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聽
(河南省項城市養和醫院,河南 周口466232)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臨床常見的眩暈癥類型,占所有眩暈癥的20%~30%。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PC-BPPV)則是BPPV 患者的常見類型,如何治療PC-BPPV 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但目前仍無治療該病的特異性藥物[1]。手法復位是現階段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但其遠期療效不甚理想,復發率較高[2]。本研究以98例PC-BPPV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葛根素注射液聯合改良式耳石復位法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項城市養和醫院內科就診的98例PC-BPPV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例。對照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6~74歲,平均(48.29±6.97)歲;病程4~22d,平均(15.18±3.59)d。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23~73歲,平均(48.15±7.11)歲;病程5~23d,平均(15.32±3.6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
1.2 納入標準 患者臨床資料完整。西醫診斷符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3]中相關標準,Dix-Hallpike誘發試驗陽性,有5~15s潛伏期,眩暈持續時間<30s。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相關標準,主癥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次癥為神疲乏力,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經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病變或腦血管病變引發的眩暈癥。入組前未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嚴重肝、腎、心、肺功能不全者;有顱腦手術史者;精神障礙者;惡性腫瘤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有頸椎骨折史者。
2.1 對照組 接受改良式耳石復位法治療。患者取坐位,頭部偏向患側45°;快速后仰,使頭部與水平面呈30°夾角;將患者頭部向健側轉動90°;將患者身體連同頭部向另一側轉動90°;緩慢坐起,頭向前傾20°~30°,每個體位保持30~60s。治療14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473)治療,將0.4mL藥物溶入250mL0.9%氯化鈉注射液后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14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Roll-Test和Dix-Hallpike試驗均
呈陰性;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眩暈發作頻率和持續時間明顯降低,Dix-Hallpike試驗仍呈陽性;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痊愈率與有效率之和。②生活質量。采用眩暈障礙量表(DHI)評估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③復發率。連續隨訪6個月統計眩暈復發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DHI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DH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DH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眩暈障礙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眩暈障礙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復發率比較 隨訪6個月,對照組復發11例,復發率為22.45%;觀察組復發3例,復發率為6.12%。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病理機制不同,臨床主要將BPPV 分為管結石癥和壺腹嵴結石癥,其中以前者較為多見。根據累及的半規管不同又分為后、外、前半規管BPPV,其中以PC-BPPV 臨床較為多見。現代醫學研究顯示,PC-BPPV 的發生與腦供血不足、劇烈運動、過度疲勞、外傷史及情緒波動等多種因素有關,隨著年齡不斷增長,人體功能不斷下降,耳石的正常代謝也會受到明顯影響,故老年人群中PC-BPPV 發病率明顯較高[5]。改良式耳石復位是目前臨床治療PC-BPPV 的主要手段,其通過頭部擺動作用將耳石從后半規管重新回到橢圓囊區域,降低耳石對半規管的動力學作用,且該術操作較為簡便,頭部選擇角度較大,即使在治療過程中有較小的角度偏差亦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6]。依據PC-BPPV的臨床表現,中醫將其歸于“眩暈”范疇,認為該病病位在腦,與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有關,故臨床治療以活血化瘀為基本準則[7]。葛根是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葛根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葛根素,是一種異黃酮類衍生物,其在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局部微循環、擴張血管、改善心肌能量代謝等多方面均有積極作用[8]。
本研究探討了葛根注射液聯合改良式耳石復位法治療PC-BPPV 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生活質量均優于對照組,且6個月內眩暈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表明葛根注射液可通過改善大腦局部微循環,提高外周前庭終末器官血流量,緩解患者眩暈癥狀,且能有效降低眩暈復發率。該結果與黃成林等[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葛根注射液聯合改良式耳石復位法治療PC-BPPV 臨床療效較好,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降低PC-BPPV 復發率,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