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
北京市紀委監委日前公布了本市9個區的市委巡視整改進展情況通報,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區的整改通報都提到通過建立“無會日”等措施為基層減負。
我們看到,以往也有不少地方推出“無會日”“無會月”的措施,但往往都是曇花一現。究其根本原因,會議依賴癥仍是頑疾。
讓“無會日”切實產生現實的功能與作用,應當致力于制度層面的改革與構建。其一,開短會。限制會議時間,可將大會、小會壓縮、合并開。其二,將會議納入行政成本核算。會議所需的紙張、用電、茶水等財力消耗是一個不小的數字,應當嚴格控制成本預算,扎緊財政的錢袋子。其三,建立會議審批機制,可開可不開的會議堅決不開。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對會議的必要性、實效性進行監審和評估。
若無多種制約機制,“無會日”容易在行政惰性面前變得軟弱無力,如同鐵拳打在棉花上,難以抑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