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何德根,陳 慧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院,廣東 中山528400)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流行期間患病兒童明顯增多,不僅增加患兒病痛,同時影響患兒的生活和學習,并增加家庭負擔。本研究采用清瘟敗毒飲加減治療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中山市中醫院兒科2019年3—5月收治的100例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齡(2.97±1.18)歲;平均病程(1.51±0.28)d。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2.88±1.12)歲;平均病程(1.52±0.28)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廣東省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監測方案》[1]中相關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兒科學高級教程》[2]中濕熱蒸盛型的標準,表現為持續高熱,煩熱口渴,口臭,口水增多,小便黃少,大便硬,舌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指紋紫。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5歲;可口服中藥湯劑。
1.4 排除標準 伴有休克、循環衰竭患兒;伴有神經系統并發癥患兒;手足口病患兒;有其他伴隨疾病患兒。
2.1 對照組 西醫對癥治療。布洛芬(山東方民藥業集團,國藥準字H37022628,0.1g/片)口服,每次8mg/kg;對乙酰氨基酚片(特一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554,0.3g/片)口服,每次12mg/kg。以上藥物均為發熱時服用,每日最多口服4次,治療1周。
2.2 觀察組 給予清瘟敗毒飲加減治療。組方如下:生地黃10g,生石膏20g(先煎),知母10g,黃芩片10g,黃連片5g,藿香10g(后下),草豆蔻10g,射干5g,玄參10g,蒲公英10g,厚樸10g,牡丹皮5g,檳榔10g。加水煎煮至80mL,每次3mL/kg,每日3次。治療1周。
3.1 觀察指標 比較患兒熱退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及治療前后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變化情況。治療后24h無發熱為熱退;咽部皰疹消失24h無新皰疹出現為皰疹消失。于治療第1、7d采集患兒末梢血,采用膠體金法檢測血清SAA。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熱退時間、皰疹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熱退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熱退時間、皰疹消失時間比較

表1 兩組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熱退時間、皰疹消失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SAA 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SAA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前后血清淀粉樣蛋白A比較(mg/L

表2 兩組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前后血清淀粉樣蛋白A比較(m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兒科疾病常伴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是皰疹性咽峽炎的高發季節。廣東省中山市地處嶺南濕熱地帶,每年4月溫度可達22~32℃,且晝夜溫差小,又處于梅雨季節,空氣濕度大,導致皰疹性咽峽炎患者增多。皰疹性咽峽炎常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個體差異較大,除與患兒感染的病源不同有關外,還與患兒體質密切相關。臨床表現為高熱、口腔咽部皰疹、疼痛,查體見咽峽軟腭處有數個皰疹,甚者滿口可見。重癥患兒可迅速出現高熱,精神差,昏睡,伴有嘔吐、手足抖動等神經系統受損及休克等循環系統損傷的表現;輕癥患兒可無發熱、咽痛等自覺癥狀,多于幼兒園晨檢時發現咽部皰疹就診。中醫認為該病的發病原因為濕熱蘊結,氣營兩燔。由于氣候原因,該地患兒皰疹性咽峽炎多屬濕熱蒸盛型,表現為高熱驚厥,隨后口腔咽峽部出現皰疹,伴有口臭、口水增多,口腔疼痛,大便硬、秘結,小便短而黃赤;舌紅絳,苔黃厚膩或白膩,脈滑數。冀艷鳳等[3]使用吳茱萸貼敷涌泉穴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滿意。馬生蓮等[4]認為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為濕熱痹喉,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療效果明顯。
血清SAA 作為近年兒科感染熱點檢測指標受到高度重視,對其在兒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報道較多[5]。楊麗等[6]研究發現,SAA 在皰疹性咽峽炎的早期即有明顯升高,是早期診斷皰疹性咽峽炎的靈敏指標。
清瘟敗毒飲是治療瘟疫的名方,是清·余師愚治療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的方劑[7],為氣營兩清的代表方劑,目前在各種兒科疾病中均有應用。盛巧妮等[8]采用清瘟敗毒飲與更昔洛韋對比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結果發現清瘟敗毒飲療效明顯優于更昔洛韋。羅雪花等[9]采用靜脈注射中成藥痰熱清及清瘟敗毒飲加減方內服治療登革熱,與西醫對癥治療比較,中藥治療能明顯縮短病程,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戰慧榮[10]將清瘟敗毒飲制成水劑后經直腸注入感染EV71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結果顯示清瘟敗毒飲治療可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兒痛苦。康慧琴[11]認為清瘟敗毒飲可以使手足口病患兒的皮疹更快消退。中醫認為皰疹性咽峽炎為感受時邪,侵犯肺脾,導致肺脾功能失調,致使水濕邪毒互結,上熏口咽,發為皰疹,因此采用清瘟敗毒飲加減治療,取其清熱瀉火解毒的功效。方中白虎湯清氣分之熱;生地黃加黃芩、黃連、玄參、牡丹皮清血分之熱;射干、蒲公英清解咽喉之毒;患兒偏濕重,加檳榔、厚樸、草豆蔻,取達原飲之意,用以疏利疫氣,使瘟疫之邪驅離膜原;加用藿香、白蔻仁等祛濕和胃,使熱清濕化,以祛除疫癘之邪。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清瘟敗毒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有抗炎、抗病毒、增強心肌收縮力、利尿等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熱退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SAA 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清瘟敗毒飲加減治療濕熱蒸盛型皰疹性咽峽炎有明顯療效,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