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
戲服,顧名思義指戲臺上的服裝,有一定的程式性服飾,與臺上布景、道具、盔帽相結合構建成整體的人物造型,在戲曲舞臺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舞臺上的美術藝術有兩個范疇:一是靜態的,即布景、裝飾、道具等;二是動態的,即移動的人物,包括頭上的盔帽及所穿戴的服裝。因為不同的色彩或形象配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讓觀眾產生不同的反應。
戲曲主要是寫意的藝術,但在某些方面又要寫實。戲曲是用多個人物角色去表達一個復雜的故事情節,而這些情節不是只發生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因此我們不能光用表演手法去說明舞臺上人物角色、情節、背景等,還需要用一些觀眾所熟悉且認同的事物,如布景、服飾及化妝等,把劇中故事的發展過程盡量完美地表現出來。否則,觀眾要用強大的聯想力去區分不同角色、地點和環境。因而,有一定程式性的服飾、手法及寫意寫實的布景是劇中所需要的。
很多人都知道京劇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而不知京劇的服裝也有“行”。京劇由于行當有分類、各角色穿戴也有差異。為了便于服裝的管理,京劇服裝也分為三大行:大衣行、二衣行、三衣行。
大衣行,也叫大衣箱,從技術職能來講是管、拌、扎、勒,所謂的服裝是管理保養,在演出中負責演員的服飾裝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在管理上有很強的技能操作,服飾塑造不同人物著裝類型,為此服裝的分行對表演起到了保證作用,為藝術達到預期效果,發揮著智慧和才能。大衣行在技藝處理上有自己的范圍和特點,這類服裝塑造的人物大都是官員、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仆人等。另外從服裝樣式來看,大衣行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服裝的袖口處均有水袖。大衣類中的服裝種類分為: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斗篷、飯單、四喜帶、絲絳、腰巾等服飾配件。二衣行,也叫二行箱,它和大衣行的技藝處理有著共同之處,但這類服裝所塑造的人物大都是元帥、大將或武藝高強的英雄好漢等。從服裝樣式來看,它和大衣行一樣,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所有服裝的袖口、褲腿均為緊縮型,并且不論穿著任何樣式服裝,腰間均系大帶或其它束帶。這個特點也非常容易區分。二衣行的服裝分類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以及僧背心、道背心、鏢囊、彈囊、絳子、大帶及大帶配件等。在二衣行中另有專用服,如《鬧龍宮》中的孫悟空所用的猴靠、制度衣、猴夸衣等,神話戲的《虹橋贈珠》中的神將服、龜帥、蝦將、魚精等服裝,及《四郎探母》中的國舅、二國舅、洪承疇的旗裝,這些服裝很少有其他人物穿著。
大衣行、二衣行是依據文、武分類。三衣行在技藝處理上沒有像大衣行、二衣行那樣具體。有些物品在使用上,一般要依據大衣行、二衣行的人物穿著,目的是達到統一調和、使用合理。
三衣行俗稱靴箱,它所包括的物品,大多為人物穿著的靴鞋及內衣裝束。主要有:水衣子、胖襖、彩褲(彩褲又分為紅彩褲、黑彩褲、雜色彩褲,其中含白、香色、淡青、彩色,同時含素、繡花、花邊三種,在樣式上又分為散腿和緊腿兩種)、護領、大襪、厚底(厚底通常有二寸、二寸五、三寸、三寸五)、朝方、登云履、皂鞋、薄底、彩鞋、彩簿底、虎頭靴、魚鱗灑、黑白道打鞋、小孩靴、僧靴、旗靴等等,不一而足。
京劇在藝術上已經臻于完善,其服裝也達到了比較完善的境界,其魅力非是只言片語就能表述完全的,而這里我只是把京劇的服飾做一個分類,萬不敢稱了解了它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