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奇 (上海市堤防(泵閘)設施管理處,上海市虹口區 200080)
太浦河是為了解決太湖排水出路所開挖的太湖流域骨干河道之一,也是上海市連接浙江省的重要航道(長湖申線),其西起東太湖邊的時家港,東接西泖河。1992年開始對太浦河上海段15.24 km的河道進行浚深和護岸綠化工程建設。該河段建成20多年來,兩岸的護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已不能滿足目前的管理需求,亟需對部分護岸進行拆除重建;同時,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早期的防汛墻標準已不能適應現代城市社會的發展需求,也需進行針對性改建,其中較重要的是對離防汛墻7 m范圍的樹木進行搬遷。因此,為做好上述工作,筆者在介紹大樹移植原理的基礎上,對上海地區水利工程建設中大樹移植與栽后管養技術進行總結,以期為其他水利工程建設中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提供相關的經驗借鑒和技術參考。
植物的生理、生化和生態等原理均是大樹移植的理論基礎,在水利工程建設時大樹移栽的實踐操作中,以下兩個原理更具直接指導意義。
移植后的生境優于原生生境,大樹移植成功率就較高。樹木的生態環境主要指光、氣、熱等小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要創造出與大樹移植前相近的生境,大樹才能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從而恢復生長。
樹勢平衡是指喬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須保持平衡,這是因為樹木地下部分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來自地上部分,而地上部分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養分則依靠地下部分從土壤中吸收。因此,大樹移植時,若對根系造成了傷害,就必須根據其根系分布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情況基本保持平衡。
根據樹木生長特性及上海地區的氣候特點,大樹移植的最佳時間是早春,此時隨著氣溫的逐步上升,樹木體內的樹液開始流動,枝條上的葉芽開始分化,且此時的土壤還處于濕潤狀態,樹木蒸騰作用較弱,有利于根系短截后的傷口形成愈傷組織,促進發根。大樹移植應盡可能選在陰而無雨、晴而無風的天氣實施。
大樹在正常生長過程中,通過根系吸收的水分、養分與通過枝葉消耗的水分、養分形成了動態平衡,大樹在移植后將打破原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平衡關系,而修剪是調節這一平衡關系的有效手段。因此,樹木枝葉修剪是影響大樹移植成活的關鍵技術。大樹移植前的修剪一般以疏枝為主、以短截為輔[1]。
2.2.1 疏 枝
是指將枝梢從基部疏除,其生理作用是:在減少樹冠分枝數量、改善冠內光照和通風條件后,能顯著提高葉片的光合能力。因此,疏枝可有效減少樹枝數量和總葉面積,并間接影響母枝的粗壯生長,削弱樹木整體生長量。疏枝還能調節枝條的密度與分布,并增強葉片的光和效能,以緩前促后、平衡樹勢。
2.2.2 短 截
是指將單根枝條上的一部分枝葉剪除,并能通過減少枝葉的方式促進枝條的局部生長,促使剪口下側芽的分化,同時短截后會縮短樹木根葉間的傳輸通道,使養分和水分上下傳輸速度加快,從而提高樹體內水分和氮素的含量,降低C/N比,有利于新梢生長。因此,短截是增多分枝數量、促進分枝生長的重要方法。短截方式有輕短截、中短截、重短截3種。
2.2.3 回 縮
是指在2年生以上的枝段上進行的短截,回縮后由于根系暫時未萌動,剩余枝芽就能得到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使樹木體內的細胞分裂素含量進一步增加,從而促進細胞分裂、達到增加細胞數量的目的,明顯改善樹木的生長勢。回縮方式分輕回縮、中回縮、重回縮3種。
大樹能否順利移植與其所帶土球內的毛細根數量密切相關,而切根可促進土球側面須根的生長(須根能幫助樹木吸收水分和養分,有利于提高移植成活率)。一般在大樹移植前一年的春季實施預先斷根,在泥土上畫1個以樹干胸徑3~4倍為半徑的圓,再在樹圈的四周向外挖寬為35~45 cm、深度控制在55~75 cm的溝;隨后切斷溝內所有細根,將腐殖質含量多、團粒結構多的疏松土壤分層填入溝內,層層夯實,并依據天氣情況安排澆水,一段時間后溝中就會長出須根。
土球大小是直接決定大樹移植成活的關鍵,移植大樹確認后,應根據大樹的胸徑大小計算出土球的尺寸。在計算時還應考慮樹木的長勢,長勢不理想的樹木可適當放大土球尺寸,反之則可適當縮小。土球規格見表1。

表1 土球規格
大樹起挖前,根據樹冠大小,可先用草繩適當圍攏樹冠,將樹干四周的雜草及表土用工具鏟除,并在泥土上畫1個大于土球標準直徑3~5 cm的圓,然后沿著此圓背對樹干用鐵鏟挖溝,溝的寬度控制在60~80 cm,深度參照表1要求確定,然后進行土球挖掘。挖掘時需即時對土球進行修整,修整土球應采用鋒利的鐵锨,如發現有較粗的樹根時,應立即用手鋸將根光滑地鋸斷,注意避免使用鐵锨切斷影響土球的完整性。修整土球到1/3~1/2深度時,應考慮逐漸縮小土球的直徑,并向樹干中心收底,直到根據標準已縮小到土球直徑的1/3后停止,然后開始修整土球表面直至平滑,再把土球最下部的平面修成小平底[2]。
循環包扎法是目前較為簡單實用的土球包裝方法,該方法有利于大土球包扎的高效快捷,需2人同時協同參與完成。
吊運是大樹移植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對大樹的成活、移植的質量以及樹形的優美等均有直接影響。吊運大樹時,應用粗麻繩或樹木專用吊帶,起吊時要保持平穩,不能左右晃動,以防震裂土球及碰傷樹皮。大樹裝車時,運輸車輛的關鍵位置需鋪襯墊物,以免樹皮在運輸中受傷。
樹木經起吊放至運輸車輛時,考慮到行車安全,通常將土球靠近車頭,樹冠向著車輛尾部,樹干上綁扎草繩或柔軟材料,運輸過程中易造成樹皮破損的部位也應綁扎加厚的柔軟材料。同時應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并依據天氣情況,適時在樹干及樹冠上噴水,以利于降低水分的蒸發量[3]。
大樹運到種植地后,應在指定位置卸車。卸車的基本操作與裝車大體相同,起吊過程要求平穩,以確保樹體不受損傷,土球不破裂。
根據規劃方案,在大樹起挖前應做好種植樹木的放樣、挖坑等工作。種植現場放樣結束后,應根據移植大樹的樹形確定種植方位,并在樹坑內用泥土先墊一土臺,以便于調整種植位置,即在樹坑內把土臺修成斜坡狀,起吊大樹時使樹木栽植后樹干與地面垂直,隨后在土球下迅速填土壓實,并用木棒不斷搗實土壤,夯實土球四周的土壤。大樹栽植完成后,土面應與樹木根頸處的原土壤水印保持一致。
若大樹移植地的土壤以黏土為主,由于黏土的透水透氣性不理想,黏土不處理直接種植,會影響移植大樹的存活率??刹捎猛笟獯夹g進行大樹根部土壤透氣,從而促進新根生長。袋內應根據需要按1∶2的比例填充礱糠灰和珍珠巖,袋長以100 cm為佳,直徑控制在10~12 cm,隨后將填充好的透氣帶垂直均勻地擺放在土球周圍,可根據種植地的差異擺放3~4根/棵,最后回填土壤時使透氣袋露出地面約5 cm。
在大樹移植過程中,樹木地上部分由于蒸騰作用引起失水過多,而地下部分的供水還未全部恢復,地上部、地下部的水分平衡便會受到影響。故移栽后的澆水就顯得極為重要,尤其是定植后的第1次澆水(俗稱“定根水”),須在栽植當天完成,需澆透樹坑內泥土和樹木土球,使樹根與周邊泥土緊密結合,以利于根系生長。上海地區在完成第1次澆水后,依據天氣情況,通常間隔3~5 d后進行第2次澆水,7~10 d后再進行第3次澆水[4]。
由于移植大樹大多種植在河岸邊,上海地區受臺風影響較多,大樹移植后需設立支柱進行固定,可在大樹移植后用打樁拉鋼絲的方法進行固定。樹干拉鋼絲的數量應根據移植大樹的樹冠大小而定,一般用4根,在樹干四周均勻分成四個方向,分別打樁拉鋼絲,即先在地面打1根木樁,然后用鋼絲的一端拴在主干中部著力點(接觸部位用軟狀襯墊物墊好),另一端拴在木樁上。若拉3根,則每根鋼絲之間的夾角為120°;若拉4根,則每根鋼絲之間的夾角為90°。
隨著黃浦江上游防汛墻改建工程的不斷推進,高大喬木的搬遷已成為水利工程建設中的重要附屬工程,大樹移植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事先制定完整的移植方案,將移植技術的每一步甚至每一個環節都落到實處,并嚴格按照規范操作。本文對大樹移植前的準備、移植過程中的經驗和技術以及栽后管養等關鍵步驟進行了總結和分析,但由于移植樹木的種類差異,以及不同地區的氣候因素、土壤環境、移植時間等各不相同,故大樹移植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同時不斷運用新器具及新方法,以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