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蘭,楊小軍,陳萬群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400021)
幽門螺桿菌(Hp)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熱點,目前業界已達成共識,胃癌是由Hp誘導下,由慢性胃炎、萎縮、腸化、異型增生后進展到胃癌的多步級聯反應的過程。根除Hp對預防胃癌及減少消化不良相關癥狀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抗Hp方案的不斷更新,由1周的三聯療法到目前2周的四聯療法,抗生素耐藥可見一斑。因此,探索可替代抗生素治療Hp的相關藥物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研究顯示,清熱化濕中藥具有抗Hp作用,有學者認為Hp感染與濕、熱密切相關[1-2]。筆者查閱相關文獻得知,目前尚無重慶地區Hp感染相關性胃病的中醫證型研究。故本課題組立足于分析重慶地區Hp相關性胃病的中醫證型,在楊小軍主任醫師帶領下,整理名老中醫王仁強主任醫師采用運脾清熱除濕法治療Hp相關性胃病的經驗,以期為臨床治療Hp相關性胃病提供可借鑒的臨床思路。
1.1 一般資料 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重慶市中醫院就診的255例Hp陽性患者的臨床資料,由課題組專業人員進行問卷調查。255例患者中,女100例,男155例;年齡16~75歲,平均(47.2±12.46)歲。其中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有138例,病程(13.57±6.99)個月;萎縮性胃炎5例,病程(15.69±10.24)個月;糜爛性胃炎5例,病程(0.58±0.38)個月;胃十二指腸潰瘍105例,病程(14.57±11.94)個月;急性胃黏膜病變2例,病程(0.40±0.11)個月。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病程(糜爛性胃炎、急性胃黏膜病變)和慢性病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病種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病種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14C呼氣試驗陽性;胃鏡檢查結果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及《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脾胃濕熱、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脾胃虛弱、脾虛濕困、脾虛濕熱、脾胃濕熱、胃陰虧虛的診斷標準[3-4]。
1.3排除標準年齡<18歲或>80歲;14C呼氣試驗陰性者;胃鏡檢查提示胃部腫瘤者;14C呼氣試驗前1周內使用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PPI)、鉍劑、中藥及中成藥;有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或血液、代謝等其他系統性疾病者;有精神疾病者。
2.114C呼氣試驗14C呼氣試驗陽性患者,經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由醫師填寫Hp相關性胃病中醫證型和體質的臨床觀察表。
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重慶地區2 55例Hp相關性胃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由多至少依次為脾胃濕熱>肝胃不和>脾胃虛弱>脾虛濕熱>脾虛濕困>瘀血阻滯>胃陰虧虛/肝胃郁熱。見表1。

表1 255例Hp相關性胃病患者中醫證型分布
Hp相關性胃病歸于中醫“胃脘痛”“痞滿”“反酸”“嘈雜”等范疇,病位在脾胃。飲食不節、人體正氣虛弱是感染Hp的原因。Hp感染人體可出現邪正俱盛及邪實正虛兩種狀態,而臨床觀察發現Hp感染與舌苔厚膩、口苦、口臭密切相關[5],考慮可與Hp作為邪氣盤踞中焦導致邪毒浸淫,影響中焦脾胃升清降濁功能,故而出現脾土漸虛、濕邪留戀、濕郁化熱、上犯肝木、脾胃虛弱甚至瘀血阻滯等病證。
本研究結果顯示,重慶地區Hp相關性胃病患者以濕熱類證型占比最高,這與重慶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人們喜食辛辣的生活習慣有關。同時Hp感染需結合體質進行綜合分析,體質是正氣盛衰偏頗的反映,Hp感染如濁毒浸淫中焦,可出現同氣相求或從化轉變而呈現以脾胃為主,侵犯肝木,進而日久影響血行致瘀,影響陰液傳輸而傷津。既往研究發現脾胃虛弱為消化性潰瘍最常見的證型[6],本課題組認為Hp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多表現為脾胃濕熱證的原因除了考慮與重慶地區的飲食、地理環境有關外,還需排除本研究納入樣本相對有限導致的結果偏倚所致。
王仁強主任醫師繼承先賢理論并結合臨床經驗,對濕熱類證型胃病的診治頗具心得,總結其經驗形成運脾清熱除濕理論,提倡應用運脾清熱除濕法治療濕熱類Hp相關性胃病,在改善臨床癥狀同時可兼顧根除Hp,減少耐藥性,療效較好[7-8]。基本處方為:太子參、薏苡仁、白扁豆、麩炒白術、土茯苓、蒲公英、黃連片、黃芩片、炒大黃。加減治療:上腹疼痛者加延胡索15g,川楝子10g;上腹脹滿者加萊菔子30g,厚樸15g;情志不暢者加柴胡10g,白芍15g;噯氣呃逆者加柿蒂15g,旋覆花10g。方中以麩炒白術、黃連健脾燥濕為君,薏苡仁、白扁豆健脾祛濕為臣,佐以蒲公英、大黃、土茯苓、黃芩清熱除濕,稍加太子參健脾益氣。方中以各法祛濕,使熱無所依,同時健運脾氣使正氣充足而不致感邪。總之,本研究認為可以采用運脾清熱除濕方為主方治療Hp相關性胃病,臨證時再結合辨證分型進行加減化裁,但上述理論還有待進行隨機臨床觀察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