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會平
(山西省霍州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031400)
腦血管疾病受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人口老齡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發病率逐年升高。腦血管疾病中以缺血性疾病最為常見,發病時由于大腦組織缺血,導致大腦供氧不足,引起患者缺血區域腦細胞快速死亡,病情嚴重時將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發生[1]。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并發癥主要有言語障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及吞咽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出現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質量帶來嚴重影響[2]。本研究對6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霍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進行治療的68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2~68歲,平均(59.6±4.8)歲;發病到入院時間為6~35h,平均(23.4±3.4)h。觀察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43~69歲,平均(58.9±4.7)歲;發病到入院時間為6~36h,平均(23.8±3.7)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西醫診斷標準[3]。存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癥狀;發病突然,常伴有嘔吐、頭痛等癥狀;一般意識較為清楚或伴有意識障礙;多存在腦膜刺激征,少數患者可能存在輕偏癱、顱神經損傷等癥狀。②符合缺血性中風的中醫診斷標準[4]。主癥:半身不遂,神志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眼斜;次癥: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起病方式: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③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字同意;臨床資料完善。
1.4 排除標準 伴有腦部出血性疾病者;腦部存在腫瘤者;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者;依從性差者;不能完成整個研究過程者;經溶栓治療成功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醫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他汀類藥物降脂穩斑、時間窗內阿替普酶溶栓等治療。同時根據個體化治療原則擴充患者血容量,營養腦細胞,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時給予吸氧。患者發病初期常伴隨腦壓升高、血壓升高、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必要時及時適當降低顱內壓,給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日1~2次,或給予甘油果糖250mL,每日1次,靜脈滴注。連續治療2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舒經通絡、調和陰陽、補氣行血藥物為主。處方:牛膝10g,地龍15g,桑寄生15g,熟地黃15g,紅花10g,丹參15g,川芎10g,黃芪30g,黃精15g,桂枝6g,全蝎6g,白術15g,桃仁10g,赤芍10g,當歸15g。水煎煮,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若有舌體強硬、活動不靈活、言語不流利癥狀,加郁金15g,石菖蒲15g,膽南星15g;若有口眼斜癥狀,加僵蠶15g,白附片15g(先煎);若有手足肌膚麻木不仁癥狀,加法半夏15g,枳殼15g,茯苓15g;若有血壓升高癥狀,加鉤藤15g(后下),菊花15g;若有心悸多汗癥狀,加五味子30g,太子參30g,麥冬30g;若有便秘癥狀,加郁李仁15g,火麻仁15g。連續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檢測治療前后兩組三酰甘油水平與總膽固醇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偏側肢體無力、言語不利、頭痛、視力模糊、頭暈等臨床癥狀消失,日常生活能夠自理;有效:偏側肢體無力、言語不利、頭痛、視力模糊、頭暈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日常生活能基本自理;無效:偏側肢體無力、言語不利、頭痛、視力模糊、頭暈等臨床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三酰甘油水平與總膽固醇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三酰甘油水平及總膽固醇水平均低于同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治療前后三酰甘油水平與總膽固醇水平比較(mmol/L,x±s)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神經內科常見的疾病,臨床特征為病情兇險且發病迅速,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起意識障礙,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常采用西藥治療該病,雖取得一定效果,但長期應用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及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的因素較多,如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情緒異常、吸煙酗酒等,其發病誘因主要與心臟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及肥胖等有關。臨床表現包括偏側肢體無力、言語不利、頭痛、視力模糊、頭暈等,發病時出現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肢體癱軟、強烈痙攣及兩手緊握、牙關緊閉、大小便閉、出汗等癥狀,治療后能夠恢復神志清醒,但常會留有言語不暢、半身不遂及口眼斜等后遺癥。
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以男性居多,常在睡眠或休息時發作。中醫認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后遺癥的發生與中風后筋骨失去營養滋潤、精血虧損、肝腎虛弱、風痰阻滯、脈絡瘀阻、氣血虛等有關。中醫治療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祛痰息風、清熱解毒、補氣行血、通腑泄里等為主,針對患者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辨證治療,同時配合擴溶、抗凝降纖、抗自由基損傷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降低顱內壓,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所用中藥方中,黃芪含有較多糖類;黃精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小板黏附力、改善血管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的作用;紅花、丹參、川芎、桃仁、赤芍、當歸、白術具有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的功效;地龍、全蝎、牛膝具有外達經絡、內入臟腑、入骨搜風、走竄力強的特點;桑寄生、熟地黃具有平肝的作用[5]。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可以發揮祛瘀生新、祛風通絡、益氣養血的功效,能夠有效改善微循環,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缺血癥狀等,有利于促進患者腦細胞恢復正常。
綜上所述,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增強治療效果,降低三酰甘油水平與總膽固醇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所選病例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局限性,在今后還須不斷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對本研究結果進行證實,以便保證研究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