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娜,苑帆
(1.河南省鄢陵縣陳化店中心衛生院,河南許昌467099;2.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河南許昌461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多發生于30~50歲女性,發病率為20%~30%,主要表現為子宮增大及月經異常,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及激素水平相關[1]。西醫治療子宮肌瘤多采用抑制雌孕激素、肌瘤剝除術及子宮切除術等方式,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較好,但創傷較大,費用高,對女性的生活及生育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對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來說,藥物保守治療十分重要[2]。米非司酮是一種孕激素拮抗劑,能通過減少子宮肌瘤組織中的雌孕激素來達到縮小子宮肌瘤體積的目的。中醫認為,子宮肌瘤的主要病機是瘀阻胞宮,治療應活血化瘀,消瘀散結。本研究選用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鄢陵縣陳化店中心衛生院收治的80例血瘀型子宮肌瘤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40.77±14.53)歲;孕次(2.14±1.59)次;產次(1.78±1.15)次;子宮肌瘤體積(6.37±2.34)cm3;血紅蛋白(93.64±3.36)g/L。對照組年齡(44.64±16.11)歲;孕次(2.21±1.77)次;產次(1.89±0.95)次;子宮肌瘤體積(6.55±2.41)cm3;血紅蛋白(92.33±5.67)g/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婦產科學》中子宮肌瘤的診斷標準[3],婦科檢查子宮增大,B超顯示子宮肌瘤的具體位置及大小;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因月經量增加導致貧血;子宮肌瘤壓迫膀胱存在尿頻、尿急,壓迫直腸導致便秘;下腹部疼痛。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中癥瘕血瘀證的辨證標準[4],癥見月經量多,色紫暗,質黏稠,夾有血塊,舌質紫,有瘀斑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治療前3個月未服用激素類藥物及開展相關中醫治療者;無桂枝茯苓膠囊及米非司酮使用禁忌證者;無手術指征者;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有心、肺、肝、腎功能異常及其他惡性病變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不能配合治療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評定者。
1.5 脫落標準 治療依從性差,不能遵醫囑服藥及按時復診者;服藥期間出現嚴重不良事件,不宜繼續采用本研究方案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米非司酮片(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29)治療。在月經第1日開始服用米非司酮,服藥前后2h禁食,每次25mg,每日1次。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50005)治療,在月經干凈后的第1日開始服用桂枝茯苓膠囊,每次3粒,每日1次。
兩組均治療3個月,治療期間患者忌食海鮮、牛羊肉及辛辣刺激食物。囑患者治療期間加強鍛煉,保持樂觀心態及良好的生活習慣。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子宮肌瘤體積及性激素水平[促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黃體酮(P)及促卵泡刺激素(FSH)]。子宮肌瘤體積(cm3)=0.523×a×b×c,其中a、b、c分別代表子宮肌瘤的三圍徑線半徑,對于多發性子宮肌瘤的患者則計算最大的肌瘤體積[5]。③記錄兩組服藥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3.2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子宮肌瘤體積的縮小情況評定治療效果。顯效:治療后子宮肌瘤體積縮小30%及以上;有效:治療后子宮肌瘤體積縮小10%~29%;無效:治療后子宮肌瘤體積縮小<10%[6]。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0%,高于對照組的6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肌瘤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性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LH、E2、P、FSH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項激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子宮肌瘤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子宮肌瘤患者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LH(μg/L)E2(p m o 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 0 2 0.3 5±1.0 1 1 0.8 7±1.9△▲ 3 2 5.4 3±3 7.2 81 8 8.1 3±3 9.6 6△▲對照組 4 0 2 0.2 4±1.0 9 1 3.7 9±3.1 3△ 3 2 0.2 4±3 1.0 22 0 5.5 3±1 7.8 8△

續表
(3)子宮肌瘤體積比較 治療后,兩組子宮肌瘤體積均較治療前縮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子宮肌瘤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子宮肌瘤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比較(cm3±s)

表3 兩組子宮肌瘤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比較(cm3±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 0 6.3 7±2.3 4 2.1 3±1.1 5△▲對照組 4 0 6.5 5±2.4 1 3.3 7±1.3 4△
(4)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對照組有2例患者出現潮熱盜汗及乏力癥狀,3例患者出現乳房脹痛;觀察組有3例患者出現乳房脹痛。經過休息調整后上述癥狀均消失。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機制與性激素及其受體密切相關,雌激素與孕激素的濃度增高會導致子宮肌瘤發生[7-8]。研究表明,LH、E2、P、FSH的濃度變化對子宮肌瘤的生長有直接影響,通過控制上述性激素水平對子宮肌瘤的治療起到明顯的作用[9]。
米非司酮是一種孕激素受體拮抗劑,容易與黃體酮結合進而抑制黃體酮活性,降低其含量,減少雌激素分泌,使肌瘤組織中的雌激素與孕激素減少,肌瘤體積縮小,達到治療目的[10]。中醫認為,子宮肌瘤的產生主要由于血瘀所致,血瘀導致氣行不暢,瘀血結于胞宮,治療宜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桂枝茯苓膠囊源于《金匱要略》所載桂枝茯苓丸,該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藥等藥物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癥的功效。研究顯示,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子宮肌瘤縮小或消失[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LH、E2、P、FSH濃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子宮肌瘤體積小于對照組(P<0.05),說明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能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性激素水平。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本次研究由于時間與經費不足,在研究過程中并未對患者受孕及妊娠結局進行觀察,今后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