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國慶
科研作風和學風是決定科技事業成敗的關鍵。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要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為進一步推動科技界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經黨中央批準,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 (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發布對新時期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健全完善我國良好科研生態,鼓勵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勇攀科學高峰,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意見》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定決心,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一是明確了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指導思想。《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以塑形鑄魂科學家精神為抓手,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走在前列,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踐行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二是明確了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路徑。《意見》明確加強科研作風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價值引領、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久久為功,在全社會積極弘揚科學家精神,倡導愛國情懷、責任使命,凝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為科技工作者潛心科研、拼搏創新提供良好政策保障和輿論環境。
三是明確了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的主要目標。《意見》突出問題導向,深入分析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的要求以及當前我國科技界作風學風的現狀,提出力爭一年內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的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實施;三年內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科技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學術道德建設顯著加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揚,形成全社會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市民在內蒙古博物院參觀錢學森事跡展覽。
《意見》以改革創新、優化服務涵養創新生態,以嚴格自律、求真務實弘揚正雅學風,對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作出全面系統的部署和安排。
一是深刻闡述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意見》凝練“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西遷精神”等特定科技工作者群體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持續奮斗所展現的寶貴精神財富,形成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明確提出要自覺踐行,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既傳承精神血脈,又蘊涵時代特點。
二是對廣大科研人員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提出具體要求。《意見》 針對當前科研作風和學風中的典型問題,要求科研人員要崇尚學術民主、堅守誠信底線,反對浮夸浮躁和投機取巧、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可操作的具體舉措,如嚴禁違規將科研任務轉包、分包他人,以項目實施周期之外或不相關成果充抵交差等。論文等科研成果發表后一個月內,要將所涉及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等原始數據資料交所在單位統一管理、留存備查。每名未退休院士受聘的院士工作站不超過1個,退休院士不超過3個,院士在每個工作站全職工作時間每年不少于3個月。在科技項目、獎勵、人才計劃和院士增選等各種評審活動中,不得“打招呼”“走關系”,不得投感情票、單位票、利益票,一經發現,立即取消參評、評審等資格。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等。
三是進一步明確加強科研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改革方向。針對影響科研作風和學風的深層次問題,明確提出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良好科研生態。要求科技管理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樹立宏觀思維,倡導專業精神,減少對科研活動的微觀管理和直接干預,切實把工作重點轉到制定政策、創造環境、為科研人員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上。優化項目形成和資源配置方式,根據不同科學研究活動的特點建立穩定支持、競爭申報、定向委托等資源配置方式,合理控制項目數量和規模,避免“打包”“拼盤”、任務發散等問題。加大對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穩定支持力度。改革科技項目申請制度,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機制,讓最合適的單位和人員承擔科研任務。建立完善分層分級責任擔當機制,敢于為科研人員的探索失敗擔當責任。
學術不端、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作風學風,侵蝕我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必須高度警惕。堅持激勵和約束并重,堅決遏制不良作風學風的蔓延,推動我國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程開甲院士在浙江大學百年校慶時做學術報告(資料照片)。
一是強化 《意見》 貫徹落實,確保各項任務落地生根。科技部按照《意見》 要求,正會同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部門對《意見》 提出的各項重要舉措,研究制定貫徹落實的分工方案,推動政府、大學、科研機構、科學共同體、科技人員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共同發力,把作風學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確保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科學家精神,推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積極選樹、廣泛宣傳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典型,表彰科技界的民族英雄和國家脊梁。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和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堅決抵制不良作風和學風。
三是開展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的專項治理。開展專項行動,對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評審行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實施情況等開展專項治理,加強對科技人才計劃入選者、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的管理,實施項目隨機抽查。同時深入實施科技人員減負行動,持續開展減表、解決報銷繁、精簡牌子、“四唯”問題清理、檢查瘦身、信息共享、眾籌科改等7項具體行動,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作者系科技部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