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每日星報》10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汽車70年新中國成立70年來,雖然歷經動蕩,但仍成為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汽車工業曾充斥抄襲和失敗案例,但也在模仿業內精英的同時迅速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當時的大部分“小汽車”不是給外國產品重新安裝車身——如基于(美國)克萊斯勒帝國轎車的紅旗CA72轎車,就是主要基于外國設計——如1966年北汽基于蘇聯伏爾加嘎斯21轎車的東方紅BJ760轎車。中國也曾嘗試制造純粹的自主轎車,一汽在1958年打造的東風CA71轎車被許多人視為“中國第一輛轎車”。但這類汽車的產量很低,因為當時中國更傾向于生產工業車輛。
“大躍進”時期,隨著新中國迫切希望迅速實現工業化,多家汽車廠都組裝了本土設計的小汽車。這些設計大都曇花一現,僅生產出少量原型車。唯有供政府使用的上汽SH760鳳凰牌轎車(如圖)是個例外,產量超過3000輛。
1980年以后,中國逐步開放市場,對于中國車企來說,這意味著可以開始銷售私家車,并與外企組建合資企業。最引人注目的合資項目是一汽與大眾簽訂的一項協議。這使中國得以生產奧迪100型轎車,該車型還在接下來20年成為中國所有本土車企不可或缺的平臺,被改造為檢閱車輛、加長轎車、警車、皮卡甚至靈車。合資和貼牌定義了這一時期的中國汽車工業。
手頭拮據的小車企發現其產品不是合資車型的對手。它們開始抄襲外國設計,但這些“山寨”車型的質量與原車型相去甚遠,到頭來反而嚴重損害了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中國汽車工業的大品牌注意到該現象,開始在本世紀頭10年中期緩慢地開發自主設計車型,并大舉收購處境艱難的西方知名品牌。上汽收購英國車企MG和吉利收購瑞典車企沃爾沃都是著名案例。
當前,隨著空氣污染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中國政府要求汽車制造商逐步轉向“零排放汽車”。中國車企紛紛響應,例如紅旗已推出電動SUV。▲(作者拉巴爾·艾哈克,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