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河南省宜陽縣中醫院,河南洛陽471600)
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是指因多種原因造成的皮膚、黏膜等出現暫時性炎性充血及組織內發生水腫,其癥狀表現為軀干、面部、四肢不定時出現風團和斑塊[1]。由于該病病程較長,復發率較高,同時對患者容貌造成不良影響,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對其社交、工作造成不利影響。糖皮質激素、抗組胺類藥物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物,雖可抑制病情的發展,但不良反應較多,且易復發,預后效果較差。枸地氯雷他定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而復方甘草酸苷是一種中藥制劑,具有抗炎、增強免疫力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效果較為理想,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宜陽縣中醫院收治的慢性蕁麻疹患者11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對照組男36例,女22例;年齡21~73歲,平均(45.37±5.42)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8年,平均(4.36±1.54)年。觀察組男37例,女21例;年齡22~75歲,平均(46.97±5.03)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9年,平均(4.92±1.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 符合《安德魯斯臨床皮膚病學》中慢性蕁麻疹相關診斷標準[2],且軀干等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風團、斑塊;無神經系統障礙,可正常溝通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異常者;近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者;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免疫功能障礙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2.1 對照組 給予枸地氯雷他定(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138)口服,每次8.8mg,每日1次。連續用藥30d。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復方甘草酸苷(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62)口服,每次75mg,每日3次。連續用藥30d。
3.1 觀察指標 ①癥狀積分:對患者風團數量、瘙癢程度、風團直徑、持續時間進行癥狀評分,采用4級評分法評定,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3]。患者無任何癥狀計為0分;風團數量為1~10個,風團直徑小于2cm,輕度瘙癢,但不影響正常生活,瘙癢持續時間低于1h計為1分;風團數量為10~20個,風團直徑為2~3cm,中度瘙癢,在承受范圍之內,對正常生活造成輕微影響,瘙癢持續1~24h計為2分;風團數量大于20個,風團直徑大于3cm,重度瘙癢,無法忍受,對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瘙癢持續時間大于24h計為3分。②細胞因子水平:治療前1d、治療30d后各取患者5mL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白介素(IL)-2、IL-6水平,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γ-干擾素(IFN-γ)水平,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③不良反應:記錄口干、頭暈、惡心、嗜睡、水腫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 8 6.3 8±1.3 7 1.3 2±0.8 3▲△對照組 5 8 6.2 4±1.4 5 2.8 5±0.9 7△
(2)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IL-2、IFN-γ水平均高于較對照組(P<0.05),IL-6、IgE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細胞因子比較±s)

表2 兩組慢性蕁麻疹患者細胞因子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I L-2(μg/L) I L-6(μg/L) I F N-γ(μg/L) I g E(g/L)觀察組 5 8 治療前 5.1 7±1.2 2 1 1.3 7±1.1 2 2 9.2 5±7.6 8 1 2 9.7 5±4 1.9 6治療后 7.3 2±1.4 1△▲ 1 0.0 6±0.5 2△▲ 3 9.6 8±8.2 5△▲ 4 2.6 7±1 4.8 5△▲對照組 5 8 治療前 5.1 8±1.2 3 1 1.3 6±1.0 5 2 9.1 4±7.3 6 1 2 8.6 4±4 0.2 8治療后 6.3 5±1.4 6△ 1 0.7 3±0.8 4△ 3 4.2 1±8.6 2△ 6 0.2 3±1 8.7 3△
(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口干1例,頭暈1例,惡心1例,嗜睡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0%(4/58);對照組口干4例,頭暈3例,惡心2例,嗜睡2例,水腫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69%(12/58)。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病,其發生機制較為復雜,該病的發生與IgE相關的I型超敏反應及非免疫性組胺的釋放有關。當機體中組胺的釋放量增加時,可增強血管通透性,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平滑肌收縮、皮膚黏膜出現水腫及充血等現象,其滲出物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刺激,引發瘙癢感。此外,當機體中Th1/Th2細胞失衡時,可導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癥反應加重。因此,及時調整Th1/Th2細胞平衡、改善IgE水平對促進慢性蕁麻疹患者康復尤為重要。但由于慢性蕁麻疹復發率較高,發病機制較復雜,單一用藥無法有效減少疾病的復發,且治療效果不佳,因此聯合用藥成為治療該病的常用手段。
枸地氯雷他定是抗組胺類藥物之一,可在短時間內發揮藥物作用,高選擇性地抑制外周組胺受體,提高肥大細胞的穩定性,阻礙炎性因子的分泌,具有較強的抗變態反應活性,但單一使用治療效果不佳,故常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復方甘草酸苷的有效成分為甘草酸,可有效降低炎癥介質釋放,提高巨噬細胞功能,促進IFN-γ生成,強化機體免疫功能。此外,復方甘草酸苷可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通路,有利于糖皮質激素分泌,減輕機體炎癥反應[4]。IL-2、IFN-γ由T h1淋巴細胞分泌,IL-6由Th2淋巴細胞分泌,Th1/Th2的相對平衡可有效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加快患者康復。IgE是介導I型超敏反應的主要抗體,當機體中IgE水平降低時,可促進Th1/Th2細胞平衡。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L-2、IFN-γ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癥狀積分、IL-6、IgE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枸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優化細胞因子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發生。連煒煒[5]研究顯示,枸地氯雷他定與復方甘草酸苷聯合使用,可有效減輕慢性蕁麻疹患者皮損癥狀,改善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患者遠期復發率。但由于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小,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增加樣本量進行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復方甘草酸苷聯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細胞因子水平,減少不良反應發生,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