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鄧海

巴拉圖蘇和高大帥氣、性格內(nèi)斂,養(yǎng)馬、馴馬、調(diào)馬遠近聞名,醫(yī)治牲口、制作馬具無所不通。
內(nèi)蒙古有個達茂旗,那里有廣袤遼闊的草原,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素材。今年3月31日,我有幸參加了2018年度人民攝影“品唐”杯明星攝影家作品全國首展暨明星攝影家大型采風活動。活動在包頭的內(nèi)蒙古攝影展覽館啟動。在當?shù)刂麛z影家王爭平先生的安排下,我們午飯后從包頭出發(fā),去草原拍攝給小馬駒打馬印的精彩活動。大約走了5個多小時,天黑時走進牧場,道路很難辨別,王爭平打電話給牧民,過一會來了一輛小車,車上走下一位身穿蒙古袍的中年漢子,王爭平給我們介紹說:這就是“馬王”巴拉圖蘇和。大約晚上八點多鐘,我們一行人到了巴拉圖蘇和的家,熱情的牧民唱著歌、端著奶茶,給每一位進蒙古包的客人送上哈達,“馬王”將客人一一安排就座,老伴哈斯高娃唱起了優(yōu)美的敬酒歌,給客人們一一敬上美酒。歌聲、美酒、蒙古包、熱情的牧馬人讓我終生難忘,那歌聲讓我更加了解蒙古人,感受到了蒙古人的熱情、善良。美女攝影家黃虹多次來這里拍片,與女主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次她給女主人送了一部數(shù)碼相機,教她如何使用。女主人非常高興,拿起相機不停地按快門。附近的牧民也紛紛趕來,歌聲一浪高過一浪,隊員們也忘記了旅途的疲勞,與牧民們一起歡唱,氣氛更加熱烈,聚會直到深夜。

給馬打印記工作量大,需要有許多人的參加和分工操作。

打馬印的草場中間地帶,早就燃起了一堆炭火,兩塊準備進行燙烙的鐵塊,正在火中加熱。
第二天清晨五點多鐘,聽到隊友相機的快門聲,我趕忙起床,去看那遼闊的草原。清晨的草原,氣溫很低,我們這些內(nèi)地來的隊員都冷得不行,凍得耳朵生疼生疼,我跑回房間,穿上棉襖就往外走,真是天藍藍,野茫茫,風吹草低不見人。聽“馬王”講,草原上每到春季,都要給出生兩年的小馬駒打馬印,打馬印是難得一見的精彩畫面。巴拉圖蘇和與馬之間的感情特別深,他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離開過馬,二十來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馴馬。幾乎每年都會參加賽馬比賽,得過冠軍無數(shù),因此,人送外號“馬王”。

“馬王”揮舞套馬桿。

套馬、打馬印之前,為不傷及幼馬,事先要將小馬駒和成年馬分離,以免成年馬匹踩踏致傷幼馬。

套馬時由技術嫻熟的套馬手執(zhí)掌套馬桿,這是巴拉圖蘇和最熟練的技巧。
巴拉圖蘇和養(yǎng)馬好多年了,蒙古馬冬天不怕冷,生草也吃,熟草也吃,不挑食。他23歲那年與24歲的哈斯高娃結婚,生有兩個姑娘,現(xiàn)在都大了。他們的女兒女婿沒有和他們住在一起,如果家中有事,女兒就過來幫忙,他們也常常過去幫孩子們。巴拉圖蘇和說,他夏天喜歡穿格子襯衣,牛仔褲,這樣打扮有風時不冷,騎馬也方便,蒙古袍子基本上不穿了。冬天穿皮襖加上皮大衣,羊皮褲和羊毛做的皮靴子、皮帽子、皮手套,這些都是他自己縫制的。他的家里養(yǎng)有三十幾只羊,五十幾匹馬,經(jīng)濟來源主要靠馬。巴拉圖蘇和說:現(xiàn)在的日子越來越好,我們老了以后想去旗里的百靈廟生活。樓房也買了,車庫也買了。打算在草原待到七十多歲,干不動了再到城里去。草原上空氣好、水好,羊也都是自己喂的好。勞動對身體也是一種鍛煉,經(jīng)常有朋友到家里來聊天喝茶,我們舍不得離開草原。
初識“馬王”巴拉圖蘇和,被他的善良熱情爽朗吸引。了解了他的經(jīng)歷和想法,更是目睹了他馴馬騎馬的精湛技藝,讓我對草原對牧民有了更深的情感。通過我的鏡頭,留下了“馬王”和馬兒間溫暖人心的畫面和他的颯爽身姿,留下了蒙古草原的遼闊,留下了牧民們善良勇敢勤勞的身影。?

熟練的套馬手不用絆住馬腿就可以剪馬鬃馬尾。馬鬃毛是做捆扎蒙古包繩索的最好原材料。

巴拉圖蘇和的外孫跑來看熱鬧。

打馬印結束了。巴拉圖蘇和夫婦為前來幫忙的牧民們擺上一桌豐盛的午餐。

馬的春季防疫和打馬印一般會同時進行。防疫藥量必須精確,給成年馬防疫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勇敢彪悍的牧民們在長期養(yǎng)馬過程中,積累了豐富養(yǎng)馬經(jīng)驗,既懂得馬的習性又練就了一身閃轉(zhuǎn)騰挪的好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