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腸胃炎是一種胃腸黏膜及其深層組織的出血性或壞死性炎癥,是羊養殖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該疾病伴有嚴重的消化功能紊亂癥,嚴重時可引起羊中毒性休克。了解羊腸胃炎的發病原因有助于提高羊腸胃炎的防治效果。本文就來了解羊腸胃炎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探討羊腸胃炎的治療措施。
羊腸胃炎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腸胃炎主要是由于飼養不良導致羊腸胃受到生物性刺激,從而造成的腸胃炎癥以及腸胃菌群失調。羊食用較多難以消化的飼料、霉變飼料等,刺激腸胃黏膜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炎癥;或羊在自由采食的過程中誤食噴灑過農藥的青草,導致羊腸胃系統中毒,或誤食直接帶有毒性的植物,如物洋槐、巴豆等,導致食物中毒。此外,飼養環境不佳也會造成羊腸胃炎的發生,如羊舍環境臟亂差、潮濕、通風條件不好、糞便清理不及時,容易導致有害病菌或寄生蟲孳生,也會造成有害病菌進入羊腸道系統,從而引發腸胃炎。
究其根源還是因為羊腸胃系統內進入有害的病菌,導致有害病菌在羊腸胃中繁殖增多,從而破壞腸胃系統功能,造成腸道系統紊亂,引發炎癥。繼發性羊腸胃炎是在原發性腸胃炎的基礎上發生的,但致病因素更為復雜,常常伴隨著其他病癥的發生,也是由于其他病癥引起腸胃炎癥再次復發。患有原發性腸胃炎的病羊在初次發病后未得到徹底的治療,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腸胃功能恢復了正常,炎癥得到控制,但患病羊由于腸胃系統遭受過破壞,腸道系統的免疫功能下降,對于有害菌或物理性刺激的免疫及自我恢復功能明顯降低,再遇到輕微的刺激都可能引發腸胃炎。此外,炭疽、出血性敗血癥、羊巴氏桿菌病的后期、副傷寒、腸結核以及大部分腸胃寄生蟲病都有可能導致羊腸胃炎復發。并且,繼發性的羊腸胃炎一般為急性,治療難度更大。
一般而言,羊腸胃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因此病羊會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口臭、飼料、體溫升高脫水、腹瀉、腹痛等主要癥狀。原發性羊腸胃炎發病初期還會有舌苔重的現象;發病中期或得到控制,癥狀減弱,或腹瀉、腹痛加重,病羊伴隨有身體蜷縮的癥狀;發病后期會因為腹瀉嚴重導致脫水、中毒、大便失禁等,病羊體溫也轉為降低,傾向于昏迷狀態,嚴重則會發生休克。原發性腸胃炎病情較為緩和,病長期發作時病羊采食量不定,病癥時好時壞,但腸胃容易受物理性刺激而加劇病癥。繼發性的羊腸胃炎發病時癥狀嚴重,除原發性腸胃炎慣有的癥狀,還可能受其他病癥影響表現為體溫持續升高、呼吸困難、便血等癥狀。部分病羊患有間歇性慢性腸胃炎,由于發病周期較長,病羊飼料轉化率降低、身體消瘦、毛色暗淡、眼窩深陷等,如不徹底治療將會反復發作,最終導致死亡。
根據原發性腸胃炎的病因,發生羊腸胃炎時首先應該停止不規范、不科學的飼養方式,阻止病羊采食含有有害物質或細菌的飼料,然后根據病羊癥狀選擇中醫、西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
1.中藥治療
處方一:茵陳3g、梔子3g、黃連3g、白芍3g、黃柏5g、黃芩各5g,大黃10g、玉金各10g,煎湯灌服,每天2次,連續給藥3~5d。
處方二:黃芩10g、郁金15g、木通8g、黃連8g、黃柏10g、厚樸8g、訶子10g、梔子8g、白芍10g、滑石12g、萹蓄8g,煎湯灌服,每天2次,連續給藥3~5d。以上該處方具有消炎止血、止痛鎮靜、解毒止瀉的功效,可用于初期、中期羊腸胃炎的治療。羊腸胃炎治療后期,可適量增加和胃健脾、補氣養元的中藥調理和改善腸胃功能。
2.西藥治療。急性羊腸胃炎首先應該采用西藥止血消炎,常用抗生素治療,如青霉素、磺胺脒、鏈霉素、硫酸阿托品等,用量根據病羊體重而定。

綜上所述,為了防止羊腸胃炎的發生,應該禁止給羊投放霉變飼料,做好羊圈清潔消毒工作,當發現有腸胃炎癥狀時根據發病嚴重的程度選擇中藥或西藥及時治療。