行概述和分析。
中國古典園林是人造自然景觀,即“第二自然”,往往有山水畫意,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古人造園崇尚自然,筑園疊石前必先察看地形,再根據地形地貌、古樹名木的位置巧作構思,隨機應變規劃設計。“師法自然”是造園以大自然為師加以效法,堅持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是“天人合一”觀在園林設計理念上的體現。
我國園林的興建,是從奴隸經濟已相當發達的商殷時期開始的,最初的形式為囿。囿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圍,讓天然的草木和鳥獸滋生繁育,還可挖池筑臺,以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用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園林開始從利用自然向模仿自然環境轉變,如西晉金谷園。唐宋時期,皇家宮苑繼續擴大發展,將模寫山水推向頂峰;寫意山水園得到發展,如唐朝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王維的輞川別業,宋代的網師園、滄浪亭。明清時期,園林藝術成就達到頂峰,一個標志是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都是在這一時期建成的;另一個標志是園林創作理論化,如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李漁的《閑情偶寄》等,將園林創作實踐經驗系統化,為后世的園林建造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本。
中國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縱觀其發展史,始終是沿著“師法自然”和崇尚“天人合一”的藝術思想發展的,并最終形成了以自然山水為核心的綜合藝術,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學觀念,在世界園林體系中獨具特色、享有盛譽。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也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所遵循的創作原則。“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中國古典園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園林建造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以大自然為藍本,即本于自然,但又不是簡單模仿,而是造園家經過對自然景觀的觀察、了解,相地合宜,做到胸中有數,通過內心的感悟和構思,隨機應變設計圖紙,構園得體,將自然的美轉化成為藝術的美,營造出能引起觀賞游覽者遐思、共鳴的意境,即高于自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天人合一”觀在園林藝術創作上的體現。
園林先設計再建造,與繪畫先立意再創作,原理上是想通的。或許是出于對園林中畫意的重視,古代的造園家往往又是畫家或詩人。唐代王維是一名詩人,更像一名畫家,他在長安郊外建造的輞川別業,令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南宋的刑部侍郎俞子清,善畫山水,他創作的假山也堪稱一絕,是因為“胸中自有丘壑,又善畫,故能出心匠之巧”。唐宋的這一傳統在明清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研習繪畫成為練習造園的必由之路。明代計成是中國第一部造園專著《園冶》的作者,早年先以繪畫成名,中年才改行造園,由畫家轉為造園家,他的《園冶》一書常論及如何運用畫意造園。在明代,園林繪畫作為一種類型,畫意指導造園作為一種原則,真正得以成立。
園林之所以能夠與文人畫相互借鑒和促進,是因為畫家和造園家都以山水風景為藝術對象,不同的是畫家是在平面上描繪山水物象,而造園家是在空間中建造出立體的山水藝術。園林與繪畫的創作過程都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藝術品,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理念,要用藝術來妙造自然,都呈自然風格;而且文人園林與文人畫的創作者都是文人,所以具有共同的審美意趣和價值追求,塑造的作品題材和藝術意味也類似,創作理論也相通。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藝術境界。所謂“人作”就是人工所作,“天開”指天工開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說園林雖屬人力所為,但是卻如天然自成一般,體現人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一致的理念,這是造園家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天人合一”觀在園林上的物化形式。
自然界是一個生生不息、充滿活力的有機整體,園林風景要顯得自然有生機,就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地組織布置各類景物。中國古典園林在從西漢私家園林的誕生,到明清達到藝術高峰的漫長歷史中,都延續著自然山水園林風格,因此中國古典園林在國際上被稱作“自然山水園林”。中國古典園林用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來建構風景,即以自然山、水地貌為基礎,因形就勢,布局高低錯落,以植物作裝點,顯得極為自然。建筑也采取自由式布局,沒有明顯的中軸線,亭臺樓閣飛檐翹角,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散置在山水之間,力求與山、水、植物有機地組織在一系列內景畫面中,具有山林野趣。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表明了中國古典園林是“人作”與“天開”的統一體。首先,“人作”是指實現“天開”的途徑,“天開”須靠“人作”完成;其次,“天開”是“人作”的理想和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要消除人工雕琢的痕跡,在園林的有限天地中藝術地再現大自然的山水泉石之美;最后,天工高于人工,“人作”需師法自然、精心構思、匠心獨運,努力達到“天開”的效果,造園技藝的最高境界是“巧奪天工”“大巧若拙”、返璞歸真,從而達到宛如“鬼斧神工”、精妙入神、以藝合道的理想效果。總之,“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首先肯定園林是人力建造的山水環境,其次又肯定天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以“妙造自然”為創作目標。
園林實現自然風格的關鍵還在于自由布局,由于是因地制宜、隨高就低地布置要素,所以并不講究對稱。園林中的山水景觀是對自然界的概括和提高,組織山水風景是按照自然山石的脈絡走向和水的源頭流向來規劃實施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緊扣水流而建構的園林;蘇州的滄浪亭,其假山幾乎占據了園林前半部的整個游覽區,建筑重點放在假山腳的林木、蹬道的布置上,用蒼古的山石,蔥翠大樹和盤曲小道來形成野趣,山上僅西部次峰上修了一座石亭——滄浪亭,一路游去,滿山參天古樹,青竹婆娑,寧靜而自然,呈現“一徑抱幽山,居然城市間”之自然美。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實現“宛自天開”理想的造園藝術法則。《園冶·興造論》明確提出,“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愈非匠作可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當要節用。”造出理想園林的關鍵在于能夠妙用“因借體宜”法則的造園家,而不是僅靠工匠或園主,只有巧妙靈活地運用這一原則,才能造出宜居宜游的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是“天人合一”觀在園林上的實現途徑。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具體來說就是因借體宜,因借是方法,體宜是標準,關鍵在精巧,也就是“精而合宜”“巧而得體”。所謂“因”,就是說要依隨地勢的高低錯落、地形的端正方直布局庭院,礙眼的樹木可剪掉一些枝椏,涌泉的流水則可引導它向石頭上流注,各處經典互相借助資襯;適合建亭臺的地方就建造亭臺,適合建樓榭的地方則建造樓榭,園林內的路徑不妨偏僻而蜿蜒曲折,意在曲折自然而致深,這就是說的“精而合宜”的意思。所謂“借”,就是指園林雖然內外有別,但眼能得見的景色則不拘遠近,藍天下的山峰聳翠、青紅色的古剎凌空,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低俗的景物就要加以遮擋,優美的景物則要盡收眼中,不論草莽田野,都變為煙云縹緲的景色,這就是所說的“巧而得體”的意思。園林講究因地制宜、互相借助的巧妙,講究布局得體、分寸合宜的精髓。
因借的目標就是體現“宜”,園林因地、因人、因時制宜,渾然天成,宛若天開。不同的園林其用地環境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創造園林特色的依據之一,因地制宜就是要善于從這個差異中捕捉設計構思,順應或彰顯園址的自然環境特點。借景要針對不同的地貌采用不同的手法,本著實用和美觀相結合的原則,對現狀地形地貌有所取舍,一方面可以“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另一方面可以創造出有不同地域風格的園林環境。造園的目的和用地實際現狀是“因”,設計建造是藉因成果。現狀條件與目標之間的差就是風景園林設計需要做的工作。對于風景資源豐富的地方,對其地形地貌主要就是因憑和適當的改造,基本上盡量保持原貌,避免畫蛇添足就可事半功倍了。而對于現狀條件較差的地方,對于地形的合情合理塑造就非常重要了。因地、因人而制宜,就是結合園主的身份與修養、愛好,充分考慮園地的地理、環境及規模等因素,精心構思,造出有個性的園林。因時制宜是指造園師在構思借景時,一定要把握好一年之四季、一天之朝暮、陰晴風雨霜雪煙云之氣象分別能觀賞哪些景觀,它們最適合在哪里觀賞,采用什么視角,用什么來搭配襯托。因此,《園冶·屋宇》說:“惟園林書屋,一室半室,按時景為精。”
我國的繪畫從元代以后,以寫意多于寫實,以抽象概括出之,重意境和情趣,移天縮地,正是我國造園所必備者。言意境,講韻味,表高潔之情操,求弦外之音韻,兩者二而一也。此即我國造園特征所在。簡言之,畫中寓詩情,園林參畫意,詩情畫意遂為中國園林之主導思想。“寓情于景,詩情畫意”是“天人合一”觀在園林審美理想上的體現。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繪畫是空間的藝術,園林則是時空的綜合藝術,既需“靜觀”,也要“動觀”,即在游動、行進中領略觀賞。中國古典園林從總體到局部都包含著濃郁的詩畫情趣,徜徉其中,步移景異,令人流連忘返。
中國園林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為心造,是園林行情性的恰當表達,景是園林內涵的外在表象,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對欣賞者來說,通過感官所產生的“由物生情”的心境,獲得的審美情趣,不同的人于不同的心情時將獲得迴異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對造園者而言,創作時的心境是“情為景生,景為情發”,可見,造景人不同,創造出的與之相應的景觀也不同。園林的創作過程與書畫等同理,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
中國傳統旳詩詞藝術、書法、繪畫、戲曲藝術和造園藝術,雖然屬于不同的藝術領域,但共同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觀和審美意識,它們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共同發展。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中國園林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不僅僅是物質層次的休息娛樂場所,更包含了精神上深層次的文化審美信息。中國園林所營造的天地是人們心靈的寄托,美的空間,人的樂園,它是人想要融于宇宙自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審美媒介。而造園家則是將宇宙自然的雄奇景象和無限生機縮略于壺天之中,借此抒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同時讓觀者領略宇宙自然的無限神奇。
美學家李澤厚先生將園林概括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強調人與天合的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者及傳統審美理想的承載者,經過幾千年的時光交替至今仍然在感染著我們。它深邃的思想內核、獨特的創作手法、含蓄的意境、豐富的文化內涵,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特別是在對自然、社會、人的關系重新進行定位的今天,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值得我們學習、研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