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垚琳
在中國,來華留學生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并且數量上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教育部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截止2018年底,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185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學習,相較2017年增加人數為3,013人,增長比例為0.62%(以上數據均不含港、澳、臺地區)。
究其原因,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容忽視,加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國內教育資源的日趨豐富,華夏兒女熱情好客的國民性格,大量外國留學生涌入中國生活學習便不足為奇了。
在來華留學生的洲別劃分中,可以發現來自亞洲的青年比例最高,達59.95%,可見地緣親近感會促使臨近國家/地區的人民更多的選擇來華交流。而中國較為發達的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更是受到國外留學生的青睞。那些遠離家鄉,在一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城市完成求學生活的廣大外籍留學生,他們在中國城市將進行怎樣的文化融合之旅?《留學》記者帶著疑問,線上采訪了部分外國留學生并結合網絡外籍留學生的留言,從中找尋答案。
異質文化的別樣沖擊
出國留學,語言通常是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在天津師范就讀的來自美國的A同學抱怨說:“中文實在是好難呀,而且還有很多的隱喻、雙關,對于外國人來說真是一頭霧水。”采訪中,A同學向《留學》記者詢問了自己的疑惑,“有一次,我問班上同學最近是否有時間出來玩,得到的答復是‘等我方便的時候。后來有一次班級聚會,中途有一個女同學起身說,不好意思各位,‘我想出去方便方便。這個‘方便和之前那個同學說的‘方便是否是一個意思?”
據A同學介紹,在美國,說話一般清楚直接,不會有這些讓人費解的雙關詞語。“我來中國很久之后,才逐漸適應大家的說話習慣。而且中國每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去其他地方旅行,就會感覺即使自己中文聽說已經比較流利了,可還是會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比如在廣東省要說粵語或者到上海要說上海話,去西藏要說藏語之類的,就會遇到完全聽不懂對方說話的意思的情況。”
飲食文化的差異也給外籍留學生帶來了別樣的體驗。在浙江傳媒學院就讀的來自英國的F同學關于中外飲食差異方面對《留學》記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英國的飲食或許沒有中國那樣精致與復雜,但也不像大家調侃的那樣只有炸魚薯條。我們的食物好吃的是甜點之類的,比如英式下午茶,可能來自其他國家的朋友不是很能適應英國的主食。但我來中國以后,真的覺得中國的食物體系很龐大,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我在杭州讀書,超級喜歡西湖邊上的綠茶餐廳,西湖醋魚真是棒極了。我很想知道其中的料理方法,回去做給我的英國朋友們嘗一嘗”。來自美國的留學生S小姐向《留學》記者補充道:“在中國吃到的中餐比我在美國吃到的中餐要美味的多,并且量大實惠。我在美國的中餐廳經常愛點左宗棠雞,酸酸甜甜超級好吃,但我在中國的許多餐廳都找不到這道菜,這是為什么呢?”
中國留學生從國外買一些當地特色的產品帶回國的現象較為常見,其實外國留學生也同樣喜歡購買來自中國的產品。據網上投票統計,最受外國人喜歡的中國產品竟然是風油精。外國留學生表示,如果身體有任何的不適,只要抹一抹“中國神油”,就立刻見效。國外超市或者藥店很少見類似的產品,因此在外國留學生之間頗為流行。而“充電寶”、“自拍桿”這些深受中國百姓喜愛的產品,也使得剛接觸到的外國人感覺很奇特。
用交流打破壁壘
文化交流是消除誤解的最佳方式,通過外籍留學生的頻繁往來交流、學習與生活,既可以促進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也能逐漸消除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民對中國的誤解,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外籍留學生要克服語言障礙、生活習慣的不同、遠離親友等各種生活障礙,其中過程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艱辛,可這段經歷同時也是一筆很好的財富,讓他們更加的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并且能消除偏見,用更加客觀的視角重新認識中國。中國鼓勵越來越多的外國優秀人才的到來,只有文化的碰撞才會創造新的成果。
每一個外籍留學生都像是一束光,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樣子,我們也讓他們體會到了中國的別樣風情。當他們學滿回國的時候,會將滿滿的中國回憶帶回去,讓這束光照亮更遠的土地,總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的理解與包容,這就是文化交流與碰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