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姣
(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河南 洛陽471900)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導致的一種咽喉癥狀群,臨床表現包括反酸、胃灼熱、心絞痛、慢性咽炎及哮喘等,其中慢性咽炎十分常見,其發病是由胃酸反流至咽喉部位所致,進一步發展會對咽喉部黏膜和正常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本研究選取72例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分析雷貝拉唑鈉聯合藍芩口服液的治療效果和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偃師市人民醫院治療的72例胃食管反流病致慢性咽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28~65歲,平均(38.23±7.51)歲;病程7~48個月,平均(27.53±3.65)個月。觀察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29~67歲,平均(36.73±7.62)歲;病程6~45個月,平均(25.31±2.1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納入標準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標準,伴有胃灼熱、疼痛等明顯癥狀;胃鏡檢查示食管黏膜糜爛發紅,融合度≤75%[2],出現大幅度病變,確診為慢性咽炎;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患有惡性腫瘤者;伴有嚴重心、肝、腎疾病者;藥物性和腐蝕性食管炎者;有糖尿病史、胃手術史者;妊娠期女性;近1個月內服用其他胃腸動力藥物和抑酸藥物者。
2.1 對照組 采用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8)口服,每次10mg,每日1次。連續用藥4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藍芩口服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91005)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連續用藥4周。
3.1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反流體征評估量表(RFS)和反流癥狀指數評分表(RSI)對各項指標進行評定[3]。顯效:反流性咽炎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RFS評分和RSI評分處于正常值;有效:反流性咽炎的主要臨床癥狀緩解,RSI評分降低4分以上,RFS評分降低2分以上;無效:反流性咽炎的主要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鏡下咽喉區域無明顯好轉,RSI評分和RFS評分降低程度不明顯。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食管反流病致慢性咽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的主要誘因是胃內容物反流,胃酸經食管對咽喉部的黏膜和重要組織造成嚴重損傷,通過神經反射形成慢性炎癥,進而引發反酸、胃灼熱等臨床癥狀。患者常伴有聲嘶,聲帶息肉和聲帶小結,在用嗓過度后表現更為明顯,外界環境突變也會加重癥狀,病情長期發展則會出現干燥性咽炎和萎縮性咽炎,加大治療難度[4]。雷貝拉唑鈉是目前臨床治療本病較常用的藥物,其能依附于胃壁細胞表面,抑制相關酶的合成,減少胃酸產生,減輕胃酸對黏膜和組織的腐蝕作用。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癥狀難以治愈,經常出現受損部位修復不徹底的情況[5]。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雷貝拉唑鈉聯合藍芩口服液治療,藍芩口服液由黃芩、梔子和板藍根等藥物制成,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緩解腫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充分證實了兩者聯合用藥的治療效果和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胃食管反流病所致慢性咽炎患者采用雷貝拉唑鈉聯合藍芩口服液治療,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