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文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其最終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我國職業教育在人力的供給上凸顯出供給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等問題,完善職業學校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著力培育大國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推進職業精神向職業實踐的轉化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各地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在校園環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傳工匠精神,營造愛崗敬業的文化氛圍;在專業教學上,結合傳授知識和技能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專注堅持、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
三、完善建立現代學徒制度,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現代學徒制是指企業和學校合作式的一種職業教育的制度,旨在跨過學校所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實踐內容之間的門檻,幫助職業學校學生順利的實現從學校到勞動市場的過渡。區別于傳統的學徒制,傳統的學徒制就是說把小孩子送到師傅家里,然后在師傅家里一邊學徒,也在師傅家里生活。很顯然隨著現代工業文化的發展,工業文明的發展,傳統的學徒制是不可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的。德國現代學徒制度舉世矚目并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國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我國職業教育與世界領先的現代學徒制還有很大差距。結合我國依法治國的現實情況及國家人口數量和企業實際發展狀況,加快建立我國職業教育“立交橋”,需重視如下方面。
1.重視現代學徒制度的建設,讓實習生有特定的法律地位。職業學生的實際年齡特點是多數人未達法定從業年齡,如何在企業中界定這部分人的地位,我們可以學習德國經驗,讓實習生有法律地位。作為在現代學徒制中學習的學生應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受法律保護的特殊身份培訓生,另一個他有可能成為未來企業的工人,但當下他目前為止還不是企業的工人,但是又要為企業承擔一定的職責,企業也要為他承擔起他自己的職責來,所以說他是企業的一種特殊的員工,叫培訓生,他于企業簽訂一種合同,但是這種合同不是用工合同,而是一種特殊的合同叫培訓合同。這個培訓合同里面確定了培訓的時間、內容和培訓津貼等等。
2.以真正給企業帶來實惠的方式增加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現代學徒制與我國當前職業教育實際現狀的主要差異點在于企業教育方面。基于我國很多行業標準還有待規范,企業直接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可試行由政府和教育機構聯合辦公,選拔評審公布有資質參與現代學徒制培訓試點的企業,以立項的方式進行校企合作,由職業學校老師和學生組成的團隊可以作為一個提議團,通過理論知識的研究提供新的建議,并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聯合修訂相應的行業標準,旨在能夠在該行業中起帶頭作用推動自身發展并能夠培養出企業實際需要的技術人員,降低企業招聘成本。同時也能讓職業學校學生真正學以致用,推動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
3.促進教師綜合水平提升,定期培訓,支持教師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繼續教育。現代學徒制里面的教師,一種就是在職業學校里面任教的學校的教師,另外一種就是在企業里面的實訓教師。對于在職業學校里面任教的教師,應提高教師的綜合水平。對比現代學徒制做的比較好的德國,他們對職教學校教師的要求是碩士畢業以后再接受一年半到兩年的培訓。除了理論的學習之外,還要規定要想當老師,至少得有十個月企業的實踐經驗,才可能去參加這個考試。而在我國職教教師團隊以原普教改職教的普教老師為主力,新增加的老師也多是以無長期企業工作經驗的老師為主。對于在企業里面實訓教師也可通過所立項目獲得更多提升機會,在教學中實現教學相長,在項目優化中督促自己不斷進步。只有保障所教授的東西的含金量,才能保證現代學徒制度穩健長久的發展。
四、規范職業資格的認定
職業資格或者說這種教育所提供的這種資格,較少的關注企業的實際需要,或者他不能很快的反映企業的實際需求,他更多的關注是學生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再次公布取消6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接下來需對現有的及需要補充的職業資格進行規劃,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更為合適的教育、培訓內容及資格評定方法,通過改善實際人力培訓情況推動各行業對現有職業資格的認可。切實從供給方面改善我國人力狀況,推動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經貿旅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