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燁
【內容摘要】陜北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獨特的地域,在陜北的文化生活中印記著許許多多的古代文化元素,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就是先秦文化,先秦文化中的政治、經濟、生活風俗等都可以在現代陜北生活中找到印記。眾所周知,一個地方受到某個地域文化影響的直接表現就是承載這個地方的語言,語言是所有文化的載體。鑒于此,論文將結合歷史史料來探索先秦文化是如何影響陜北方言并應用于方言。
引言
翻閱陜北遺志,我們可以驚訝地發現,在陜北的古方言中保留著大量的先秦和秦漢文化印記,其中先秦語言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陜北的婚嫁、飲食習俗以及各類社會性節日風俗中都包含了一定量的秦文化的影子,這為今后研究秦漢文化在陜北方言變遷中的發展軌跡和實質性的影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陜北與先秦之間的歷史文化聯系
通過歷史的考證,可以清晰地發現:榆林是大秦的36郡之一,在當時,榆林還是秦國政治范圍中的上郡,其首府是高奴縣。秦國在這里的經濟貿易包括食糧、布匹、還有一些牲畜的販賣。隨著經濟的發展,大秦的生活、藝術文化都在這里滲透,而經濟、生活、生產等方面的發展與融合的必然結果就是語言的滲透與文化的牽引,因此,就語言而言,先秦和秦漢的不同古方言和官話等都多多少少影響了這里。例如陜北文化中的宗教信仰非常關注佛道哲學,榆林民間對送女嫁娶還有生育等活動都非常的重視,一些經典的禮儀就是沿襲的先秦的制度①。一般而言,不論是通過歷時研究還是通過共時研究,歷史語言和地方志都是很好的記錄歷史語言文化的寶貴資。探討陜北與古代文化相融合的專著并不多,周振鶴,游汝杰等人編著的《方言與中國文化》,劉育林的《延安方言語音研究》等書籍中記錄了陜北方言的一些歷史變化和受到秦人的影響而保留的一些語言特征。總體來講,秦人的古詩文、秦人的生活文化和秦人曾經在陜北一代經商與進行整治管理的行為讓陜北的方言中深深烙上了先秦文化的影子。
二、先秦文化元素在陜北方言中的體現與運用
1.古典秦文藝術在陜北方言中的體現
仔細推敲陜北方言,就可以發現先秦很多文學作品中的語音和文字是陜北方言的特殊體現,例如在《詩經·鄭風·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幾句,其中的嗣在陜北方言中保留下來,被讀作si或者ci。在陜北方言中ci和si是互通的,辭退、說辭可以表達為“嗣音”,意思為辭退或者告退。這個方言語素的核心意思是:當親朋好友還有其他重要的賓客到來的時候,主人可以作為服務人員隨時接受召喚。詩歌中的“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表達了一個古代秦人女子的一種情感:即使在赴約的時候,自己當時不在,男子也應該去等待和守候。這個嗣就保留在了陜北地區的古方言中,這其實是語音上的一種繼承與發展。另外在《詩經·周南·關雎》中有經典語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詩經·注析》中曾經說過:流為“摎”的錯加字,而在陜北方言中,這個字被當地人流傳下來變成了“lü”,意識是順手把細長的東西一股勁順勢弄下來,例如“捋榆錢”在陜北方言經常出現②。另外先秦的瞽矇文化與陜北的說書中的一些方言有著密切的聯系,陜北說書是流行于榆林一帶的說書和吟唱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中也包含著很多先秦的方言藝術。盲藝人手扶三弦,腿綁甩板,獨自坐場說唱的形式就是從先秦的瞽矇文化中來的,說唱的內容與生活風俗、歷史文化等息息相關。這種藝術很多是民間藝人說唱,而在當時的陜北,人們往往把這種藝術形式看作是上天的恩賜,是生活中及其重要的活動內容。《榆林府志》是記錄陜北說書文化與語言變化的最主要的論著之一,作為陜北人用當地的語言結合新時代的語言發展出的藝術形式,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幾乎不加任何限制,可以由藝人任意發揮。典型的說書藝人的風格就是陜北漢子拿著一把三弦子坐在一張凳子上,翹腿而坐,一口獨特的陜北方言,時不時出現幾個秦漢文化中傳承下來的古典語言③。
2.對現代語言方言研究的啟示與應用
通過上文簡要的論述,可以發現:先秦文化從政治體制、生活風俗以及文學創作還有基本的民間藝術文化等方面影響著陜北方言,毫不夸張的說,是秦文化的特殊語言風格為“地道的陜北方言的發展和特色化積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要系統把握秦文化的影響力,以及秦韻在推動陜北晉中方言的發展趨勢,就要關注秦朝的祭祀、禮樂、古風雅韻等。這些因素的把控可以更好地提升語言研究者對“陜北方言”中獨特的方言部分的理解和挖掘④。
結語
秦國文化在陜西的生活領域中具舉足輕重的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所有的影響力都源自于語言的傳承,榆林作為陜西的一個地區,其方言文化受到了先秦文化和秦漢文化的深遠影響,更成為學者后續研究本課題的基礎。論文借助事例論述和歸納了這個話題,為以后人們了解特色化的陜北方言奠定了基礎。
【注釋】
① 周振鶴、游汝杰. 方言與中國文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② 郭小慧. 陜北方言與文化研究[J]. 延安大學,2015.
③ 徐寧、屈世瑜、唐忠梅. 試論陜北人的精神文化習俗[J]. 華夏文化,2016.
④ 白振有. 延安方言與延安文化研究[J]. 2014.
【本文為陜西省基礎教育“十三五”教育技術規劃課題《網絡背景下高中文科拓展性知識開發與應用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350462。】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