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然
摘 要:我國民族樂器歷史發展悠久,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促進民族器樂的發展,就要消除制約其發展的因素。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民族器樂創作形式、表演形式以及樂器制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消除制約民族器樂發展微觀因素的具體對策,以期為民族器樂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器樂 微觀因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享受物質文化的同時,也開始注重精神文化享受,音樂漸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我國的音樂事業整體上發展良好。但是,時代的進步也讓部分民族器樂漸漸泯滅,其發展并不如其他音樂形式那般良好,一度處于低迷狀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時代發展、政府重視力度不夠等宏觀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微觀因素。
一、制約我國民族器樂發展的微觀因素
1.創作形式缺乏創新性
民族器樂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器樂的創作。要根據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新民族器樂的形式,只有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表現力強、容易理解的作品,才能進入大眾生活,讓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器樂。但是,目前我國民族器樂的創作依舊處于一個比較滯后的狀態。民族器樂的傳承人需要認識到過去的作品是過去人們欣賞標準的體現,與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已經完全不符合,容易使人在欣賞過程中產生一種疏離感。創作上的滯后性,作品缺乏時代特征,嚴重制約了我國民族器樂的發展。
2.表演形式具有局限性
“坐而奏、站而奏”是傳統民族樂器主要的演奏形式,單一呆板,無法吸引大眾注意力。另外,民族樂器的音響調節工作比較繁復,導致音樂表演只能局限在音樂廳,無法與觀眾實現有效互動。表演形式不注重創新,沒有積極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使得器樂在表現上受到限制。另外,專業作曲家寫出來的作品,因缺乏器樂演奏經驗,很難將民族器樂的優美音色展現出來,樂譜極具專業性,也就增加了演奏的難度,不利于民族器樂在舞臺上表演。而演奏家創作的曲目,又只注重展現演奏技巧和呈現出來的聲樂效果,優美程度不足,樂譜缺乏深度的樂理支撐,無法深入人心,引發聽眾興趣。
3.樂器制作缺乏標準
經歷幾千年的民族器樂,長期處于小農經濟條件下,制作技藝多靠師徒或者家族之間的口頭傳授進行制作,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除了少數流傳多年的精致樂器之外,大部分民間制作的樂器或多或少都會有小瑕疵。目前,我國的民族器樂制作水平已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些用作普及的器樂,制作工藝并不精湛,甚至很粗糙,音色以及音準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民族器樂的普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沒有用統一規格和標準制作而成的樂器,也無法將民族器樂具有的優勢真正發揮出來,不利于民族器樂繼承和發揚。
二、消除制約我國民族器樂發展微觀因素的對策
1.創新民族器樂的創作
音樂人要意識到,要繼承和發揚民族器樂,器樂的創作是極其重要的,只有緊跟時代潮流,結合民族器樂的突出特色,創作出優秀的、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活躍民族器樂創作氣氛,才能有效助推民族器樂的健康發展。如今,多元化的創作理念已經漸漸被眾多民族器樂音樂人所接受,他們積極創新,將現代比較流行的音樂形式,比如電子音樂、搖滾、嘻哈等,與民族器樂相結合,創作出了很多新穎的音樂作品,且作品受到大眾喜愛,反響極大。需要注意的是,音樂家在創作時,要時刻牢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一原則,時時刻刻立足于本民族音樂土壤進行創新創作,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作品。比如,受年輕人喜愛的電子音樂,被眾多民族器樂音樂人運用在民族音樂的創作中,創新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國風電音。在動感的電音中加入韻味十足的民族器樂,如古琴、琵琶、二胡等,將民族器樂獨有的音色特點通過電子音樂極強的節奏感充分的展現出來,充分體現了民族器樂的獨特魅力[1]。
2.豐富舞臺表演形式
創新和豐富民族器樂的舞臺表演形式,是實現民族器樂有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其表演形式應當以多層次、多種類為原則進行創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舞臺表演,不僅要注重音色的調整,更要整體把控好舞美效果,盡力為觀眾呈現出一場視覺和聽覺盛宴。也可以借助網絡通訊技術創新表演形式,利用目前比較火熱的短視頻進行宣傳。比如,如今網絡上人氣比較高的,一位是古箏演奏家“玉面小嫣然”,另一位是琵琶演奏家“柳青瑤”。這兩位因在唱吧、嗶哩嗶哩(B站)等視頻網站上發布由流行歌曲改編而成的古箏曲和琵琶曲,逐漸受到關注,最后走進更多人視野中,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古箏以及琵琶等傳統民資器樂的優秀之處。兩位演奏家將流行歌曲改編成民族器樂的曲目,進行翻奏,就是一種很好的表演創新形式,成功吸引了眾多網友的注意力。另外,兩位演奏家除精通古箏和琵琶外,對蕭、笛子、柳琴等其他傳統樂器也有很好的基礎,經常會進行合奏,為網友帶來更多驚喜的同時,使網友認識這些傳統器樂,并積極去了解,起到了很好的傳播作用[2]。再如今年愛奇藝自制的綜藝《國風美少年》中,也有將古琴和電音結合的表演形式,在舞美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將古琴的優勢充分展現了出來。這以上這種表演形式,為我國民族器樂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比較好的參考。
3.統一民族樂器的制作標準
音樂的重要載體就是樂器,好的樂器對于音樂的表現和情感表達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不斷完善樂器的制作技藝和制作工藝,加強制作管理,形成統一的制作標準,使得我國民族樂器在保持自身獨特的音色下,讓音色更加的純凈和細膩,以此來提高器樂的藝術表現力,擴大音樂的張力,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音樂審美需求。比如,阮仕春前輩將胡琴上的蟒蛇皮進行改制,運用可以循環制作的纖維膜制作胡琴,不僅極大的的改良了胡琴的音色和音準,也利于后期的保養和維護,實現了藝術和環保的雙重目的。另外,眾多音樂家與古文物研究者積極交流,復原了很多傳統樂器,比如上海民樂廠就曾讓失傳兩千年的箜篌成功復原,以此為參考,可以為后期箜篌的制作,制定相應的標準。
綜上所述,要有效消除制約我國民族器樂發展的微觀因素,首先要創新民族器樂的創作;其次,豐富舞臺表演形式;最后,要統一民族樂器的制作標準,在音樂人的不斷努力下,相信未來我國的民族器樂定會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參考文獻
[1]龐榮.淺談高校民族器樂教學中的傳承性與時代性的融入[J].黃河之聲,2017(17):56.
[2]范紅玲.制約我國民族器樂發展的微觀因素與對策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