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好 趙精東 丁勤之 董二甲 (安徽省銅陵市普濟圩農場 244000)
由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引起的小麥赤霉病是一種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性真菌病害,在全國各麥子生產區均有發生。而小麥赤霉病又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病害,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常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1-4]。在小麥赤霉病流行年份,當病穗率達30%~50%時,可造成小麥減產5%~15%;當病穗率達50%~100%時,小麥減產幅度為10%~40%。更為嚴重的是,小麥病粒中的赤霉病菌可分泌產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食用后不僅會嚴重危害人畜健康,容易使人畜出現食欲降低、體重減輕、代謝紊亂等生理現象,同時還會對人和動物的免疫功能產生明顯影響(1998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公布的評估報告中,該毒素被列為第三類致癌物)[5-8]。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多菌靈等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及其復配劑的開發和廣泛應用,尤其在防治麥類赤霉病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長期大量使用多菌靈,使禾谷鐮刀菌產生了抗藥性突變,且抗性群體有不斷蔓延的趨勢[9-10]。因此,為改善小麥赤霉病防治中因大量使用多菌靈而造成的抗藥性問題,篩選出防治小麥赤霉病的高效、經濟、安全藥劑品種,筆者于2017年進行了6種藥劑及不同施藥次數對小麥赤霉病防效的影響試驗?,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于2017年設在安徽省銅陵市普濟圩農場農科所內進行,試驗田塊地勢平坦、地力均勻、肥力中等偏上,土壤質地為馬肝土,pH 6.53,有機質含量為4.02%,全氮含量為1.75%,有效磷含量為16.92 mg/kg,有效鉀含量為139.59 mg/kg。
于前茬水稻收獲后,用小麥聯合播種機,一次完成滅茬、旋耕、施肥、播種(播種量為262.5 kg/hm2)、開溝。小麥基肥施51%司爾特復合肥450 kg/hm2,全生育期追肥3次,分別于2017年12月7日(小麥3葉期)追施尿素187.5 kg/hm2,2018年2月22日(返青拔節期)追施尿素187.5 kg/hm2+氯化鉀93.75 kg/hm2,2018年3月10日(促花肥)追施51%綠聚能復合肥210 kg/hm2。小麥全生育期進行2次雜草化除,分別于2017年12月7日施用世瑪+炔草酯1次,2018年2月19日施用世瑪+炔草酯+苯磺隆1次。小麥赤霉病于4月20日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吡蚜酮進行第1次防治,于4月26日用戊唑·噻霉酮+咪鮮胺+吡蚜酮進行第2次防治。
供試小麥品種為“寧麥18”。供試藥劑分別為27%戊唑·噻霉酮EW(陜西西大華特科技實業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0%戊唑·咪鮮胺SC(江蘇富田農化有限公司)、3%噻霉酮ME(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0.25% S-誘抗素AS(四川龍蟒福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5%粉唑醇SC(杭州宇龍化工有限公司)。
試驗共設14個處理,具體試驗設計見表1,其中處理(7)和處理(14)為空白對照,其余均為藥劑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為20 m2,小區間筑標準的水泥田埂分隔,獨立排灌水。采用臺州市路橋奇達噴霧廠生產的3WBD-16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工作壓力為0.15~0.4 MPa,錐形噴頭)噴霧施藥,每667 m2藥液量為30 L。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處理設計
1.4.1 安全性調查
分別于第1次施藥后1 d、7 d和第2次施藥后3 d、7 d、10 d、20 d,觀察不同藥劑對小麥及其他生物的影響。
1.4.2 病害調查
于第2次施藥后病情基本穩定時(2018年5月23日)調查小麥赤霉病病穗數和各穗病級。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對各小區進行取樣,每點調查100穗,共調查500穗,計算病穗率、病指和相對防效。病情分級標準:0級,全穗無?。?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以下;3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4~1/2;5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1/2~3/4;7級,感病穗面積占全穗面積的3/4以上。
于小麥收獲前取樣考種測產,每小區取5點,每點取1 m2,將小麥連根拔起,調查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粒數和千粒重。
采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各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比較(顯著性水平 P<0.05)。
經試驗期間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小麥均正常生長,未發現有明顯的藥害癥狀出現。
由表2可知,CK1和CK2的小麥赤霉病病穗率分別為62.93%和71.29%,高于其他藥劑處理。處理(5)和處理(12)的病穗防效較差,僅為17.79%和20.20%,顯著低于其他藥劑處理;處理(8)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為最高,分別為80.75%和69.66%;處理(9)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次之,分別為72.13%和64.74%。用藥2次的處理(8)和處理(9)的防效均高于用藥1次的處理(1)和處理(2)。

表2 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中除0.25% S-誘抗素AS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效較差外,其余5種藥劑均對小麥赤霉病有較好的防效,且于小麥揚花初期、灌漿初期連續2次施藥的防治效果較好。綜合成本和防治效果考慮,在小麥生產中,27%戊唑·噻霉酮EW和48%氰烯·戊唑醇SC可替代多菌靈或與多菌靈交替使用,以實現高效防治小麥赤霉?。煌扑]于小麥揚花初期施用27%戊唑·噻霉酮EW 450 mL/hm2或48%氰烯·戊唑醇SC 800 mL/hm21次,8 d后再施藥1次,即可取得對小麥赤霉病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