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徐斌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上海市閔行區 200240)
小反芻獸疫(PPR)是因感染了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的小反芻獸疫病毒(PPRV)所引起的一種接觸性、烈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等小反芻動物。該病毒具有高度的接觸性,除了可通過呼吸系統進行傳播傳染外,精液和胚胎也會造成動物感染PPRV[1]。在臨床上,動物主要以高熱、壞死性胃炎、腸炎和肺炎為主要發病特征,發病率和病死率分別高達100%和90%,對小反芻動物的危害非常大[2-3]。
目前,該病毒已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定為法定報告傳染病,我國農業農村部也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4]。1942年,小反芻獸疫疫情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發現[5],近年來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且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2007年,我國西藏地區的多個縣相繼發生了牛PPR疫情,也是我國首次報道發生PPR 疫情,然后陸續在遼寧、黑龍江、江蘇、四川等地也出現了該疫病[6]。據報道,通過對羊血清免疫抗體進行監測,有助于分析預測羊群暴發小反芻獸疫的風險,從而能為科學有效防控小反芻獸疫提供技術支撐。鑒于此,本試驗采用小反芻獸疫病毒競爭ELISA抗體檢測試劑,對2015—2017年江蘇省太倉市春(秋)防時的1 018份羊血清樣品進行檢測,以期了解太倉市小反芻獸疫疫苗的免疫效力,分析羊群中暴發小反芻獸疫的風險。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2015—2017年春(秋)防時,在小反芻獸疫凍干活疫苗免疫21 d后,采集各鄉鎮羊場及散養戶的羊全血樣品,進行離心分離得到血清后,置于4 ℃冰箱內保存,備檢。
小反芻獸疫病毒競爭ELISA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法國ID-vet公司。
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檢測的操作步驟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結果通過血清樣品和對照孔的OD 450值計算血清樣品的抑制率(PI值)進行判定,當待檢血清PI值≥45%時,判為抗體陽性,即表明免疫抗體合格。
檢測結果表明,規模場共計檢測血清樣品550份,其中合格為514份,合格率為93.45%;散養戶共計檢測血清樣品468份,其中合格為453份,合格率為96.79%。
由表1可知,2015—2017年春(秋)防時,除2015年春防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的合格率為88.1%外,其他時段的合格率均達90%以上,合格率最高的為2016春防和2017年春防,為98.06%。分析2015年春防合格率較低的原因,可能與檢測樣品數少有關。
綜上,太倉市2015—2017年不同來源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檢測結果顯示,規模場和散養戶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合格率分別為93.45%和96.79%,均超過了我國農業農村部規定的70%,免疫抗體水平整體較高,說明這幾年太倉市的小反芻獸疫強制免疫工作取得成效,有效保護了羊群免受小反芻獸疫的感染。同時,散養戶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合格率還略高于規模場,說明散養戶的防疫意識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也說明防疫人員對散養戶的關注度有所提高[7]。太倉市2015—2017年不同年份春(秋)防時的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檢測結果顯示,除2015年春防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合格率為88.11%外,其他時間段均達90%以上,說明太倉市基層防疫工作落實到位,小反芻獸疫強制免疫效果較好且穩定,達到了預期的免疫效果。

表1 太倉市2015—2017年春(秋)防時小反芻獸疫免疫抗體檢測結果
目前,我國主要通過免疫和撲殺相結合的方法來控制和凈化動物疫情,這種方式的弊端隨著防疫工作的推動逐漸顯露出來[8]。因此,需建立科學合理的凈化體系,采用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監測凈化技術,建立健全疫病長效凈化機制,從而努力實現疫病的凈化和消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