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妍,周淼,劉芳,姜繼紅,李光,李姣,葉田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醫醫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76)
體質是人體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及心理機能綜合的特質。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9種類型,其中陽虛質是人體陽氣不足而形成的體質偏頗,表現為畏寒、手足不溫等虛寒癥狀。為調理改善此類體質偏頗,筆者運用督灸聯合右歸丸治療陽虛質患者,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哈爾濱市中醫醫院治未病門診就診的陽虛質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督灸組、右歸丸組,每組2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49.8±7.1)歲,平均證候積分(16.3±6.7)分,平均體質積分(58.4±9.1)分。督灸組平均年齡(50.1±6.5)歲,平均證候積分(16.5±6.4)分,平均體質積分(58.5±8.6)分。右歸丸組平均年齡(50.0±6.1)歲,平均證候積分(16.1±6.6)分,平均體質積分(58.3±8.6)分。3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擬定診斷標準[1]。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30~60歲;能接受和堅持督灸治療;治療期間未進行其他藥物及對本研究有干擾的治療;患者依從性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過敏體質及有藥物過敏史者;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及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伴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因各種原因不能采取俯臥位者。
2.1 觀察組
(1)督灸治療 ①制備督灸藥粉:本科室自制灸粉,主要由附子、肉桂、杜仲、續斷、肉蓯蓉、蒼術、川芎等藥物組成,每次使用約5g。②制備姜泥:取生姜1250g左右,洗凈后切塊,用粉碎機絞成碎末后用紗布過濾姜汁,制成干濕合適的姜泥備用。③制備艾炷:使用南陽漢醫艾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陳艾絨,搓成橄欖形狀的艾炷備用。④制備桑皮紙:把桑皮紙裁剪成55cm×25cm的長方形備用。⑤施術部位:取督脈的大椎穴至腰俞穴作為施灸部位。⑥操作方法:患者裸背俯臥于艾灸床上,醫護人員用拇指指甲沿脊柱(督脈)按壓出“S”形痕跡。以75%酒精棉球沿脊柱自上而下常規消毒3次。沿醫護人員按壓的“S”形痕跡處涂抹溫水,鋪督灸粉呈線條狀。將桑皮紙敷于督灸粉上,桑皮紙的中央對準督脈。把姜泥牢固地鋪貼于桑皮紙中央,要求姜泥底寬4cm,高2.5cm,頂寬2.5cm,長度為大椎穴至腰俞穴,呈梯形分布。在姜泥上面放置艾炷,擺放如疊瓦形狀,約15個艾炷,此為1壯;艾炷直徑如患者手指的拇指直徑,長度與姜泥相同。以細香點燃艾炷的上、中、下3點,待其自燃自滅,共灸3~5壯。灸后取下姜泥,用濕熱毛巾擦拭干凈藥泥及艾灰,治療結束。每次治療30~50min,每周1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藥物治療 右歸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國藥準字Z11021040,9g/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服藥10周。
2.2 督灸組 采用督灸方法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及療程同觀察組。
2.3 右歸丸組 采用右歸丸治療,具體服用方法及療程同觀察組。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依據《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1]中有關陽虛體質癥狀制訂中醫證候積分量化表格,問卷由7個問題組成,每個題目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②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70%且<95%;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且<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③利用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DS01-D系列脈象信息采集體質辨識系統,根據需要將患者所給信息輸入,結合舌象和脈象,觀察體質得分項目,按照體質辨識分析圖中陽虛質所占百分比數,得出體質積分。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0%,顯著高于督灸組(55.0%)和右歸丸組(6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陽虛質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中醫證候積分和體質積分比較 治療前,3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和體質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和體質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和體質積分均低于督灸組和右歸丸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陽虛質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和體質積分比較(分±s)

表2 3組陽虛質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和體質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督灸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右歸丸組治療后比較,▲P<0.0 5
中醫證候積分 體質積分組別 例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 0 1 6.3±6.74.4±3.5#△▲ 5 8.4±9.1 2 5.3±4.9#△▲督灸組 2 0 1 6.5±6.49.2±6.6# 5 8.5±8.6 4 7.5±9.4#右歸丸組 2 0 1 6.1±6.68.9±6.2# 5 8.3±8.6 4 6.5±9.1#
黑龍江省地處北疆,氣溫偏于寒冷,體質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陽虛質為本地區較常見的一種偏頗體質[3]。運用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可以通過治療陽虛證的方法來干預陽虛質人群,起到未病先防的目的。隨著中醫適宜技術在衛生行業的大面積推廣,針刺、灸法、推拿、拔罐、穴位貼敷、中藥熏蒸等中醫傳統療法逐漸被人們接納,成為人們預防保健、調體養生的重要手段[4]。
督脈為陽脈之海,統領周身之陽,故調節督脈可暢達一身之陽氣,促進激發陽氣升騰。督灸療法是山東省中醫院崇桂琴教授在“長蛇灸”和“鋪灸”基礎上改良而創立的具有中醫特色的外治方法,是指在督脈的脊柱段施以隔藥灸并使之發泡,從而治療疾病的一種灸療方法[5]。通過督脈灸療以補充機體陽氣之不足,其治療作用涵蓋經絡、腧穴、艾灸、藥物等多種療法的綜合優勢,直達病所進行調理[6]。督灸的藥物組成為附子、肉桂、杜仲、續斷、肉蓯蓉、蒼術、川芎等,有祛風除濕、補腎溫陽、活血通絡之功。筆者在門診實踐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進行改良:①第1步以溫水取代姜汁涂抹皮膚表面,目的是溫熱而不刺激皮膚,減少過敏體質人群的不耐受性,同時可使藥物牢固附著在皮膚表面。②增加桑白皮紙的使用量,在治療的同時防止燙傷事件的發生。③姜泥鋪墊長寬高要適宜,其活血祛寒、溫通助陽之力才能激發。④艾炷制作如橄欖形狀,首尾相接如疊瓦樣擺放,艾絨性溫熱,對寒邪和陽虛證有良效。⑤操作時間長短和艾灸壯數要因人而異,通常3~5壯便可,根據患者平素體質狀態和體質偏頗程度調整用量。通過對督脈的綜合治療調理經脈,從施術部位、補陽藥物藥理作用及生姜和艾絨的功效方面考慮,均可發揮溫補助陽的功效。現代醫學也從多方面證實了督灸療法療效的確切性和安全性[7]。
體質辨識是將望、聞、問、切等診法所獲得的體質狀況信息,在中醫體質學理論指導下,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為某種體質類型[8]。臨床上常通過體質辨識對某一疾病的患病人群進行體質分析,從而獲得該疾病患者的體質分布規律,并進行針對性治療[9]。中醫科研通常很難在數據上取得量化標準,本科室通過利用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DS01-D系列脈象信息采集體質辨識系統進行量化和療效評定,產生確切的數值,可以彌補數據上的缺陷,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科學必要性,值得中醫同道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