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輝 吳茜娛
2018年12月份,教育部、中宣部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影視教育進入中小學課堂,旨在通過影視教育這個德育平臺,并以廣大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創新教育形式,能夠讓學生有更強烈的獲得感。同樣,兒童類型的電影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著關鍵的引導作用,能夠教育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下影視媒介發展迅速,世界各國的兒童電影發展勢頭正猛,對于中國兒童電影起著重要的借鑒作用。通過對中國兒童電影市場的研究,分析了中國兒童電影的不足之處,在兒童本位的角度上,借鑒各國優秀兒童影片的制作方式和敘事內容,從而進行反思與整改。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背景比較中外兒童電影的差距,結合社會意識形態分析優秀兒童電影作品,揣測兒童心理和情趣,以兒童為視角,從兒童本位出發進行思考和研究。
兒童電影最重要的是以兒童本位為中心,以兒童的視角,思維方式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從中國兒童電影的發展中可以發現兒童電影多以非兒童本位為主,雖為兒童視角,但多為成人取向,其中的兒童形象更多表達的是成人的理想或者對現實社會的認知,難以適應兒童欣賞。[1]
新中國成立前期的電影,如《孤兒救祖記》《迷途的羔羊》《三毛流浪記》等,所賦予孩子的形象大都以孤兒、流浪兒為主。[2]因戰亂問題和家庭問題家破人亡,此時的兒童電影并不是起著教育兒童、娛樂兒童的作用,更多的是通過孤兒、流浪兒在經歷過萬般苦難之后還仍保持善良天真的童心,來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制度的不公。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兒童電影的形象以紅孩子的革命小英雄為主,多為家國愁民族恨,使孩子擔當起時代所賦予的責任,此時的兒童電影多為政治思想所主導,在這種特殊時代下,兒童的行為模仿成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之兒童天真善良的形象嚴重不符。在創作風格上,創作者緊跟政治形勢,從而忽視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審美需求。八十年代的兒童電影可以說是收獲頗豐,其創作的兒童形象和電影類型開始多樣化,創作者在創作時關注了兒童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迎合兒童的興趣愛好,創造出一系列符合兒童自身的形象。到了九十年代,由于中國電影體質的改革,兒童電影的投資增加,大制片廠因為生產計劃勉強拍攝制作兒童電影,而一些不正規的制片廠為了拿到國家補貼也進行兒童電影的拍攝,使得九十年代的兒童電影質量參差不齊,負面影響極大。并且在兒童電影創作本身,賦予兒童“成人”角色,使孩子擁有成人的堅忍、成熟的性格,利用其故事用來探討人生問題。
二十一世紀以來也有不少兒童電影出現,但為觀眾所熟知的幾乎不多。一是宣傳不夠,我們經常看到的宣傳大部分為適合成人所觀看的電影,宣傳內容大部分為明星主演,知名導演制作或者主題震撼等,卻極少看到兒童電影進行大力宣傳;二是進院線難,由于兒童電影內容不吸引人眼球,得不到相應的經濟利益,所以電影院不愿意引進兒童電影,從而導致兒童電影在市場方面的缺失;三是題材不新穎,沒有創新。[3]由于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思想的熏陶,使得中國兒童電影的定位有了很大的限制,和好萊塢影片相比,如《尋夢環游記》《寶貝老板》等,中國的兒童電影主題陳舊,制作老套,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四是電影內容暴力,未考慮兒童作為觀眾的主體。例如《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綁架烤羊”游戲或者是《熊出沒》中光頭強電鋸問題等等,這些動畫電影里孩子眼中所謂的游戲僅僅是發生在屏幕里的虛擬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卻并不可取,嚴重模仿的甚至會對人生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
縱觀中國兒童電影發展的這幾十年來看,中國的兒童電影由一開始控訴社會黑暗到為政治服務再到現在逐漸以兒童為中心制作電影這一過程,無疑是在慢慢的回歸到制作兒童電影的初心——兒童本位的體現。雖有不適應兒童觀看的負面內容,但是只要不斷彌補自己的不足,學習先進思想和文化,進行創新,改變創作思路,中國兒童電影的發展也能在國際電影方面獲得一席之地。



創作態度缺乏明確性,容易動搖。兒童電影從兒童本位出發意味著創作者要以兒童自身的角度出發,從中國七十年代以前的電影來看,主旋律大部分以控訴社會黑暗和引領政治路線為主,以創作角度來看,創作者并沒有真正的以兒童為受眾,沒有根據兒童的接受特征進行創作,被政治路線所帶領。題材陳舊,沒有新意,創作應從多種角度出發分析,明確的表現兒童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也要求創作者真正的融入兒童視角。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豐富多彩,兒童對于社會的探索獵奇心理和周遭事物的變化好奇心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所以這就更要求創作者的知識儲備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變化,改正創作態度,明確創作角度,豐富創作資源,改進影片內容,提高自身的媒介教育素養。通過對兒童興趣愛好心理和審美特征的揣摩和認知,在不同領域上進行探索和創新,要敢于發掘新的事物,超越傳統文化對于自身的限制,目光以全球開放性文化為主。
劇本寫作題材單一,誤導性較強。由于作者的創作角度受限,使其創作出的劇本內容單一化,從根本上就缺少兒童本位的體現。兒童電影的題材,必須趣味化與通俗化相結合,沒有體現兒童本位的兒童電影主題就會顯得偏成人化和社會性,使其丟失了兒童電影所具有的歡樂色彩,同樣也引導孩子了解了其兒童年齡不該背負和承擔的事情和問題。劇本的內容應該是以健康向上、歡樂自由為主題,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較強,劇本在把握歡樂搞笑的同時也要掌握著“度”,讓孩子認識到一些反面事物是好的,但是不能將某一夸張式的暴力描述的太過詳細。比如在電影《熊出沒》中光頭強拿斧頭和電鋸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模仿導致受傷的事就層出不窮,同樣的兒童電影也不能再宣傳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比如“主人永遠自帶無敵光環,不論做出什么傷害他們的事情,他們最終都會安然無恙。所以把握劇本中合適的“度”,創作出真正適合兒童觀看的劇本才能體現出兒童本位。
涵化理論又稱培養理論或教養理論,所關注的是電視對觀眾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期效果。電視是現代社會的文化指標,文化透過大眾傳播與其自身溝通,而這樣的溝通則維系或修正出文化內一致的價值觀。對于當代兒童來說從小就在各種電視文化的浸潤中成長起來,他的成長過程與傳統的社會兒童成長過程大相徑庭,所以兒童影片的內容對于如兒童來說更加具有重要的道德價值觀引導作用。[4]既然兒童影片對于兒童來說有此重要意義,那么對于在兒童電影內容的篩選上就更要把握好,避免出現一些級趣味、暴力色情的消極負面內容,所以這就要求很多兒童電影表現的社會都呈現出一種陽光積極正面的現象,在內容上遵從兒童本位,注重兒童的情趣思和心理。
兒童電影吸引人眼球的首要就是要寫得有情趣,兒童情趣在兒童電影表達就是出自于兒童內心的想法動作,讓人出乎意料、大吃一驚。用天馬行的想象力去捕捉情趣,有助于拓展思維和塑造人物形象,細心揣摩孩子的內心想法,在想象中產生樂趣,能引人入勝。還有在制作兒童電影的時候要注重兒童心理,不要刻意去表現世美好的一面,而隱藏黑暗的一面,要相互結合,在不完全壓抑兒童心理的情況灌輸一些世界本來真實的面貌能讓兒童對于所處的環境有著更深的了解,讓他去重視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和不熟悉的生活,用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經歷創造出符合兒童心理觀看的形象,用來教育和娛樂兒童。
塑造經典角色。國外兒童電影的創作者都注重童星的打造,如20 世紀30年代的秀蘭·鄧波兒,“開心果”的形象深入人心,還有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和艾瑪·沃特森主演的《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創造的魔法世界使眾多孩子乃至成人為之瘋狂著迷。對于中國兒童電影來說經典的角色眾多,但大部分以“好孩子”、“紅孩子”形象居多,劇本角色的參考大多是由流傳的英雄事跡和小說所改編,甚至連從小陪伴孩子長大可以降妖除魔上天入地的齊天大圣孫悟空也是從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所提煉出來的。對此中國兒童電影所要做的是真正創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融合,塑造出一個代表中國的具有包容性和兼容性的經典兒童形象,而且還得真正體現出兒童本位的創作導向,能給孩子帶來歡樂并且從中可以學習到知識和經驗的經典兒童角色。
電影“年齡段”分類的價值取向。在美國的電影行業中有著嚴格的電影分級制度,其目的是提前給家長提供電影的相關信息,幫助父母們判斷哪些電影適合特定年齡階段的孩子們觀看。[5]其中分為G級(大眾級,任何人都可以觀看)、PG級(輔導級,該級別的電影中有一些內容不適合兒童觀看)、PG-13級(特別輔導級,建議13歲后兒童觀看)等。這些被分為適合兒童觀看級別的電影首先在內容上就注重兒童的審美心理和社會的認知發展程度,大部分尊重了兒童階段的性格特點,滿足了成長階段的獵奇心理、幻想心理等。[6]從現實生活中看,中國在引進外國兒童電影和制作兒童電影的時候并沒有進行明確的等級分類,這就導致了一些家長不知該如何正確選取適合孩子所觀看的電影內容,有的也是根據票房和評論進行選取觀看。如獲取美國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獎的《尋夢環游記》中,就存在著一些不適合低年齡兒童觀看的場景,比如為了夢想而偷竊,長輩對于晚輩夢想的破壞與訓斥,還有孩子對于人死后世界的幻想,這些都對于孩子存在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所以對于中國電影市場來說,應該明確電影的分類等級。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二十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它已經融入到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娛樂功能,也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針對中國電影發展現狀作了《電影與教育》的演講,在演講中,蔡元培認為“得電影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得兒童者得未來。”可見電影的教育功能之強大在中小學生中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注重中小學生的電影教育觀念。
當今中小學的教育越來越提倡開放式的素質教育,要求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在中小學開設的課程中可以設置選修電影課,挑選一些能引發學生思考和啟迪的電影,既可以讓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中感受到電影的魅力,也可以讓學生對社會和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樣電影教育也可以使學生對電影產生興趣,對電影產生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態度,那么今后作為傳承者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傳媒職業精神和媒介素養,為我國日后培育優秀的電影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人們傳統的觀念中,票房才是硬道理,兒童電影的短期利潤顯然比不過擁有明星效應商業片的利潤,國家政府雖出大量資金進行支持,但也比不過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應付了事拍攝兒童電影的人。我們應轉變票房觀念,注重兒童電影的長線效益,從兒童本位出發,不能完全將兒童電影看做正常的商業電影,要當做公益事業來看待。在政府方面正確引導兒童電影所要呈現的價值觀,使之內容符合兒童本位,適合兒童觀看,并加強審核電影拍攝內容,嚴格篩選制作兒童電影的作者與導演,制作出真正符合兒童本位、引人矚目的兒童電影。
中國兒童電影面向世界的電影市場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由于受到中華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制作電影方面思想較為傳統,所以我們要敢于創新,創作出代表中國形象體現兒童本位的經典角色,在電影上映時進行適合兒童觀看程度的等級分類。由于教育在兒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也要注重兒童電影觀念的培養,讓孩子從小就對電影產生正確的較為完整的電影態度,對于媒介信息可以正確理解和分析。在電影大方面我們要轉變票房觀念,往兒童本位出發,不能只注重影院的效益,加強政府的干預,只有這樣中國的兒童電影才能在世界電影的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