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惠,羅 玲,歐春紅,麥彩珠,王麗鳳
(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廣東 湛江524002)
惡性腫瘤患兒的重要給藥途徑是靜脈給藥,由于化療藥物具有較強的毒副作用,可引起靜脈炎及滲漏性損傷,并對患兒血管造成一定破壞,從而影響下一周期的治療[1]。同時,反復穿刺和大劑量、多次化療均會對患兒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增加靜脈穿刺難度,若藥物不慎滲出還會對周圍皮膚產生刺激作用,引起局部腫脹、疼痛及色素沉著等[2]。因此,建立一條較好的靜脈通路,不僅能減輕靜脈損傷,還能有效避免化療藥物對局部組織的刺激,確?;熯^程能夠順利完成[3]。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在小兒腫瘤化療中應用中心靜脈置管(PICC)的效果,并觀察其穿刺后留置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2018年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兒科收治的50例惡性腫瘤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24例和觀察組26例。對照組男16例,女8例;年齡1~8歲,平均(5.72±1.62)歲;腎母細胞瘤6例,神經母細胞瘤5例,惡性淋巴瘤6例,白血病7例。觀察組男17例,女9例;年齡1~9 歲,平均(5.68±1.64)歲;腎母細胞瘤7例,惡性淋巴瘤6例,神經母細胞瘤7例,白血病6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均為腫瘤患兒,需長期接受化療;年齡1~9歲;均獲得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無法配合此次研究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2.1 對照組 給予留置針穿刺化療。選用0.45mm×70mm 靜脈留置針進行穿刺,選擇彈性較好的前臂靜脈或血管粗直的頭部靜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常規消毒局部穿刺皮膚后,左手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右手握留置針針翼,將針尖斜面保持向上,在其血管上方與皮膚呈15°~30°角進針,觀察有無回血,有回血則降低進針角度并沿靜脈方向向前推進0.2~0.5cm,后將針芯退至外套管以內2mm,并將外套管全部推入血管中。術者應用一只手將外套管推進血管內,另一只手緩慢退出針芯,直到外套管完全進入血管才可拔出針芯。然后對穿刺部位四周皮膚進行二次消毒,采用無菌敷貼密閉固定,并消毒肝素帽,將準備好的靜脈輸液器排盡空氣并刺入肝素帽內。操作結束后標明操作人姓名、時間、置管日期,然后再用小膠布進行固定。
2.2 觀察組 給予PICC 化療。備好一套PICC 穿刺包及3Fr型號的導管,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選擇型號合適的導管。操作前應向患兒及其家屬詳細介紹PICC的置管部位、方法及治療特點等,消除其顧慮。操作時,術者應幫助患兒取平臥位穿刺靜脈,首選充盈較好、粗直清晰的貴要靜脈,根據患兒具體情況,也可選擇頭靜脈。將患兒穿刺手臂外展并與軀干成90°,測量穿刺點至胸鎖關節再反折至第3肋間的具體長度,操作人員應按照順時針-逆時針-順時針的順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并與皮膚呈15°~30°角于穿刺點進針,發現有回血后再進針0.5cm,待針孔完全進入血管后,用左手固定穿刺針,將外套管送入血管。操作人員應送管至測量長度并囑患兒頭部靠近鎖骨和穿刺側上肢,以防導管進入頸靜脈,待送管至測量長度后拔除枕套和導絲,連接好接頭,使導管外翼與皮膚緊貼呈“S”形,回抽觀察有無回血并進行沖管。沖管時應用20mL0.9%氯化鈉溶液脈沖式沖管,后抽取肝素稀釋液3mL行正壓封管。對局部穿刺部位進行二次消毒,并采用無菌敷貼固定,穿刺部位采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24h,后行X 線攝片檢查確定導管頭位置無誤后接入輸液裝置進行輸液。操作結束后詳細記錄穿刺部位、時間、日期、局部情況、置管深度、患者用藥情況等。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穿刺后導管留置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導管留置時間比較 觀察組導管留置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腫瘤化療患兒導管留置時間比較[例(%)]
(2)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7.69%、37.5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腫瘤化療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化療是治療腫瘤的傳統方式,但化療藥物會對周圍血管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臨床應用留置針雖然操作方便、費用較低,卻無法減少藥物對血管造成的損傷[4]。有研究提出,PICC 置管具有留置時間長、并發癥較少等優點[5],已被廣泛運用于小兒腫瘤化療中。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采用PICC和留置針應用于小兒腫瘤化療的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留置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置管后PICC 末端在上腔靜脈內,化療藥物可通過PICC導管輸入中心靜脈,不僅能避免藥物外滲引起的損傷,還能減少因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6]。PICC置管穿刺點在肘關節處,在血管內留置長度可達15~30cm,由于導管較軟,導管發生異位可在較短時間內自行恢復,不會對患兒日?;顒赢a生限制,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同時其具有較好的生物相溶性,不易和血管中物質融合產生反應,細菌感染和凝血發生率較低。此外,整個穿刺過程導管可在X 線下顯影,不易引起血胸、氣胸等并發癥[7]。
綜上所述,在小兒腫瘤化療中應用PICC 置管對血管的保護效果較好,能降低并發癥發生,延長留置時間,減輕患兒痛苦,值得臨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