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廣文
【內容摘要】會意字是漢字“六書”的一種,它的分類多樣,但有一種特殊的會意字,就是由三個相同的字符組成。這類會意字的結構特殊,具有重心穩定、對稱、運動等形式美的諸多特點,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對此類漢字的分析,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古人造字的思維方式和聰明智慧。
【關鍵詞】漢字? 會意字? 形式美
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三種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至今仍被廣泛地使用。表意是其最顯著的特點,何謂表意?“實際指的是漢字在表詞方式上的一種特性,即以文字的構形與文字所記詞(語素)的意義發生特定聯系。①”換句話說,漢字的形與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正確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對于了解和把握漢字的內涵具有重要的作用。
說起漢字造字法,不能不說“六書”。它是前人根據漢字的結構總結出來的六種造字和使用法,也是最早的關于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關于“六書”,后世學者大都襲用了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對于“六書”,許慎采用了舉例釋義的方法。關于“會意”,他是這樣下定義的,“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前八字的解釋比較含混。概括來說,“比類”,是指把幾個字符組成一個新字;“合誼”,是指把幾個字符的意義合在一起,從而表達新的意義。“凡是會合兩個以上意符來表示一個跟這些意符本身的意義都不相同的字,我們都看作會意字。②”比如,“信”由“人”字和“言”字組成。“信,誠也。從人,從言。”(《說文解字》)表示人說話要算數,應該要講信用。
有人統計,許慎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收錄的會意字共1167個,其數量雖僅次于形聲字,但僅占全書不到1/8。不過,會意字相較于象形字和指事字,則多得多,故而情況復雜。對于會意字的種類劃分,有的學者分為兩種,有的則分為三種、四種,甚至是五種。這其中,有一種會意字在字形上很特別,它的數量不足一百,細究起來,尤多難惑,但饒有趣味。它是由2~4個相同字符組成,或并列,或重疊,表達一個新的含義。比如“誩”“畕”“艸”“刕”“茻”(“莽”字古文)“?”(古文“雷”字),有人謂之“同體會意字”“同形會意字”……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稱之“重復同一偏旁而形成的會意字。”
本文將著重分析其中由三個相同字符組成的特殊會意字。我們將采用許慎類似的方法——舉例釋義,一一去解析。
“劦”:“同力也。從三力。”“力”字,原是耕地用的農具“耒”的象形,后引申為力氣、力量。古人常常一起耕作以提高生產效率,故而“劦”,引申為合力、同力、協和、協同。古同“協”。
“垚”:“土高也。從三土。”指地勢高。古同“堯”。多用于人名。
“孨”:“謹也。從三子。”指一個人懦弱,謹小慎微。以三子示意,由于小孩年小自然顯得懦弱一些。
“惢”:“心疑也。從三心。”疑慮、心疑。以三心示多心為疑之意。“有靦瞢容,神惢形茹。”(左思《魏都賦》)古同“蕊”,花蕊。
“皛”:“顯也。從三白。”以三白意為皎潔,明亮。段玉裁注:“顯也。顯當作?。顯,頭明飾也。?,眾明也。”“虛皛湳德,繆彰甲吉。”(《潘岳·關中詩》)
“譶”:“疾言也。從三言。”(1)說話快。(2)話說得不停。(3)古同“話”。
“厵”:“三泉也。從三泉。”眾泉并流。古同“源”。
“芔”:“卉,艸之總名也,從三屮。”各種草本植物的總稱。與“艸”字的意思一樣。
“猋”:“犬走貌。從三犬。”(1)犬跑的樣子。以三犬示群犬奔跑迅捷的樣子。(2)迅速。“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云中。”(《九歌·云中君》)(3)古通“飆”。現代漢語中的“狂猋”“猋風”,指暴風,旋風。“猋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
“? ? ”:“疾也。從三兔。”兔善奔跑。三兔示意跑得更快。段玉裁注:“與三馬三鹿三犬三羊三魚取意同。兔善走,三之則更疾矣。”
“毳”:“獸細毛也。從三毛。”鳥獸的細毛、絨毛。
“森”:“木多貌。從三木。”以三木喻樹木之多,眾木成森。濃蔭鋪地,茂盛繁密,又引申為陰沉、幽暗等。“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轟”:“群車聲也。從三車。”象聲詞,形容車輛行進的聲音。引申為巨大的聲音,比如轟鳴、轟擊、轟雷等,現簡化為“轟”字。
“鱻”:“新魚精也。從三魚,不變魚。”徐鍇曰:“三,眾也,眾而不變。是鱻也。”即許多魚在一起而沒有變質,保持新鮮的狀態。所以“鱻”是新鮮之“鮮”的本字。
“羴”:“羊臭也,從三羊。”“羊臭”,指羊的氣味——膻氣。這種氣味有人歡喜有人厭。段玉裁注:“羊多則氣羴,故從三羊。”“三羊”意為羊多,膻氣則更濃。該字是“膻”字的初文。
“磊”:“眾石也,從三石。”以三石相疊表眾石堆積的樣子。“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楚辭·九歌·山鬼》)
“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爾雅·釋蟲》)“蟲豸”,泛指蟲類小動物。三蟲為蟲,以示其多。它既是昆蟲的通稱,又可泛指其它動物。現簡化為“蟲”字。
“聶”:“附耳私小語也。從三耳。”指附在別人耳邊悄悄說話。以三耳表自己兩耳在旁,他人一耳在中、自己口邊之意,或表細聽。現簡化為“聶”。
“骉”:“眾馬也。從三馬。”眾馬奔騰的樣子。
“焱”:“炎也,火華也。從三火。”指火花之多也。李善注:“言光之盛如火之華。”
“叒”:(1)“日出出東方暘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從三又。”徐鍇曰:“叒亦木名。東方自然之神木。”古同“若”。(2)指“若木”。古人發明取友之義,同心同德,彼此可相輔相成之意。
“雥”:“群鳥也。從三隹。”鳥群則噪,其聲嘈雜。群鳥居于樹上便是“集”字。
“淼”:“水大貌。從三水。”形容大水浩渺。“淼南渡之焉如?”(《楚辭·九章·哀郢》)該字不見于《說文》,收錄在宋徐鉉新附字中,又作“渺”。
“靐”:“靐,靐靐。”(《康熙字典》)形容隱隱雷聲。
“麤”:“行超遠也。從三鹿。”段玉裁注:“鹿善驚躍,故從三鹿。引申為鹵莽之稱……”群鹿飛奔,塵土飛揚。古書中多假借為粗細的“粗”字。
“舙”:“謀譖人也。從三舌。”“三舌”,指多言;好扯閑話,愛搬弄是非。人們常稱這類人為“長舌婦”。在實際生活中它是男女不限的。“婦有長舌,維厲之階。”(《詩經·大雅·瞻卬》)古同“話”字。
“眾”:“眾之也,從三人。”“人三為眾”。三人,即代表眾人。(《國語·周語》)
“晶”:“精光也。從三日。”“星”的本字。此處的“日”,指的是夜晚天空能看到的發光的星星。
以上所取之字皆收錄于《說文》。另外,《說文》中還有一些沒有收錄的此類會意字,例如:
“犇”:“奔”字的異體字。“牛驚。”(《廣韻》)“牛駭群走。”(《正字通》)即牛群受驚而走。
“掱”:扒手,貼身的小偷。字從三只手。其中兩只手表示“正常的手、掩護的手”,第三只手表示“偷竊之手”。“滬人呼翦綹賊曰掱手,猶言扒手也。”(《清稗類鈔·盜賊類》)
“鑫”:三金示錢多,是舊時商店字號、人名用字,取其金多興旺之意,是個頗受歡迎的吉祥文字。“宋子虛名友,五子以鑫、森、淼、焱、垚立名。”(張自烈《正字通》)用此五字命名五子,暗含五行之循環,既有趣也高雅。
“瞐”:“美目也。”(顧野王《玉篇》)“目深也。”(司馬光等《類篇》)(1)美麗的眼睛。(2)美的樣子。(3)目光深邃。
“飍”:驚跑的樣子,像風吹一樣。“弛謝如驚飍。”(韋應物《擬古詩·其三》)
“畾”:“音雷。田閒也。”(《唐韻》)(1)古代一種藤制的筐子。(2)古同“雷”。(3)古同“壘”。(4)田間的土地。
“赑”:(1)用力的樣子;貝殼比較堅硬,故而“三貝”,比喻眾貝聚集,含有堅硬之意。(2)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像龜。舊時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狀。
“矗”:有“高聳”之義,該字出現較晚。“矗,高起也。”(《正韻》)“崇山矗矗。”(司馬相如《上林賦》)“矗,聳上貌。”(《篇海類篇》)“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杜牧《阿房宮賦》)
細細分析以上所舉事例,從中我們不難可以發現以下的一些特點:
一、這些會意字大多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說文解字·敘》謂漢字初文乃是“依類象形”而得,其取象如同中國道家文化中八卦的創制,“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非常符合古人觀察周遭和世界的原則。我們在此不妨將以上的會意字做一簡單的歸類。
(一)動植物類
“赑”“芔”“森”“犇”“麤”“雥”“叒”“蟲”“羴”“骉”“猋”“鱻”“? ? ”等。
(二)陰陽五行類
“鑫”“淼”“焱”“森”“垚”等。
(三)身體器官類
“眾”“品”“瞐”“掱”“舙”“聶”“惢”等
(四)生活器物類
“轟”“劦”等
(五)土地山川類
“厵”“淼”“垚”“磊”“畾”“矗”等
(六)氣象天文類
“晶”“飍”“靐”等
通過歸類,我們發現這些會意字的產生,有賴于古人對自然、對生活的觀察,對經驗的綜合,對直觀感性的頓悟和思考。不過,漢字“雖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現,或者取自然的現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體做描寫的對象,但他決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他自體是一種自由的創造。③”“整個漢字的精神……是從人的眼所見、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舌所嘗出發的(而尤以‘見為重要)。④”
二、由“三”個相同的字符疊加而成的特點,更加反映了中國人的一些審美情趣。古人習慣地認為“三”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數”,“由最初的神靈符號,演化為祥瑞符號,終至廣泛地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像其他的數字“六”、“九”、“十二”等等都是由“三”衍生發展而來。也即是說,“三”帶有“度”、“界限”等的內涵。“事不過三”“三令五申”“三番五次”“舉一反三”等,它們都是“以三為多”的觀念在文字形式上的體現。
(一)“三”在古漢語中,多為虛數,常常虛指,引申為眾、多之義。比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凡一二之所不能盡也,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汪中《述學》)以上很多字都含有“多”“大”“強”等類似程度加強或范圍擴大的意思。段玉裁在給“焱”字注解時,曾這樣說道:“凡物盛則三之。”由此可見一斑。
(二)“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中國文化中有許多與“三”有關的概念。例如,“三才”“三皇”“三公”“三甲”“三綱五常”“三教九流”“三從四德”,等等。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三”不僅僅是一個數字符號,更多地代表了我們的先人對于天、地、人、自然、宇宙等相互關系的認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三”代表著陰、陽、和。“三生萬物”則蘊含了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發展變化。這是老子宇宙觀的基本思想,也是這種認識的哲學表達。
(三)“三”使此類會意字在結構上具有左右結構與上下結構相結合的特點。有人稱這種組合叫“塔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或“品”字型結構。其特點上窄下寬,左右對稱,重心安穩。從漢字形式美的法則去考察它,其具有的對稱、均衡、運動、統一、完整、和諧等特征,都展現在這種形體構造之中,“反映著中國人對自然美法則的認識及其非凡的表現能力。⑤”
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隨機獲得的,自然不成體系。不過,通過一鱗半爪地分析,今人似乎可以從中領略到古人造字時的吉光片羽,即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聰明智慧。所以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古人。當代書畫藝術理論家姜澄清說:“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國人對形式美的鑒賞力,與漢字有密切聯系……數千年來始終使用這種文字的中國人,不知不覺中陶養起了對形式美的鑒賞力,真可謂潤物細無聲。⑥”
注解:
五行,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并叫它們為“五行”。最早見于《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獲)。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摘自于百度網)
【注釋】
① 李平. 中國文化概論[M].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209.
②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 商務印書館,1999:122.
③ 宗白華. 美學與藝術略談[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04.
④ 姜亮夫. 古文字學[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69.
⑤ 李平. 中國文化概論[M].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213.
⑥ 姜澄清. 五七自述[J]. 書法,1993 (2).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無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