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峰,李曉良,陳超武,李琳娜,胡 薇,陳興城,李松林,莫雨平
(廣東省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518114)
變應性咳嗽(allergiccough,AC)是臨床常見的慢性咳嗽,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刺激性干咳,多伴有咽癢,晝夜均可出現,花粉、灰塵、油漆、刺激性氣體等致敏原可誘發咳嗽發作或使咳嗽加重。隨著社會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變態反應原較前亦明顯增多,導致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近年來,筆者在臨床治療該病的過程中從樞機不利角度遣方用藥,采用加減柴胡枳桔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中醫科就診的60例變應性咳嗽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3.54±14.62)歲;平均病程(50.1±1.47)周。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3.5±14.83)歲;平均病程(50.6±1.76)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考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制定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1]中相關標準,表現為:慢性咳嗽,多為刺激性干咳;肺通氣功能正常,支氣管激發試驗陰性;誘導痰嗜酸性粒細胞不升高;具有下列指征之一:有過敏性疾病史或過敏物質接觸史;變應原皮試陽性;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或特異性IgE增高。②中醫診斷參照《中醫診斷學》[2]中相關標準,并結合變應性咳嗽特點,擬定肺腎陽虛證的診斷標準。辨證要點:刺激性干咳,伴見咽癢或咽干,自汗,乏力,精神倦怠,肢冷畏寒,舌色淡,苔白,脈沉緩而弱。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25~60歲,性別不限。
1.4 排除標準 急性、亞急性咳嗽者;慢性咳嗽患者中胸片或CT 陽性,診斷為肺部感染、支氣管擴張、肺部占位性病變等疾病者;慢性咳嗽患者中胸片或CT 陰性,但不符合變應性咳嗽診斷標準,如胃食管反流病、咳嗽變異性哮喘等疾病者;重度高血壓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女性。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地氯雷他定分散片(芙必叮,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9072)口服治療,每次5mg,每日1次;沙丁胺醇氣霧劑(混懸型)[重慶科瑞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453],每次1 噴(100μg),每8h 給藥1次。治療14d。
2.2 治療組 采用加減柴胡枳桔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方藥組成:柴胡15g,炒枳殼20g,桔梗10g,防風10g,蟬蛻10g,五味子10g,蜜麻黃10g,淡附片10g(先煎),細辛3g,炙甘草10g。水煎煮,每日1劑,早晚溫服。治療14d。
3.1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咳嗽癥狀評分(見表1)及血清IgE水平。

表1 咳嗽癥狀積分評分表
3.2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咳嗽癥狀、表現體征基本消失,咳嗽癥狀評分0分;顯效:咳嗽癥狀、表現體征明顯改善,咳嗽癥狀評分下降6~9分;有效:咳嗽癥狀、表現體征改善,咳嗽癥狀評分下降2~5分;無效:咳嗽癥狀、表現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為治愈、顯效及有效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Ridi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咳嗽癥狀評分、血清IgE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咳嗽癥狀評分及血清IgE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變應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變應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咳嗽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 兩組變應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比較(ku/L

表3 兩組變應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比較(ku/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變應性咳嗽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變應性咳嗽的發病機制為接觸致敏原后釋放組胺等IgE介質,同時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和細胞因子共同參與的氣道黏膜變應性反應。目前,西醫主要采用抗組胺藥和(或)糖皮質激素治療,但不良反應較多,如抗組胺藥可引起嗜睡、乏力,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及免疫抑制作用,長期使用可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還會產生骨質疏松、消化道潰瘍等不良反應。有學者研究認為,變應性咳嗽的核心病機為風邪偏盛、氣機不暢、陰津不足,治療以祛風邪、調氣機、滋肺陰等為主[3]。
筆者在該病的治療過程中發現一部分患者反復發作,咽部癥狀突出,畏寒乏力明顯,精神萎靡不振,脈象沉而微細,正合《傷寒雜病論》中少陽病與少陰病的特征。“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患者久咳,正氣不足以祛邪于外,正邪交爭,相持不下,治療當和解少陽。和解少陽,一為應用柴胡類方疏解,二為扶助正氣。少陰先天命火為一身陽氣之根,若少陰先天命火不足,則相火衰弱,三焦元氣衰少,上焦氣不上納,中焦水谷不化,下焦清濁不分。上焦氣不上納,則肺源不足,宣降失常而見咳嗽。《醫旨緒余》云:“上焦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臍旁;下焦分清泌濁,其治在臍下。”如下焦元陽虛寒,氣機不能轉運,則樞機不利,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治療三焦病變,取法于腎,可謂少陽之樞,少陰主之。少陽發揮正常樞機作用,有賴于先天少陰之樞運轉正常,命火充足,是以在應用柴胡類方的同時,佐以附子類方以扶助先天少陰真火,則正氣得助而能一舉祛邪外出。柴胡枳桔湯出自傷寒名家俞根初的《重訂通俗傷寒論》,是小柴胡湯的變方,“邪郁腠理,逆于上焦,少陽經病偏于半表證也,法當和解兼表,柴胡枳桔湯主之”[4]。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原條文有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柴胡劑以調暢樞機氣機,附子劑以溫先天少陰命火真陽,二方合用,則樞機運轉正常,肺氣恢復正常宣降,上逆之氣得平而咳嗽自止。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明顯抗變態反應作用,對組胺誘發的水腫呈現劑量依賴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誘導IgE產生的IL-4發揮其抗變態反應作用[5]。甘草、防風有抗過敏的作用[6];烏梅可抑制多種致病菌及真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7];五味子具有促進呼吸系統興奮作用[8]。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咳嗽癥狀評分、血清IgE水平、臨床療效均優于對照組,說明運用中醫辨證思維遣方用藥,進行整體分析,臨床治療時方可取得優異的療效。下一步可繼續擴大樣本量進行觀察,還可運用動物實驗的方式對方劑具體作用靶點及作用機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