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靜 沈貴銀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種因素導致農民增收的動能衰減。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江蘇省同樣面臨收入增速放緩和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加大等問題。面對農民增收中存在的問題,江蘇省各縣(市)通過對農民創業與農村電子商務耦合、供給側改革帶動種植結構調整、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多層次精準扶貧等進行創新。經濟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民增收路徑優化應從收入結構入手,在人才培養、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轉變、集體經濟改革深化和精準扶貧方式創新等方面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收入結構;農民增收;創新模式;路徑優化;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3-0020-04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所在,然而當前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增長率下降,各種疊加因素導致農民增收的動能衰減。如何在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成為目前學界研究的熱點,李玉中對農民增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1];黃壽峰等從政策方面分析財政支農和金融發展等對農民增收的影響[2-4];駱永民等從內部動能方面探討土地、人力資本和電子商務等家庭生產經營要素對農民增收的影響[5-8];伍駿騫等從外部環境如空間集聚、產業結構、供給側結構改革等角度探索農民增收的影響因素[9-12]。前人的研究主要從多角度分析影響農民增收的宏觀和微觀因素,但較少從省級層面和縣(市)級層面探討農民增收創新模式和路徑的研究。作為經濟發達地區,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民增收面臨怎樣的困境,在農民增收方面又進行了哪些形式的創新,未來江蘇省又應采用怎樣的路徑實現農民增收?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從江蘇省農村居民收入變化入手,梳理新常態下江蘇省在農民增收的過程中面臨的困境,進而總結和分析促進江蘇省農民增收的模式創新,最后提出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優化和對策建議。
1 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民增收面臨的主要問題
21世紀以來,江蘇省在強農惠農富農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民收入增速加快,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漸縮小,農民收入總體呈現出增長的態勢。2017年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 15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2.63%。但由于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放緩,江蘇省農民增收也面臨著一些困境,包括農村居民收入增幅放緩、收入結構發生變化、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增大等。
1.1 收入增長幅度逐漸放緩
2010年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實際增長率為13.93%。“十二五”期間,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8.50%、12.93%、11.44%、10.01%、8.68%。2016、2017年,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實際增長率分別為8.30%、8.82%(表1)。隨著農民增收動能的逐漸減弱,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也呈現出逐漸放緩的趨勢。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女性化程度加深,農村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之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以及農村改革的復雜性,目前江蘇省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在農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來源中來自家庭經營收入的占比呈下降趨勢,特別是近兩年受到農產品價格波動和生產成本持續上升等因素影響,農民家庭經營收入遭遇瓶頸,增速放緩明顯,甚至停滯不前。其次,財產性收入上升速度非常慢,2012—2017年僅增加了221.84元。最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平均數掩蓋了最低收入群體農民的最低數,全省低收入人口的收入與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減少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的任務繁重。
1.2 區域間農民收入差距增大
蘇南、蘇中和蘇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差距仍然較大。由表2可知,2014年蘇南比蘇中和蘇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5 208、8 284元;2015年蘇南比蘇中和蘇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高5 898、8 919元;2016年蘇南比蘇中和蘇北人均收入分別高6 318、9 536元。隨著時間的推移,蘇南、蘇中和蘇北在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減少農村居民區域間的收入差距任重道遠。
2 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民增收的模式創新
近年來,針對農民收入增速放緩的實際情況,江蘇省各縣(市)通過多種模式創新促進農民增收,主要形成了農民創業與農村電子商務耦合、供給側改革帶動種植結構調整、深化集體經濟改革、多層次精準扶貧等4種模式。
2.1 農民創業和農村電子商務耦合模式
工資性收入的增加直接依賴于農村人力資本的提高,隨著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進程的放緩,提升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是提高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的關鍵。對職業農民進行培育是緩解農業生產后繼無人問題的關鍵,同時也能為農民創業提供人才儲備。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新型業態,可以有效減少農產品銷售的中間環節,實現農民增收。農民創業與電子商務的耦合取決于2個方面的創新,(1)在特色產業基礎上創新流通業態。在引進高附加值特色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減少交易成本,實現農民增收。(2)創新農民創業就業培訓。大力培育以職業農民為主要力量的各類經營主體,支持和鼓勵農民在農業領域創業,激活農民人力資本,提高農業產出和家庭經營收入。
江蘇省沭陽縣依托當地特色花木產業,實現了農民創業和農村電子商務的耦合。該縣是全省面積最大的花木生產基地,花木產業占地約3.33萬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近1/5,花木品種有3 000多種,從業人員達25萬多人。2016年全縣開展電子商務培訓1萬人次,共發放9 600萬元貸款,提供 7萬m2 辦公用房,4萬m2倉儲用房,幫助農民創業者發展電子商務。2016年全縣網店數量已達3萬多家,網絡銷售額達 85億元,農產品銷售總額位居全國縣級第3名。電子商務依托于沭陽縣傳統的優勢花木種植產業,同時電子商務又為花木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電子商務讓生產者直接面對市場,在節約流通成本的同時還能夠讓生產者全面地掌握市場信息。特色產業的基礎是電子商務和農民創業的耦合,可以帶動花木產品的精細化生產,催生花木產品銷售的多元化,提高花木產品的產值和銷售利潤,最終提高從業人員的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
2.2 供給側改革帶動種植結構調整模式
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中仍占重要地位,但目前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增長缺乏動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主導產業提升、特色產業擴面、多元復合經營、產業融合發展,既是提高江蘇省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需要,也是促進家庭經營收入增加的重要措施。通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集聚帶動種植結構調整的做法主要有2種:(1)在蘇中、蘇北地區,從縣級層面對農業產業布局進行優化,增加高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依托產業集聚促進農民增收。(2)在蘇南地區,從村級層面,針對經濟薄弱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實現產業融合以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江蘇省響水縣提出以產業結構調整促增收的創新模式。響水縣政府采用以調整產業結構促增收的模式提高了響水縣農產品的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充分考慮了產業的集聚效應和對農戶的帶動作用。該縣引進的農業特色產業均為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如淺水藕、西蘭花、優質稻米、高品質生豬等。2016年,僅淺水藕電商銷售額就高達2 000多萬元;“灌江”牌西蘭花花形好,深受市場青睞,南河西蘭花基地在2016年秋季一茬的平均收益超過9萬元/hm2。
戴莊村提出產業融合促增收模式。戴莊村位于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最南端,在2000年前還屬于經濟薄弱村。在農業專家趙亞夫的帶領下,戴莊村充分發揮人少地多、生態良好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業,創新探索出“村社合一”新模式,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集體發展、環境友好的發展模式。戴莊村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的主要做法是以發展有機農業為導向;以科技人才為支撐,有效解決農業先進技術從院所走向田間地頭的難題;以拉長鏈條為導向,將純農業轉變為生產、加工、流通、觀光相融合的“六次產業”,全力打破農民在農業分配中的弱勢地位;在管理模式和制度創新上,積極探索“村社合一”的有效途徑。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23 600元,是2003年的7.8倍,2008年的2.8倍。
2.3 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模式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與土地的財產性質有關,是今后農民收入增長空間較大的收入類型,是農村居民將自己擁有所有權的金融資產或其他生產資料提供給他人使用而獲得的回報性收入,包括利息、租金、土地承包經營權收入、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等。因此,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經濟不同的實現形式,可以讓農民分享改革紅利,增加村集體和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江蘇省蘇州市“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做大資產股份分紅蛋糕。首先,是空間突破。空間突破是指通過購買或者租賃外地的一、二、三產業用地,合作開發,整合優化實現土地的高效集約,或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增減掛鉤及“一村兩樓宇”等政策,通過土地平整的方式增加建設用地指標,并將其轉換到工業規劃區,開發建設標準廠房和集體宿舍樓,異地發展廠租經濟,進一步推進工業企業的集中集聚。其次,通過產業轉型,發展集體經濟。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拓寬招商平臺,吸引高端產業入駐,從單純的引資到有針對性地選資,延伸現有產業鏈,培育產業組織競爭力,集聚區域產業集群,形成規劃合理、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發展新格局。最后,創新集體經濟組織形態。以鎮村聯合、村村聯合、村企聯合為基本組織形式,對資源進行統一開發、統一經營,逐步形成跨地域、跨隸屬關系、跨所有制、跨行業的抱團發展模式,實現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的優化配置以及資源的統籌共享,促進村與村的聯動發展和協調發展。2016年蘇州市農村集體總資產達到1 720億元,村均穩定性收入超800萬元;農民持股分紅逐年增加,從2012年的10.72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5.84億元。
2.4 多層次精準扶貧模式
農戶的轉移性收入主要來自政府對農業以及農民的各項補貼補助,對于貧困人口來說,轉移性收入是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精準扶貧是促使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途徑,在新常態背景下,精準扶貧方式同樣須要創新,這樣才能實現農民收入的長效增長。精準扶貧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扶貧理念,探索出一條既能體現出政府扶貧政策導向,又有地方特色的有針對性的開發路徑。
江蘇省濱海縣的多層次精準扶貧模式作出了4個方面的創新。首先,在產業扶貧引領上,依據市場行情和生產成本,確定蔬菜、生豬、山羊及家禽、苗木花卉等個體經營(到戶項目)的獎補標準。為調動低收入農戶加入合作社的積極性,對低收入農戶的補助額度高于參與同類合作社的普通農戶。其次,在資產收益上,濱海縣財政局和江蘇省委駐濱幫扶工作隊按1 ∶ 1比例注資,為經濟薄弱村在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公司配置集體股權,采取固定收益、保底分紅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的經營收入。同時,農業機械、光伏發電、標準廠房等幫扶資產也形成了扶貧收益的支撐。再次,在公益資助項目上,對考入重點高中、大專及以上院校的低收入農戶子女給予一次性資助。最后,在農村醫療方面向貧困農戶進行傾斜。為了化解返貧難題,濱海縣在現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大病保險、二次補償、民政醫療救助、扶貧保險等基礎上,整合各類幫扶資金重點對因病致貧對象分貧困程度、疾病類型實行救助補助,建立了低收入農戶先診療后付費制度,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分段補償比提高至60%~90%。濱海縣近年來初步認定脫貧13 306戶30 369人,脫貧率按戶和人員分別為31.6%、28.2%。
3 新常態下江蘇省農民增收的路徑優化
從不同農民增收創新模式來看,要解決農民增收實踐中存在的困境,實現農民增收,須要將創新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從農民收入結構和收入來源著手,聚力農村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深化集體經濟改革,創新精準扶貧方式,優化江蘇省農民增收的路徑和機制。
3.1 培育農村人才,支持和鼓勵農民創業,帶動農村發展與農民增收
首先,要培育以職業農民為主要力量的各類經營主體,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最大受益者;加強農民創業就業培訓,搭建農民創業創新平臺,建設農民創業創新園,培育產業融合主體,為農民創業提供場地、技術支持和學習實踐基地,開展創業展示、創業輔導、創業培訓、創業大賽等活動。其次,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要發揮好江蘇省電子商務發達的優勢,加大農產品網絡銷售力度,促進農民增收。重點推動具有特色產品的鄉村開展電子商務,鼓勵當地村民進行網絡創業,完善農村網絡消費服務體系。發展農村農產品加工業、專業流通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休閑旅游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流通新業態,發展特色鄉村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最后,支持農民發展以來料加工為主體、以手工制作為特色的家庭工業,支持農民利用特色資源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養生養老、鄉村民宿、文化創意等農村新興產業,支持有條件、有意愿的農民工返鄉發展現代農業。要引導企業積極做好農民工的穩定就業工作,鼓勵企業加強農民工培訓,引導農民工向高技能高收入崗位就業。
3.2 以調結構和創新生產經營方式促增收,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水平
首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增收。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調優、調高、調精產品結構。擴大高附加值品種的種養比例,特別是符合江蘇省農業資源稟賦條件的地域特色品種種養比例,例如優質食味粳稻、加工用小麥、特色雜糧、蔬菜、果品、畜禽與水產品種等,提高土地產出率,增加種養收益,優化產品結構。適應市場需求,實施標準化生產,增加優質、高端、綠色農產品生產供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優質優價的正向激勵機制支撐農民增收。其次,規模經營促增收。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土地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培育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以及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家庭經營的規模效益與單位勞動力產出水平,進而提高家庭經營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服務規模化,如發展農業生產經營環節服務外包、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等綜合服務模式,培育集收儲、烘干、加工、配送、銷售等于一體的糧食服務中心等,為種植戶提供統一規范的社會化服務,提高規模效率,切實降低農業生產的經營成本、外部成本、制度成本等,進而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最后,產業融合促增收。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推進三產融合,以挖掘、培育、壯大江蘇食品老字號等品牌加工企業為抓手,重點發展畜禽、蔬菜和水產調理制品、米面食品等主食加工業,推動加工轉化,產業延伸融合,豐富品牌文化內涵,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發揮自然生態資源、農耕文化等優勢,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推進傳統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拓展與融合,進而增加農民就業創新與增收渠道。
3.3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
全面推進江蘇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民分享改革紅利,探索集體經濟的不同實現形式,增加村集體和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首先,深化以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為重點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承包權入股等,為擴大權能、增加農民收入打下基礎。在產業融合過程中要鼓勵家庭農場或種植養殖大戶將農村土地經營權直接入股企業,引導普通農戶先入股土地合作社后再入股龍頭企業,促進資本、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分享租金+分紅收入,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收益;對不易分割的資源性資產,如水面和四荒地等,支持由村集體通過向經營者招標,引入工商資本或農民合作社承包經營,所獲經濟效益或作為集體經濟收入或分紅給農民。其次,搞活部分農村建設用地、標準化廠房、智能大棚、電力設施等經營性資產,通過折股量化、固化股權、股權到戶,切實保障農民收益。盤活村集體閑置辦公用房、學校、倉庫、禮堂等公益性資產,開展租賃經營,量力而行建設物業項目,發展物業經濟;在區位優勢明顯地區或城鎮規劃區,按照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的原則,支持村集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的要求,開發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或通過異地興建、聯村共建等多種形式,增加村集體的資產和物業經營收入,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盤活閑置的公益性資產,進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
3.4 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首先,對于貧困戶主要通過定向、定人確定精準脫貧政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生活、就業、教育等扶持力度,著力解決好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等問題;對經濟薄弱村實行重點幫扶,壯大集體經濟,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健全完善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創新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其次,優化強農惠農政策,完善最低收購價等價格干預政策,同時推動向目標價格、生產者補貼為核心的政策體系轉變,讓價格回歸市場,通過不掛鉤補貼政策保證農產品生產者的合理收益。
3.5 區域協調,推動農民收入水平提高
對于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的農民收入差異情況,首先要補經濟基礎較薄弱地區的短板,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經濟落后地區須要補齊經濟發展的短板,經濟發達地區則要補齊資源環境保護的短板。其次,對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須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發展。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重點支持產業融合發展;對于經濟較落后的地區,應加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培育,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的電子商務發展等。
參考文獻:
[1]李玉中. 新常態下促進農民增收問題研究[J]. 中州學刊,2015(10):49-52.
[2]黃壽峰. 財政支農、金融支農促進了農民增收嗎?——基于空間面板分位數模型的研究[J]. 財政研究,2016(8):78-90.
[3]高凡修. 農村金融影響農民增收機制及其異化效應研究[J]. 理論探討,2016(5):100-104.
[4]鐘潤濤,馬 強. 農村金融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增收[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9):271-276.
[5]駱永民,樊麗明. 土地:農民增收的保障還是阻礙?[J]. 經濟研究,2015(8):146-161.
[6]高洪洋,黃 城. 議價能力、流轉增值和農民增收——基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議價博弈[J]. 農村經濟,2016(3):89-94.
[7]曾億武,郭紅東,金松青. 電子商務有益于農民增收嗎?——來自江蘇沭陽的證據[J]. 中國農村經濟,2018(2):49-64.
[8]劉明輝,劉 燦. 人力資本積累對農民增收的門檻效應研究[J]. 軟科學,2018,32(3):25-28,37.
[9]伍駿騫,阮建靑,徐廣彤. 經濟集聚、經濟距離與農民增收:直接影響與空間溢出效應[J]. 經濟學(季刊),2016,16(10):297-320.
[10]張旭起. 陜西省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8):163-167,179.
[11]潘世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財政支農能促進農民增收嗎?——基于空間模型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8(2):19-30.
[12]王 敏. 基于收入結構視角的民族地區農民增收問題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7(2):150-153.李家華. 互聯網背景下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升級路徑[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