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雁子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牡丹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牡丹花可供食用。明代的《遵生八箋》載有“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同是明代的《二如亭群芳譜》謂:“牡丹花煎法與玉蘭同,可食,可蜜浸”,“花瓣擇洗凈拖面,麻油煎食至美”,中國不少地方有用牡丹鮮花瓣做牡丹羹,或配菜添色制作名菜的。牡丹花瓣還可蒸酒,制成的牡丹露酒口味香醇。

藥用栽培者品種單調,花多為白色。以根皮入藥,稱牡丹皮,又名丹皮、粉丹皮、刮丹皮等,系常用涼血祛瘀中藥。李時珍謂:“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還認為野生單瓣者入藥為好,人工為觀賞栽培的重瓣者氣味不純,不可藥用。
丹皮以安徽、四川產量大,安徽銅陵鳳凰山為牡丹皮之鄉,所產丹皮質最佳,習稱鳳丹。丹皮以皮厚、肉質、斷面色白、粉性足、香氣濃、亮星多者為佳。藥材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卷曲或張開,長5~20 厘米,直徑0.5~1.2 厘米,厚1~4 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亮星,牡丹酚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飲片為淡粉紅色彎月狀或環狀薄片。
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于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證。現代研究表明,牡丹皮有抗菌、抗炎、抗過敏、抗腫瘤、止血、祛瘀血、清熱解毒、鎮靜、鎮痛、解痙等活性,還能促進單核細胞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應用時應注意,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牡丹花含黃芪苷,除觀賞外還可入藥,用于調經活血。
1.原料配方
用白牡丹花3 朵,雞胸肉300g,雞蛋、蔥花、生姜末、黃酒、精鹽、精制植物油、干淀粉、花椒鹽各適量。
2.制作方法
(1)先將白牡丹花瓣洗凈瀝干水分,平放案板上,撒一層干淀粉。
(2)把雞胸肉去筋切成薄片,放入碗內,加精鹽、味精、黃酒和生姜末、蔥花拌勻浸漬入味。
(3)將雞蛋打入碗內,攪勻。
(4)炒鍋上火,放油燒熱,下雞蛋液攤成圓餅,然后切成長方塊。
(5)另用一碗打入雞蛋清,加干淀粉拌勻成蛋糊。
(6)雞胸肉片理順平放在牡丹花瓣上,里脊片上再扣上1 片牡丹花做成花夾,在雞蛋餅上各抹上蛋清糊,將牡丹花夾放在皮上,包成方形小包。
(7)炒鍋燒熱,撈出瀝去油,整齊地擺裝盤內即成。上桌時隨帶一小碟花椒鹽。
(8)食療功效:外酥里嫩,香酥味美,具有益氣補虛、填精益髓、補血活血的功效。
1.原料配方
用牡丹花1 朵,生鴨脯肉200g,香菜50g,雞蛋清、精鹽、黃酒、味精、胡椒粉、醋、濕淀粉、鮮湯、精制植物油、蔥、生姜、蒜各適量。
2.制作方法
(1)先將牡丹花洗凈切成粗條。
(2)生鴨脯肉去皮和筋,用刀切成條,放在碗內,加入精鹽、味精、黃酒、雞蛋清、濕淀粉,調勻漿。
(3)香菜、蔥、生姜、蒜分別切成絲,另取碗1 只,放入精鹽、味精、黃酒醋、胡椒粉、鮮湯、濕淀粉,兌成芡汁。
(4)炒鍋燒熱,放油燒至四成熱,倒入鴨條用筷子撥散滑透,倒入漏勺內瀝油。
(5)炒鍋留少許油,將蔥、生姜炒出香味,倒入鴨條、香菜和兌好的芡汁,炒幾下盛裝盤內,撒上牡丹花即成。
(6)食療功效:肉嫩味鮮,花香濃郁,具有滋陰清熱、補血調經的功效。
1.原料配方
去芯牡丹花2 朵,里脊肉250g,精鹽、味精、料酒、雞湯、濕淀粉各適量。
2.制作方法
(1)牡丹花洗凈切絲,里脊肉切成長3cm 長的細絲。
(2)用鹽、味精、料酒、雞湯、濕淀粉各少許兌成汁。
(3)炒鍋燒熱,放入油,燒至五成熱時,加入里脊肉絲,炒散后烹入兌的汁。待汁收濃時,放入牡丹花絲,快速翻炒,盛入盤內即可。
(4)食算功效:具有活血養陰、益氣潤燃的功激,適用于氣血虛弱、病后體虛、干咳、營養不良等病癥。
1.原料配方
牛肉150g,鮮牡丹花瓣100g,雞蛋清1 個,紅葡萄酒、水淀粉、胡椒粉、鹽各適量。
2.制作方法
(1)牛肉洗凈、切絲。
(2)牡丹花洗凈、切絲,在沸水中焯一下,取出,瀝干水分。
(3)將雞蛋清、水淀粉、紅葡萄酒調勻;把牛肉片放入上述調勻之水淀粉中。
(4)鍋中油熱時,把牛肉和牡丹花絲倒入,大火快炒,加鹽、胡椒粉調味盛出。
(5)食療功效:活血化瘀,養顏美容。本食譜牡丹清香、牛肉鮮嫩具活血化瘀、養顏美容之功效。且紅葡萄酒中所含之原花青素有抗氧化、去除自由基和防治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作用。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 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藥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藥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于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于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